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奉「點主官」旨意的牧者說起
從奉「點主官」旨意的牧者說起
現在,大罷免結束了,這些教會對於結果迅速表白立場,表示:「尊重民主」,呼籲社會進入異中求同的對話模式,不要將政治鬥爭導致族群對立,撇清他們動員參與這次大罷免,並非與任何政黨掛勾,呼籲弟兄姐妹「要合一」,不該再爭執,要重新回到基督的愛裡,彼此接納。這個表白,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大罷免前說一套,敗選後,為因應切身利益,說詞卻完全是另一套。
回顧,大罷免之前,有些牧者對大罷免的操控,被質疑把個人的政治立場凌駕於福音之上,在講道中指責不同立場的群體;在禱告會中帶著政治意識型態呼喊;把「屬靈成熟」和「政治立場」綁在一起,導致教會內部嚴重被撕裂,社會觀感惡化。為此,有許多教會牧者與教友呼籲,台灣所有的教會要自省,要留意民眾對基督教會的質疑,不要受到美國教派的道德與法治標準已經轉向政治妥協,把福音當成政治工具的影響,福音的見證就會被政治化的道德口號取代。這正是台灣教會近幾年來,面臨會友流失與社會信任危機的根源之一。
一、西方教派的影響
台灣基督教會的發展歷程中,受到西方教派的深層影響。無論是神學教育、教會治理、敬拜風格、家庭倫理,乃至社會參與立場,多數台灣教會或多或少都承接了西方教派的思想基礎。然而,近年來美國各教派在政治道德與法治立場上的轉變。特別是對川普所呈現出的「選擇性道德與法治」,以及政治化的傾向,引發全球基督教會的震盪與反思。
面對這樣的挑戰,台灣教會應該思考:我們的倫理與法治立場是出於福音本身,還是單純模仿他國政治文化? 教會需要關注台灣社會真實問題,如法治的落實、改善貧窮、環境,以及回應人民的經濟困境,而非僅僅複製美國教會的政治文化。同時,教會也應重建跨世代與族群的對話空間,傾聽人民的聲音,恢復包容與共融的信仰共同體。美國各教派的道德與法治轉變,提醒我們:信仰不可被政治操弄,也不可盲目輸入外國模式。台灣教會需要學會反思、辨識福音的真諦,才能真正成為國家社會的祝福,而不是政治的附庸。
二、對基督教的印象已經翻轉
往昔,台灣人對基督教的印象是以福音自律,嚴格持守倫理道德。現在的觀感卻翻轉。原因在於部分基督教人士,以「落實上帝國」之名,越來越容易接受美國各教會的政治文化,有樣學樣,製造各樣陰謀論,以仇恨與偏執對於公共事務不求客觀訊息,甚至盲目協助執政者,跟著搖旗吶喊,散播謠言。
尤其,某些教會忘了耶穌說:「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為了釘根台灣,否定中華民國憲法、律法規範、歷史、文化傳統,意欲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彰顯唯有自己才是真愛台灣。又用「台灣國族認同」左右自己的基督信仰,不用基督信仰的高度來鳥瞰列國。他們偏愛的某政黨受到質疑時,自然出手相挺,強力反撲。這些教會陷入道德與法治雙標,嚴重漠視明確的是非界線,卻讓大部分向來持守福音,以及道德與法治標竿的教會遭殃,一起淪為社會人們攻擊的箭靶。
三、認同私德低落的政治人物
台灣解嚴後,某些教會在政治上仍然選擇支持特定政黨,認同私德低落的政治人物,這讓人們開始質疑:這些教會的道德與法治標準已經向政治妥協,當道德、法治與權力發生衝突時,他們的選擇從未改變。這是因為某些教會人士對於權力的欲求,勝於道德與法治,只看到對手眼中的一根刺,卻無視於自我眼中的朽木,原諒、袒護、輕放所認同的政黨陣營的錯誤。因而,人們越來越確認,某些教會的政治狂熱已成為福音破口,是台灣內部衝突的助燃劑。某些教會已成為「政治身分認同」,而不再單純是宗教信仰的聚會所。
例如,某前任總統貪汙被監禁,某前總統因有無博士論文的疑慮案以密件封存30年,執政一連串的貪贓枉法案例,又最近駐英公使江雅綺偽造學歷調查結果被編列為密件封存20年,以及執政者用人政治酬庸,不問專業、經濟部長郭智輝等高層官員違反利益迴避等等諸多涉及違法爭議,九年來施政存在高度違法與道德爭議,卻十足推諉卸責,將誠信與法治棄若敝屣。某些教會卻一再選擇冷處理,甚至否認問題的存在。如今,這些教會與該政黨同步,對在野黨與質疑者貼「中共同路人」標籤,對該政黨的自身弊案輕描淡寫。
四、結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當教會在社會中只被看見,如同美國各教會在政治上的操作,反對某些政黨與族群,而缺乏積極的愛、包容與福音行動,容易被視為偏狹、排他,偽善。這也是今日台灣教會在公眾領域中面臨的信任危機。
目前執政者已走向整體政策的錯誤治理,走向實質的台獨,誠信崩壞、道德與法治雙標、民粹煽動、金權操控、操弄輿論與兩國論,核電歸零,又無法提出完整可行的能源計畫,不但撕裂台灣社會,憲政崩壞,人民生計艱難。
台灣各教會如果願意重新認識目前的社會,回到福音在造福眾人的初心,遵從法治,謹守道德,恢復人們對教會的信任。那麼,未來基督教會仍有機會,為造福我們這個社會發揮積極的力量,做出相當的貢獻。◆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