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80週年有感
台灣光復80週年有感
2025年,註定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歷史時刻。80年前的今天,中華民族在經歷了長達14年的艱苦抗戰之後,終於迎來了勝利;同年10月25日,台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重歸祖國的懷抱。
儘管80年已過,硝煙早已散去,但那段歷史留下的記憶與教訓,在當今世界的格局中愈發顯得深刻。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的政經秩序正在經歷劇烈變動,地緣政治也日益複雜。作為台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回顧歷史,更應紮根當下,放眼未來。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以民族情懷為核心,以文化自信為基礎,以兩岸融合為紐帶,以民族復興為目標,開闢出一條屬於我們的歷史新路徑。
一、歷史記憶是民族的脊樑
1945年的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標誌著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從困境走向自強的重要歷史轉折。這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民族和信仰的勝利。在長達14年的全面抗戰中,數以萬計的士兵奮勇作戰,億萬人民齊心協力,捍衛的不僅是領土,更是民族的尊嚴和文化的延續。
對台灣來說,1945年10月25日的「台灣光復」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台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重新與祖國接軌,回歸中華文化的主流敘事。從清代的開拓、抗荷,到日據時期的反殖抗暴與文化保存,台灣始終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光復使得這段斷裂的文化記憶得以重新連接,民族認同得以回歸。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今台灣社會某些領域出現了選擇性遺忘的現象,抗戰的勝利被淡化,光復的意義被否定,甚至有力量刻意切斷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聯繫,扭曲了歷史,危及了年輕一代的身分認同。
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難以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一個與文化失去根基的年輕人,無法從歷史汲取方向與力量。歷史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座標,是民族的脊樑,是文化的血脈,是使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昂首挺立、堅定自信的根源。
二、青年是民族精神的延續者
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10年,全球正經歷劇烈的動盪與重組,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大變局」的時代。中美的博弈愈加激烈,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升級,全球供應鏈因疫情與戰爭重塑,人工智慧與數字革命正重新定義未來的勞動和社會結構。在這一歷史的轉捩點上,台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國際戰略競爭的焦點。
作為當代的台灣青年,我們不能置身事外。時代要求我們成為具備行動力、判斷力和歷史責任感的參與者和塑造者。我們必須具備三種視野:
歷史視野:我們要清楚自己的根源,認清台灣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地位,理解台灣光復的真正意義。
價值視野:我們要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立場,領悟「和而不同」、「仁愛中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傳統價值觀,在多元文化中確立自我價值。
全球視野:我們要在國際場合發聲,與不同文明進行對話,展現文化自信。
面對西方輿論的雙重標準,我們應勇敢講述自己的歷史,傳播自己的故事,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我們是接力者,是開創者;是紀錄者,更是塑造者。振興民族、規劃未來的使命,終將落在我們的肩上。
三、民族情懷是一種信念,一種行動力
民族情懷是一種信仰的力量,一種文化的堅守,更是一種歷史的責任。它並非短暫的激情口號,也不是對現實的盲目追隨,而是深深紮根於文化基礎、歷史記憶和現實使命中的自覺行動。對於台灣的年輕人來說,民族情懷的體現,不僅是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部分的表現,更是承擔民族未來責任的實際行動。
民族情懷不是封閉自守,是尊重多元的同時堅守本位;不是與他者對立,是在保護文化的過程中尋求共生。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民族情懷:
1.學術層面:還原歷史的知識。
年輕學者應勇於承擔書寫與詮釋歷史的責任。通過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台灣抗戰史、台灣光復過程以及中華文化的演變,我們能夠打破殖民敘事與意識型態的束縛,還原歷史的事實。
2.文化層面:讓文化煥發生機。
民族情懷不應僅在紀念日存在,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紮根。通過參與書法教學、詩詞創作、國樂推廣和節慶再詮釋等方式,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社區和網路。更為重要的是,青年要以創新的語言和媒介,讓中華文化在新一代中不僅「被看見」,更能「被喜愛」。
3.公共參與層面:走出網路,融入社會。
青年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走進現實生活中的公共領域。通過參與歷史教育活動、文化講座、民間交流和青年論壇,不僅能夠擴大影響力,也能形成集體認同和文化共鳴。
4.國際視野層面:成為文化的代言人。
台灣青年擁有語言與跨文化的優勢,應該積極參與留學、交流、考察和國際會議,傳遞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在當前國際輿論對中國充滿偏見的背景下,理性或許正是打破刻板印象、重建文明對話的關鍵所在。
四、民族復興必經的兩岸融合
制度差異和政治波折改變不了兩岸人民血脈的相連,文化的同根。兩岸同胞有相同的語言、文字、禮俗,從未真正隔絕,是同舟共濟、憂戚相關的親密家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和平發展與共同繁榮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
青年作為兩岸未來的主力軍,理應成為這條融合之路的先鋒。首先,在教育交流方面,鼓勵兩岸青年互訪共學,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當代議題的對話,消除誤解與隔閡;其次,在科技創業領域,通過平台建設和創新孵化,為青年搭建合作空間,促進人才、技術和資本的流動與整合;再者,文化交流可以通過策展、合作拍攝影視作品、文創合作等形式,讓兩岸青年共同演繹屬於這個時代的「新中華敘事」;最後,在制度探索層面,應在平等尊重與制度互信的基礎上,推進融合的制度化安排,實現「融合生活化、常態化」。
許多台灣青年已經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發現了廣闊的天地與發展潛力。他們憑藉自身的能力,在融合中尋找到新的身分與價值。我們必須明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並非被動服從或失去主體性,而是積極回應民族的召喚,是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的體現。台灣青年能夠憑藉其創意與實力,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大放異彩,貢獻智慧。
五、結語: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我們
80年前,先輩們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換來了民族的復興與尊嚴;80年後的我們,面對新的時代挑戰,是否具備勇氣、智慧與情懷,去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
作為台灣的青年,我們不應只是被動地等待,而應該主動去塑造未來。我們要銘記歷史、守護文化、傳承精神,勇於融合,堅定地成為一個有根、有魂、有志的中國人,在多元的世界中立足。
未來的歷史尚未書寫,但書寫未來的重任在我們肩上。在這光復80週年的重要時刻,讓我們兩岸青年攜手,以民族情懷為根,以歷史為殷鑑,以和平融合為道路,共同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責任。◆
社論
百年滄桑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台島風雲
兩岸青年園地與連載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