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差異 守護共通

我來到小學課本裡的「寶島台灣」

呂垚黎
(人大博士研究生)


坦白而言,每一位大陸青年對台灣都自帶「美化濾鏡」,小學課本裡的「寶島台灣」山美水美人更美,阿里山、日月潭和台灣同胞深入人心,這也組成了我最初的台灣印象--美麗、親切、血脈相連。2025年,我有幸通過難得的交換生項目赴台學習生活一個學期,根據台方規定,我們在入台之前就被確定好返程日期,並且在此期間不得離台,否則將無法返台。單進單出的「入台證」,從制度層面將我們深深綁定在這座島嶼上。也正是這段密集接觸,讓我對台灣有了更立體、更多維、更理性的認識。

社會觀察--親切與刻意疏離

赴台第二天,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台灣的大街小巷充滿了節日的氛圍,街頭的彩帶、對聯、廟宮門前的民俗表演、現場製作的元宵,讓我恍如就在家鄉,彌補了不能在家團聚的遺憾。每一個目光所及的事物,彷彿都在告訴我,我並沒有遠行。台灣今日的語言、族群、宗教、姓氏、禮俗無一不深植於中華文明傳統,台人家庭中的祖先牌位、信奉的媽祖城隍、街頭巷尾的節慶習俗,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地方特色」,而是中華文化在海島上的自然生長。

表面上看,台灣整體社會與大陸幾乎沒有隔閡,節日相同、飲食相近、風土如故,雖已遠行千里,竟與家鄉無異。但現實並非總是和諧,當我們開口說話,暴露自己的「大陸口音」,交流氛圍很有可能出現微妙變化:原本的熱情大概率會減半。當地同學多次善意提醒我們,不要主動暴露自己的「大陸」身分,以免受到情感落差。

同學們之間也會分享自己的「身分技巧」--遇到陌生人時盡量不要說「來自大陸」,而要直接說「來自四川、河北、江蘇」,這樣更易化解敏感情緒。如今的「大陸」一詞在台灣似乎已經被政治化,成為抽象的「對岸」。這讓我第一次切身體會到「兩岸」並非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認知結構。

文化生活--生活化的文藝氣質

台灣街頭幾乎每條街都有不止一處的廟宮,人們大多有虔誠的信仰,繁體字的應用使傳統漢字的古韻在台灣生活中保留和延續。台灣的大學自由開放,校園中不時會碰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同學」主動傳教,有的同學甚至在台期間接受了洗禮。中西方文化和宗教信仰完美地融洽於台灣,交織出一種獨特的精神景觀。

台灣的學術生活同樣呈現出這種兼容並蓄的氣質。各個大學的學術講座豐富而精彩,主講者不僅在語言上可以在中英文之間自由切換,更重要的是他們貫通於東西方的文化底色,能夠通過對比很好地展現出二者的異同。相比之下,台灣青年的英語水平整體高於大陸同齡人,經常聽到台灣青年用流利的美式口音進行交流。我不禁想像,是否學會了一種語言就會成為夢想中的族群?

在細節之處,台灣也有許多大陸城市尚未完全實現的細膩與人文:城市中的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每一個空間都被精心佈置,兼具功能性與美學感。捷運站、校區角落、街邊書店,常能看到文創展覽或小型講座的宣傳。幾乎每一個公共空間都有獨立設計的紀念章,這些台灣特有的文化名片正悄然浸入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郵件作為正式溝通渠道,更像是一種安靜而優雅的文化堅持。台灣所呈現的,是一種真正的「文化即生活」的狀態。

政治初探--民主的形式與實質

2025年3月24日,中華民國行政院官網在「族群」中的人口表述中,將原本「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改寫為「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佔1.2%,其餘人口佔96.2%」。這一轉變看似技術性調整,卻昭示出台當局正在試圖以身分認同的瓦解走向歷史的切割。至於台灣96%的「漢人」是否自願被模糊成「其餘人口」?在既定的政治邏輯裡,卻無法追問。

4月26日,我們有幸見證了台灣近年來最大的一場街頭民主活動,大約25萬民眾匯聚凱達格蘭大道冒雨遊行,發出「如果民進黨一個月內沒有改變,那麼5‧20再戰」的宣言。當時的盛況讓同行的朋友不由感嘆「台灣不愧是經歷過民主鍛鍊的地方」。然而,三個小時以後,街頭恢復了平靜,5‧20之後,當局者不僅沒有絲毫改變,反而對在野黨掀起了範圍更廣、聲勢更大的大罷免浪潮,再看當初上街遊行的民眾,也沒有再戰的種種跡象。4‧26的民主運動終究淪為了一場形式大於實質的政治作秀。

離台之後,對台關注已經成為了我的日常,7月26日,台灣完成了大罷免投票,讓人們欣慰的是,沒有一名議員被罷免,民進黨似乎遭遇了挫折。然而,社會情緒是否真正得到紓解?制度對民意的回響空間究竟又有多大?我們亦不得而知。

經濟感知--基建與發展的落差

剛到台灣已是夜晚,接機的同學指著遠處的燈火熱情地向我們介紹101,只是對一個初來乍到的人而言,對101並沒有概念,所以也沒有在一堆燈火中辨識出原來所謂的101是一座摩天大樓。後來親自登上101大樓的89層觀景台,看到了設計者的傑作,才明白這座宏偉大樓在台灣的地位--不僅是地標建築,更是台灣經濟高峰時期的建築典範,甚至在2004年建成直至2009年之間都是世界最高樓,101大樓在台灣人心中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對大陸青年來說,高樓並不稀奇,但101能成為台灣的地標性建築,確實跟近些年的經濟是相關的。不要說101周邊,放眼整個台灣,也鮮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而在大陸,通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如今世界排名前十的最高建築物,大陸就佔了半壁江山。僅管摩天大樓的建設並不能與經濟發展直接關聯,但經濟發展必定是一項強力支撐。如今巨大的基建差距,不得不讓人們感慨,曾經引領亞洲經濟之最的台灣是否還能再創往日的輝煌?

有次碰到一位在大陸工作多年的台灣青年,打招呼的第一句話居然是「來了台灣很失落吧?」語氣雖輕鬆,卻帶著幾分無奈與自嘲,透露出一種隱約的島內焦慮--曾經引以為傲的繁華,如今彷彿被急速發展的大陸全方位「反超」,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卻面臨基礎建設停滯和經濟發展緩慢帶來的雙重落差。

生態品味--人與自然的互相見證

台灣的自然環境有一種不動聲色的驚艷。我做了一學期交換生的政治大學,橫跨景美溪,分為山上、山下兩個校區,宿舍背靠竹林,野鳥穿梭、蟬聲四起,偶爾還會聽到不遠處指南宮的鐘聲,宛若隱於都市中的桃源。課餘時間,我們也會與同學結伴離開台北,到其他縣市觀光,探訪原住民村落、觀賞獨特的地質公園、到各地品嘗夜市中的美食,感受地道的台灣人文和煙火。

僅管台灣大多景色以海島風為主基調,但每一處也會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環境特色,比如新竹的風、宜蘭的雨、花蓮的地震都很有標誌性。台灣的歷史古蹟以明清時期的中式宮廟、祠堂見多,其次各地有很多日據時期的建築物,以及一些荷蘭入侵時的西洋式建築。這些別具風格的建築與台灣絕美的自然環境交相輝映,僅管台灣的景點相對較小,卻像一幅濃縮的歷史地圖,刻畫了其近代以來被迫多元的歷史歷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北街頭極少見垃圾桶和公共衛生間,卻乾淨整潔。這是由於當地嚴格的垃圾分類和定時投遞制度,居民早已養成「自帶」的環保習慣,定時定點投送垃圾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必須的「環節」。這種規範式文明,恰好又在細微之處顯示了人與自然的互相成就。

結語:「同胞」的根脈

數月的台灣生活,雖然讓我看到了情感層面的疏離,但也讓我重新思考了「同胞」二字的真正涵義。兩岸雖在政治與制度上各自發展,卻有著無法切斷的歷史牽絆與文化共鳴。我們理應「求同存異」,而不是「去同求異」。真正的「同胞」,不是彼此的翻版,而是在理解中保留差異,在差異中守護共通。

兩岸人民縱然政治臍帶被割斷,各自獨立成長,但根植於文化的延續和血脈的傳承,是我們永遠不可磨滅的同出於中華文明的共同印記。「親不親,故鄉人;甜不甜,故鄉水。」或許,少些「你、我」,多些「我們」,兩岸那片淺淺的海峽終有一天將成為「我們」的「故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