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台灣民眾的重要課題(上)
當前台灣民眾的重要課題(上)
一、前 言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一直是中國人的夢。習近平2012年就任總書記後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本文從近代史三個可以類此的事實解釋習的說法。
第一是20世紀中國政府兩派官員組團出訪,但出訪的結果完全不同;第二是中國國民黨經營台灣與中國共產黨經營大陸,都曾努力學習西方,但結果不同;第三是蘇聯的覆滅與中國崛起,都是信奉馬列主義,一黨執政的國家,結果完全相反。
何以如此,回答上述問題有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的發展。
二、同一世紀兩次出訪
(一)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清王朝經過甲午戰敗、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已內外交困,搖搖欲墜。1901年1月,慈禧太后被迫宣佈要「取外國之長」以「補中國之短」,實行變法新政。如何變?當時的共識就是學習西方列強,如何學?學什麼?於是在朝野菁英呼籲下,1905年(光緒卅一年)7月16日,清廷啟動自身的革新,派出皇親權貴「五大臣出國考察」,時上諭「分赴東西洋各國,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擇善而從」,並要求在國外「隨事諏詢,悉心體察,用備甄采,毋負委任」。
出洋考察憲政團兵分兩路。一路載澤等人考察歐洲,計在海外共145天。一路端方、戴鴻慈等,計178天。途中隨行人員各施所長,觀察他國各個方面,期用最短時間取得最大功效。自這次出國考察,憲政為首要目標,每到一國,必參觀議院,考察議會制度,由是形成慣例,引發許多思考。在實行憲政的國家中,執政黨和在野黨為了國家利益做出溝通,以及君主和議會的關係,讓他們耳目一新。
他們分別參觀了一些外國的社會部門和機構。大致說來,既有像郵局、鑄幣局這樣的服務部門,又有像監獄、瘋人院管制社會另類人群的機構;既有像基督教青年會、商會這樣的團體,又有像美術院、博物館、學校等文化機構,可說是比較廣泛地近距離觀察、瞭解了日本和歐美社會的不同側面,並且與中國的社會進行不同程度的比較。
五大臣也提出靠譜的改革方案,特別是載澤的《奏請宣立立憲密折》,端方的《請定國事以安大計折》,有詳細的君主立憲步驟,其水準公認極高,20世紀亞洲各國的政治改革,都拿來做參考。另外考察團還留下《歐美政治要義》和《列國政要》兩大資料,內容豐富,影響深遠,不但民國諸多學者大讚,韓國、泰國等國的政治家,都視為寶貝,認真學習。
領導人雖有改革的決心,奈何朝中保守勢力極其強大,預備立憲方案一經公佈,權貴們反對之聲四起,最終無法貫徹憲政改革,成了徒具形式的騙局。從現存史料看,慈禧太后對當時朝廷的危亡可能有所認識,但對中國面對的危機顯然不真正感悟,所以決心不堅,以至清王朝七年後走入歷史。
(二)1978年谷牧代表團出國考察
相對地,1970年代中,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睜眼看西方世界,高層領導人,包括華國鋒、鄧小平、王震等密集出訪,其中影響最大,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出訪,是1978年5-6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領的25人考察團,當年中國的GDP1,494億(均為美元),而美國為2.35萬億,日本1.01萬億,1,332.6萬人口的荷蘭都有1,558億,當年中國人口8.72億。以人均論,中國1978年為156美元,不到全球最貧窮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水準(490美元)的三分之一。
改革迫在眉睫,如何改?改什麼?中共也是出國考察,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鄧小平在1977年關於科技和教育有段精彩講話:「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20年。科研人員美國有120萬,蘇聯90萬,我們只有20多萬,還包括老弱病殘,真正頂用的不很多。」「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僵化也不是社會主義」。他的講話引發當時的中國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因此有了次年谷牧為首的代表團出國考察,開啓中共中央高層深度認識西方之行,考察團中除谷牧外有六位部長或副部長級幹部。臨行前,鄧小平專門在北京飯店聽取彙報。指示要「廣泛接觸,詳細調查,深入研究些問題」。成功的要看,失敗的也看,看現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從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行程涉及五個國家25個城市,他們考察了工廠、礦山、港口、農場、大學、研究院所等80多個單位,主要考察工業、農業、交通、電力、科技、教育等方面。之後,中共又派出國家經委副主任袁寶華、北京市委第一書記林乎加等分管經濟工作的領導,以及從事專業工作的代表團出國考察。
197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谷牧《關於訪問歐洲五國的情況報告》。會議從下午3時30分一直到晚上11時15分。中央領導同志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了,在谷牧彙報時不斷提問和插話。谷牧彙報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中國落後西方國家20年;第二、在引進技術裝備的同時,也應當利用外資,迅速發展自己;第三、要改革僵化的經濟體制,特別是外貿體制。
谷牧彙報的《報告》成為1978年下半年召開的國務院務虛會議、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參考材料。特別是7月上旬,國務院召開加速現代化建設務虛會,這個會開到9月9日,會上認真總結了新中國近30年的經驗教訓,研究國外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並最終促成了中央推行對外開放的決心。
綜觀中共40餘年「改革開放」的成就,完成了中國從農業化向工業化的過渡,建設成當今全球第二的強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是面對重大的變局,採取了向西方國家取經,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引進他們的先進技術,結果卻截然相反,滿清統治步入歷史。反之,中共的改革開放,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再向信息化國家過渡,引導中國崛起,帶領民族復興。深就其原因,必須有若干本論著,然而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個:主事者不同。
(三)領導人對改革的重大作用
一個國家面對變局時,領導者對變局、對自身的瞭解是應變的基礎,有了對策後,執行的決心和能力就是關鍵。相對於滿清,中共對如何現代化的努力有以下的碾壓性優勢:
第一利益一致性:對滿清而言,由於是少數民族統治,因此朝廷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不完全契合,「寧予外邦,不予家奴」,這樣的改革措施,必然引起不同的猜測,從而影響執行的力度和效果。中共以黨建國,黨在國中,國之不存,黨將何附。所以改革開放政策勢在必行,「既為存黨,更為國興」。
第二變局覺悟性:理性分析時代的本質是國家領導者因應變局的第一步,領導者若不能對「變」有真正深入的把握,就永遠在應變,跟著變局走,作為中國這樣的大國就會只大不強。滿清對外界的資訊所知有限,對變化只能因應,沒有系統性思維,失敗是可預期的。中共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做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主旋律的基本判斷,如何應變?中共官方媒體解釋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徵就是工作重心轉移,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有了這樣的判斷和對策,才能上下齊心,全國一盤棋,心無旁騖地埋頭苦幹。結果才能為21世紀的中國崛起奠定實力,中國從上世紀的應變者蛻變為新世紀主變者之一。
第三貫徹組織性:孫中山曾感慨「認為中國雖四萬萬之眾,實等於一盤散沙」,而同一時代的中國菁英如梁啟超、胡適和傅斯年也都有相似論點,這鬆散的民族,如果不能有效地「組織起來」,冀望國家發展就完全不可能。
慈禧、光緒均無力號召全體國民,齊心應變;其傳統官僚組織和官員素質完全無法組織民眾共赴國難,其最終覆滅也就不可避免。
中共成立就高度重視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前者使之入黨者均屬各行業,各階級菁英,後者使黨必須不斷接觸群眾,提出適當的宣傳文案,號召、動員群眾。中共「組織力」的強項在執政後進一步發揮,具體表現為「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力量辦大事」意味著在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或處理特定問題時,領導者有能力集中政府和社會的資源,動員整體力量,從而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
三、台灣的成就與大陸的成功
(一)台灣的發展成就
1949年蔣介石率領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在台深刻自省潰敗原因。1950年他在日記中寫道:「過去一年間,黨務、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已徹底失敗而絕望矣。」同年韓戰暴發,台灣重新回到美蘇冷戰地緣政治對抗的前沿,蔣介石政權因而獲得美帝的「保護」,開始勵精圖治,一直持續到1975年蔣介石逝世。這段時期,台灣經歷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變革,特別是在他逝世後,蔣經國主政到1988年,在蔣氏父子統治的近40年間,台灣的發展從農業社會蛻變為依附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社會。 政治上,實施戒嚴統治,採取中央集權。直到蔣經國執政末期才逐步推動民主改革。
經濟方面,先在台灣實施土地改革,將土地所有權從地主轉給農民,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穩定了台灣。1950年代末開始積極推動輕工業發展,在美援的15年間,除挹注民生物資,更在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紮下根基,從進口替代滿足內需,到出口導向,尤其是紡織、石化等工業加工出口區的成功,提升國際競爭力,讓紡織、塑膠、電器等等輕工業蓬勃發展。即使美援在1965年宣布收手,台灣仍然有辦法自食其力。並在1970年代全球能源危機下推進「十大建設」,徹底改變了台灣的社會面貌。在國際大變局下,台灣終於渡過考驗。以至1980年代迎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創造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
在文化、教育方面,國民政府大力推廣中華文化,增強台灣人的中華民族認同感。普及並延長國民義務教育,大幅提高台灣民眾知識水準,為經濟發展儲備必要而充足的人才。 到1980年代末,台灣的現代化發展應該說是頗有成就,但不能算「成功」,而且今日看來,過往的「成就」也逐漸被台獨政客一一敗盡。何以至此?
(二)台灣的現代化發展之評議
第一、中國國民黨從一開始就是親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從孫中山、蔣介石到蔣經國都是基督徒,所以在中國的現代化認知上,對他們而言,只有「彷泰西,學英美」。以他們的時代,此種認知並沒有錯,因為他們在世之時,全球各地的現代化路徑只有一條。
第二、台灣現代化所有的設計者、推動者與執行者都是留美的海歸派,這也使得台灣的現代化在各個層面,永遠只能是追隨者、跟跑者,其現代化在於早一步跟上西方資本帝國的發展,成為其商品的加工區,從而學習到若干科技與現代化的管理。
第三、蔣經國在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一般都強調十大建設和民主化,但個人以為他任內還有戰略性的利台大事,對台灣現代化的「成功」而言,最為關鍵,可惜最終因接班人選錯而功虧一簣。
一是1974年「十大建設」剛起步時,爆發石油危機,石油價格飆漲,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認為高油價是未來長期趨勢,他推動「十大建設」中的三項重化工業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對行政院秘書長費驊述表明未來工業發展必需做重大突破。之後經孫運璿、李國鼎等找到張忠謀,1987年在成立「台積電半導體公司」,開啓「科技利台」的戰略。當年的有識菁英並不滿足於眼下的成就,佈局科技終為日後台灣在地緣政治的價值衰減情勢下,增生了台灣的「地緣科技價值」。
二是蔣經國晚年開放兩岸探親政策,跟隨他的張祖貽回憶稱,1984年3月中旬,「他叮囑我回去好好研究,儘快實施正式開放大陸探親的辦法」,又說「這是一件大事,我樂觀其成!」開放後,蔣經國補充道:「當然,訪親的個人,因此能夠親自體驗海峽兩岸同胞生活的懸殊,也可以比較兩種不同制度的孰優孰劣,從而判斷中國的未來,究應採何種制度方能符合國家利益與人民福祉。」張祖貽把這幾句補述之語,認為在「戰術上言,是對中共統戰的反統戰。」在戰略上言,更是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攻勢。張祖貽的結論:「開放大陸探親,基本上雖然是人道考量,但也不能説沒有其他思維。」
然而,誰都沒想到開放兩岸探親後,由於台灣和大陸的特殊關係,在大陸現代化的神速發展下,台灣益增其新的地緣經濟和政治籌碼,成為外商進軍大陸的絕佳前進基地;如果台灣能與大陸不斷增進政治信任,則在全球的變局中台灣一定可以有自己的角色,這應該是蔣經國留給台灣珍貴的戰略遺產。
可惜其後的台灣政客目光如豆,自私短視,瘋狂抗中反中,甘為美奴,自失地緣政治的新籌碼;跪送台積電赴美,如今籌碼盡失,淪為一枚棋子。
(三)中國現代化速度令人驚艷
當今有一種發展速度被稱為「中國速度」,而這裡所說的「速度」不僅僅是中國「變化」速度的飛快,達到「現代化」的時間短,還包括中國「變化」的體量驚人,包括14億中國人的現代化,「變化」的效益極高,「變化」的影響明顯。
中國用了70餘年將中國從前工業時代的農業國,蛻變為全方位的工業國,這樣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用了150-250年。
從含蓋的對象看,中國現代化是改變960萬平方公里的山河,保衛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14億人民的生活,在無資金、無技術的情況下,其任務之艱鉅難以想像。
從發展的結果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從1952年新中國成立後最早有官方GDP資料,到2018年GDP按美元計價暴增452.6倍。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影響力也明顯提升,14億人民的生活顯著改善。2018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5%,比1978年高出24.4%。特別是在中共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