斯諾與《紅星照耀中國》(五之五〔上〕)
斯諾與《紅星照耀中國》(五之五〔上〕)
1930年8月毛澤東出任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主席後,中共紅軍的武力已讓南京國民黨政府警覺到不容小覷,尤其是「中央蘇區」與「中央紅軍」出現後,蔣介石更下定決心積極部署,要以軍事武力消滅中共紅軍有生力量。
國共內戰史上有名的連續五次「圍剿」與「反圍剿」,便是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與閻錫山、馮玉祥的中原大戰結束後,所出現的國共雙方直接的生死對決;也是中共所說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主要表現形式。這一軍事武力的較量,決定了南京國民黨政府政治權力是否從此安枕無憂,也同時決定了中共能否繼續發展與未來的命運。
本文專談斯諾的秉燭夜訪中,毛澤東對國共前後五次「圍剿」與「反圍剿」之生死鬥爭中的親身體驗與具體認識。
關於江西蘇維埃的建立,毛澤東告訴斯諾:「這時南京方面已徹底明瞭了江西蘇維埃的潛藏的革命勢力,在1930年的末尾(按:第一次圍剿反圍剿戰爭發生於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間),他們開始了對紅軍的第一次『圍剿』。敵人的軍隊總數超過十萬,開始包圍紅色區域。在魯滌平(按: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擁護孫中山討袁護法,1923年即任討袁湘軍軍長,南京政府為「圍剿」中共中央蘇區,蔣介石特任魯為湘贛兩省剿共總司令,張輝瓚為前敵總指揮)總指揮之下,五路進攻,紅軍那時能動員的軍隊,總數約四萬人。它巧妙地運用運動戰略,迎擊並克服了這第一次的『圍剿』,得到了很大的勝利。它沿用迅速集中,迅速分散的戰略,以主要軍力,分別攻擊每一個單位。它讓敵人(國民黨)的軍隊深入蘇區,然後突然對這些孤立了的國民黨軍隊,用超越的數目,集中兵力攻擊,我們形成了游擊便利的地位,突然包圍他們,把在數目上遠超過我們的敵人所享受的軍事優勢,逆轉過來。」
此處毛澤東所說的國共雙方相互對峙的兵力,筆者查對早年在薈蘆資料室、辭修石叟室閱讀資料時所記筆記有關國共雙方「圍剿」、「反圍剿」史料,毛的說法是正確的。此處要略加補充的是第一次「圍剿」,國民黨軍隊從吉安、建寧一線由北向南移動,目標直指中共中央蘇區。雙方的形勢:國軍分八個縱隊由江西吉安、富田、東固和福建建寧一帶向南齊頭推進,計畫奪取龍岡、廣昌後,將中共中央蘇區切斷為二,然後分區掃蕩,因此國軍的戰略是「分進合擊」與「急進追擊」。
當時紅軍兵力不及國軍一半,如果分頭迎擊,必然顧此失彼,因此如毛所說,紅軍把蘇區外圍的兵力內撤,選擇有利地形,伺機主動出擊,「誘敵深入」和「各個擊破」,進行「游擊運動戰」。軍力部署上,主力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政委毛澤東,下轄兩軍團:第一軍團兼總指揮朱德,兼政委毛澤東,轄三個軍(黃公略第三軍、林彪第四軍、羅炳輝第十二軍)。第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委滕代遠,轄三個軍(彭德懷兼軍長第五軍、李燦之第八軍、孔荷寵第十六軍)。據當時中央蘇區紅一方面軍電台黨支書記曹丹輝記述,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時,「紅三軍打正面(按:誘敵),紅四軍打右翼,第三軍團打左翼,紅十二軍包抄敵人(按:出擊國民黨軍)。上述的紅軍主力此時正隱藏在寧都黃坡、小布地區,誠如參加第一次「反圍剿」的著名紅軍將領劉亞樓在《偉大的第一步》一文中記述:「這時我軍在源頭正南之黃坡、小布一代集結完畢。當敵人經過長途跋涉,一再撲空,銳氣大減的時候,我們早已經過幾天的休整,以逸待勞,準備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深入中央蘇區的國軍共有兩個主力師,一是張輝瓚第十八師,進駐龍岡,另一是譚道源的第五十師,進駐源頭。筆者查閱《蔣總統密錄》,也發現蔣介石如此記述:「1930年12月29日,第一次剿共戰爭開始,第九路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所屬先頭部隊由贛南東固向龍岡攻擊前進。」「龍岡為四面環山的凹地,地形不利於攻擊作戰;而且季節剛過冬至,夜幕低垂,附近發現不到一個人影,蓋居民都已被匪軍(按:指紅軍)趕往山中。」「憑藉地利地匪軍,已經遠遠地將討伐軍(按:指國民黨軍)包圍起來」,次日「凌晨五時,張部先頭部隊在龍岡東南方與匪軍開始接觸,起初認為匪軍人數似乎不多;可是轉眼之間,便有大量援軍自東、溪、北三面襲擊過來。討伐軍左右兩翼陣線迅被突破,陷入匪軍的切斷包圍之下」;「在匪軍波狀衝擊之下,討伐軍的副旅長、團長等指揮官相繼犧牲。入夜之後,師部陣地復被突破,討伐軍終於在重重圍困之下覆沒。張輝瓚為匪軍所俘。」至於第二主力師的情況也不妙。蔣介石記述:「前往增援的第九路軍第五十師(師長譚道源),得到『第十八師被殲』的報告,乃避免深入,但還是在東韶南方的山中受到由龍岡調來的彭德懷、林彪等匪軍突襲,譚道源勉強突圍而出,官兵犧牲甚大。」可見前述戰役中,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吃掉國民黨藍軍一個半師:「一個師」即張輝瓚部,「半個師」指譚道源部。張師與譚師都是國軍第一次「圍剿」的主力部隊,張輝瓚更是前敵總指揮,兩個主力師都被蔣介石部署在「圍剿」中共中央蘇區全域的中路,「中路」既被紅軍擊破,全線動搖,戰敗而潰,是戰略失誤與戰術失衡所致。
國共第一次「圍剿」vs.「反圍剿」由1930年12月27日起到1931年1月1日止,前後共五天。這個在龍岡與源頭進行的決戰,在中央蘇區的一次「反圍剿」戰爭中影響重大,戰況甚為激烈,國共雙方犧牲都大,據當時一個參戰的紅軍戰士李天銀記述:「戰鬥殘酷極了,小山頂上地皮都翻過來了,沒有一根草,一棵樹,全成了一片黃土。敵人傷亡很多,山坡下到處是敵人的屍體,可是我們也犧牲了一些同志」;他甚至說,「在他的這一排中,活著的只剩他一個人」。
毛澤東告訴斯諾:「1931年1月,第一次『圍剿』完全被擊敗了。我相信紅軍如果不在『圍剿』開始時,成就了三個條件,這勝利是不可能的。1.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集中的指揮之下,結合起來;2.李立三路線的清算;3.黨對AB團(反布爾雪維克集團)及別的在紅軍中和蘇區裡的積極的反革命分子的勝利。」這是毛澤東對第一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的戰略、戰術與政略的反思性總結。
1931年1月1日紅軍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讓國民黨政府不甘於失敗,決定對中共中央蘇區展開第二次「圍剿」。當然,中共也進行了生死決定性的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對斯諾說:「僅僅休息了四個月以後,南京又在何應欽的最高指揮之下(按:何當時為南京政府軍政部長兼江西南昌行營主任,此時蔣又任命他為第二次剿共總司令),開始了第二次『圍剿』。他的兵力超過了二十萬,經由七路向蘇區推進。那時一般認為紅軍的情形是很危險的。蘇維埃政權管轄地區是很狹窄的,財產是很有限的,設備是很缺乏的,而敵人的物資力量,任何方面都大大地超過了紅軍。可是,迎接這次的進攻,紅軍仍舊採用以前它所以取得勝利的戰略。它放敵人的軍隊深入蘇區,又突然地集中主要力量,攻擊敵人的第二路,由此擊敗了好幾旅人,消滅了他們進攻的能力。他們用很快的進軍,攻擊第三路、第六路、第七路,依次擊退了他們。第四路沒有作戰就撤退了,而第五路的一部分則完全被消滅。在十四天中,紅軍作戰了六次,進軍了八天,結果得到決定性的勝利。別的六路被擊潰和撤退以後,那由蔣光鼐、蔡廷鍇所指揮的第一路軍,也沒有經過甚麼重大戰爭就撤退了。」
毛澤東的敘述是史實,此處再補充些資料佐證:胡喬木在《中國共產黨三十年》中明白指出:「1931年2月,蔣介石又派兵二十萬由何應欽為總司令向中共紅軍舉行第二次圍剿」。《紅旗飄飄》第三集有曹丹輝寫的《在一九三一年間》也說中共第二次「反圍剿」時紅軍兵力約三萬人,國民黨軍二十萬為紅軍的七倍,雙方力量懸殊。
前哨戰在1931年4月開始,何應欽鑑於第一次圍剿「急進急追」策略的失敗,這次改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戰線從江西吉安拉長到福建建寧,長達八百里。蔣介石說得更清楚:「第二次進剿,於4月1日開始。討伐軍(按:指國軍)大致分兵七路,在富田、水南、藤田等地一面戰鬥,一面向匪軍根據地徐徐挺進。」
劉亞樓也記述:「經過了第一次『圍剿』的失敗,敵人也長了一點見識,不敢長驅直入了。他們採取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辦法。推進到富田、東韶、廣昌一線之後,便築起堅固工事。」「想引誘紅軍脫離根據地,前去攻堅。」
還要補充的是:當國軍發現紅軍主力在寧都、永豐、興國三縣交界處時,「圍剿」的全部兵力都集中在方圓十五里的地區內把紅軍團團圍住。在此危機時刻,對第二次「反圍剿」,中共內部有不同策略交鋒,徐松林在《回憶紅軍時代的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說:此時「他(毛澤東)叫葉劍英參謀長寫命令把彭德懷、林彪和黃公略等同志請來,在大山裡一個小河溝旁邊開會」,提出了「由西向東掃蕩,求得各個擊破」作戰方針,將主力秘密集中於東固鎮之東,以及朱德說的「我們決定使用第一次戰役的戰術,把敵人從工事裡吸引出來,然後兩翼包抄,攻擊敵後,解決他們」。朱、毛是主流意見,影響成敗至鉅。
據何幹之的《中國現代革命史》:1931年5月16日大規模戰役爆發,國軍廿八師公秉藩部從富田向東固的紅軍進攻,毛澤東與朱德把紅軍部署成一個鐵口袋:東固嶺正面成「空城」無主力狀態,紅一軍團側擊國軍左右翼,紅三軍團迂迴至國軍背後,紅十二軍則牽制國民黨蔡廷鍇十九路軍。紅軍於5月19日攻白沙,5月22攻中村,5月27日攻廣昌,5月29日「一直打到福建邊境的建寧、泰寧地區」。從5月16日至30日,紅軍由西而東一路戰鬥,行軍七百里,半個月內打了五次仗(毛對斯諾說六次),中共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勝利結束。
對中共而言,第二次「反圍剿」是無可選擇的冒險一戰,在戰術上對國軍各個擊破,是成功的突圍戰,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談到第二次「反圍剿」時說:「當打王金鈺時,處於蔡廷鍇、郭華宗兩敵之間,有人謂我們『鑽牛角』,但終究鑽過了。」
對南京政府而言這又是一次大失敗,蔣介石後來如此記述:「討伐軍的兵力,超過匪軍一倍;火力也佔有絕對優勢。如果在正常情況之下作戰,當然有擊破敵人主力的戰鬥條件;可是,由於匪軍善於利用山岳地區地形,能夠從包圍網中鑽隙出沒,而採取了將討伐軍切斷圍困的反擊戰術。是故,第五路軍第四十三師及第廿六路、第六路軍所屬各師,也都又重陷第廿八師的前轍,被各個擊破。」這是國民政府第二次「圍剿」的滑鐵盧,也是蔣介石在對付中共朱、毛紅軍「反圍剿」上戰略與戰術的失敗。但是,軍人出身的蔣介石認為中共第二次「反圍剿」在於戰術上的得逞,絕非他主持對中共進行「圍剿」戰略上的失敗,因為他認為以國軍的兵力的強大與武器的精良沒有失敗的道理,於是接下來蔣要做的是即刻發動第三次對中共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圍剿」行動。
毛澤東對斯諾說:「一(個)月以後蔣介石自己指揮著三十萬軍隊,來『最後肅清「赤匪」』。他有他的最有能力的指揮官幫助他,像陳銘樞、何應欽、朱紹良等,每人都負責一路大軍。蔣介石希望用急速的『掃蕩』來佔領蘇區。他開始在一天之中,把軍隊推進八十里,深入到蘇區的中心。這很完美地符合了紅軍的作戰條件,這又證明蔣介石戰略的嚴重錯誤。我們的軍隊只有三萬人的主力,我們用一連幾次的精明的游擊,在五天之中攻擊了五路。在第一次戰爭中,紅軍俘虜了許多敵軍,繳獲大批的彈藥、機關槍和其他軍器。到9月間,蔣介石的第三次『圍剿』宣告失敗了,他在10月就撤退了他的軍隊。」這說明第三次「圍剿」vs.「反圍剿」發生在1931年7月至1931年10月之間。
俗語說「事不過三」,第三次「圍剿」vs.「反圍剿」對國共雙方都具有決定性意義。對毛澤東的前述談話有必要略加補充。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