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何必戰

評李登輝的「膽識」

社論


今天兩岸對峙的局面,源自於戰後冷戰與內戰的雙重構造,追溯起來還可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十月革命」成功,世界出現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壘。中國也在「五四運動」之後,知識份子意識型態分裂,而有左右兩派。1927年,蔣介石清黨,開啟了至今尚未結束的國共內戰。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也只是「西方文明的內戰」,但不幸的是,「西方文明的內戰」透過意識型態戰到中國的內戰來。

但自1972《上海公報》之後,二體制對峙的陣營開始變化,美國「以華制蘇」的策略與中共「反霸統一戰線」結合,終於瓦解了華沙公約的東歐共產國家集團,也瓦解了蘇聯本身。

二體制對峙的結構改變了,1979年元旦,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接著又是「葉九條」、「一國兩制」等的宣告。蔣經國晚年亦一方面宣佈開放大陸探親,一方面又派密使前往北京商討結束內戰的可能性。但是國共內戰終於未能結束,蔣經國卻猝死了。

自金門炮戰後,基本上,兩岸就大體沒有軍事衝突了。但是,在國際上,仍是「漢賊不兩立」,中共也堅持必須排斥中華民國。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外交戰場上「你死我活」。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堅持中國的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下,中共直至1971年才得入聯合國,1979年才得與美國建交。

海峽兩岸誰也不敢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否則即成為分裂祖國破壞領土主權完整的民族罪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視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神聖性超過一切,從《五四宣言》的「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和「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可謂血淚斑斑,也氣壯山河。

這段歷史透露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國共內戰是可以和解的,但領土主權不能分裂。分裂中國的領土主權,唯有訴戰爭。正是最近李瑞環所言,「寧失千軍,不失寸土」。跋扈橫行,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終於屈服在中國人民的血肉長城下。在台灣殘餘的日本皇民化階級及其遺孽,能不有冷靜的考慮嗎?

在李登輝企圖破壞「一個中國」原則,引起台獨疑慮,升高兩岸軍事對峙之後,面對著台灣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李登輝還自詡最有膽識。

其實李登輝「人肉鹹鹹」只能是「草蜢攘雞公」,暴虎馮河,莽夫也,算什麼膽識。皇民階級及其遺孽當知,戰後的和平是基礎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投降(包括歸還台灣主權),破壞戰後和平的基礎,必然挑起戰爭,日本軍國主義都投降五十年了,難道皇民階級及其遺孽還能狐假虎威嗎?

在第九屆總統參選人中,林洋港所主張「不急統,不可獨」,我們認為才是最務實和具有前瞻性的主張。「不急統」表示兩岸政治、經濟制度是「兩制」,還未具有統一的條件;「不可獨」即為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一個中國」原則。

元月3日,林洋港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闡述其「不急統,不可獨」的主張。他說:

「我們一定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從政治上來說,今天現實是一個中國之中有兩個政治實體,是一種分立分治的狀態。」

「兩岸需要互相尊重各自擁有的制度,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應強加自己的價值和體制於對方。」 「與其高喊打贏戰爭,不如努力去消除引發戰爭的因素。國家領導人的最高責任在於設法避免戰爭,而讓其人民永享和平與安定。」

固然,「能戰才能和」,但是,兵凶戰危,要我們為那些懷念童年時代當日本人的人去戰?要我們為那些被日本人改造成不是中國人的人去戰?要我們為模仿日本皇室徽幟的八菊旗去戰?要我們為不過百分之八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去戰?要我們自我改造成「台灣民族」去殺「中國豬」?我們不是怕戰,但也不能為皇民階級復辟而窮兵黷武。

「不急統,不可獨」是和平之路,能和,又何必戰?反對內戰愛好和平的人們,應當知所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