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與人權不宜混為一談

評介美國商業部前副部長賈丹的論點

劉實(旅美評論家)


中美關係惡化的蛛絲馬跡

自從中國法院最近一名知名的異議份子判處14年徒刑以後,中美關係又有惡化的蛛絲馬跡。人們首先看到的是關於中國育幼院故意餓死嬰兒的報導,然後又看到了幾份報紙和雜誌要求將人權與貿易重新掛鉤的評論。《紐約時報》14日的社論不但提出此一要求,而且為美國政府給予李元簇過境簽證一事叫好,認為是美國現政府對中國人權情況的反應和表態。《紐約時報》甚至乾脆表示:不論是地緣政治還是貿易上的要求,都不足以使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讓步。

對此說法,美國前商業部副部長傑弗利.賈丹在第二天就在同一份報紙的專欄版著文表示了不同的意見。由於立論持平,值得向讀者介紹。以下是他的原文的中文譯文:

賈丹文章的中譯

在上世紀末,美國人忙於應付工業合併、都市混亂和菲律賓與古巴境內的不安局勢。只有少數軍事戰略家預測到,對全球現狀的真正威脅,來自德國和日本的崛起。

今天,在另一個世紀的門檻,我們再次要忽視美國所面對的最重要的全球性挑戰:中國的崛起;中國已經是一個軍事強國,不久將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之一

這才是重點所在,而不是中台的緊張關係,也不是中國違反人權的事故,不論那些事故令我們多麼厭惡。如果美國政府只看到同中國的軍事衝突以及中國對人權的違反,那就只好同北京作冤家對頭了。但牢固的貿易關係仍然是美國避免與中國為敵同時為民主播種的最好機會。

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要有效的結伙,我們需要更好的貿易平衡。我們對華的貿易逆差僅次於我們對日本的,而且這種逆差正在有增無減。1980年代後期,對華貿易逆差僅為20億美元。到1995年這一逆差增加到三百億美元。對我們這個七萬億的經濟,還沒有到緊張的時候,但紅燈卻已在閃爍不已了。

同中國作生意的好處是不勝枚舉的。至少到本世紀末,中國每年要進口一千億美元以上的貨物。對這筆貿易的競爭相當激烈。英、法、德、日等國的總統、首相和總理都在向中國提供幾十億美元的低息貸款,只要中國用這筆錢買他們生產的設備。

但是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善加注意。美國大公司是我們同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的唯一主要聯繫。當美國電報和電話公司建立了中國人民同全世界人民的通信網路,當普魯克特甘寶公司提高了中國工人的安全標準,它們就達成了我們的一些人權目標。

同中國作生意說來容易作來難。北京對工業產品設有重稅,對金融服務也立了關稅壁壘。克林頓政府也許不久就會宣佈,要制裁中國破壞知識產權。

但美國在下次與中國交鋒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貿易不應是兩國關係上的威脅籌碼,而應是鞏固兩國關係的粘合劑。以下是發展長期戰略的幾點建議。

一、作出更大的努力使中國進入新的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必須符合世界商業規則,中國還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但美國決不能像通常在貿易談判中一樣,一貫地拿法律條文來砸人。如果中國違反規則,而要使其就範,它在組織以內要比它不在組織好處理得多。

二、要求我們的盟友助我們一臂之力。必要時美國政府應聯合其盟友對中國施行壓力。不論是在知識產權上、人權問題上,還是售武問題上,同中國單對單,已經越來越徒勞無功了。

三、動輒以停止貿易相威脅,反而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每次遇有違反人權的事故,國會應停止以取消最惠國條款來威脅中國。這類電燈開關式的外交,不利於我們與中國建立長期商業關係的努力,忽視了中國可以於一夜之間將波音飛機的訂單換成歐洲空中巴士訂單的可能性。

四、對於違反人權問題,應在聯合國內和在兩國討論時,有力地予以譴責,但中斷貿易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五、協助美國公司擴大貿易。華府應立即加強努力協助美國各大公司贏得中國的合同,其中包括提供財政協助。

六、擴大經濟交往的定義。美國應加緊努力,協助中國發展現代化的金融和法律制度,包括股票市場規則和商業法庭的規約等等。

七、形成遠見。美中兩國有必要定期舉行部長級別的會談,討論兩國貿易前途……雙方在第21世紀的目標,以及如何達成這些目標。目前這種談判很少進行,都被眼前的緊張事故遮住了視線。

八、在好幾個世代中,中美兩國都將是世界性的大國。將中美貿易置於美國全球利益的中心,可以使我們比一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更有效率。

中國小心翼翼地建立市場經濟

賈丹的看法,無疑是以美國利益為中心對如何發展中美貿易關係的展望。這位前商業部副部長到底是高瞻遠矚而實事求是的。站在旅美華僑的立場來看待美中關係的發展,倒是由衷地希望兩國政府都能平心靜氣地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一下問題。人們都還記得,儘管是故尼克森總統於1972年首先打開了西方同中國交往的大門,但搶先於1973年承認中國的卻是日本的田中首相。自此以後,美國和日本顯然在中國是處於明爭暗奪的狀態。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後,日本拒絕同西方一起譴責中國,美國再次在中國讓日本佔了上風。

最近到過中國的人,都注意到中國在基建方面的成就。高速公路一條條地通車了。上海、天津、廣州的股票市場都建立起來了。中國顯然是在小心翼翼地設法建立市場經濟。走了差不多50年社會主義道路以後,而有此移花接木的嘗試,凡是關心世界和平與安定的國家,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的國家,對此發展都應該冷靜地予以觀察甚至支持,至少是不會橫加阻撓和破壞。也許有人希望中國會步蘇聯的後塵,這種願望不僅是惡意,而且缺少常識。蘇聯的混亂發生在中國,這個世界擔待不起。有眼光和負責任的世界領袖不會也不應該朝此方向起心動念的。

最近中國報紙上常有把日本的成就視為中國文化結晶的議論,而且頗有引其為東方文化知己而沾沾自喜的意味。日本結合東西文化的優勢,而創造的具體成果,自是無法爭議的事實。但經歷過日寇侵華八年災難的中國人,卻且慢與有榮焉。日本1989年在國際上的表態,不是因為它特別珍惜同中國的同文同種關係,而是它已經把亞洲視為他的禁臠了。中國要自愛自重,要在完成基建的同時,徹底進入信息時代,同美國維持正常和良好關係是必要的。

這一代中國人有理由自豪

對於異議份子,在西方是聽之任之。在中國現存情況下,由於要保證基本供應和大多數人的溫飽,實際上還無法有此尺度。但建國已近50年,科技成就趕上了三百年的空白,如今又前無古人地基本上養活了12億人口,這一代的中國人有很多理由堪足自豪。因此,目前最不需要的就是在國內或國外創造或積累「戾氣」。對於來自內外的評論,大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要國內逐漸上了軌道,滯留海外的異議份子也就只有煙消雲散的份了。「開鍋加水不如釜底抽薪」,是句中國的老話,在舉世滔滔討論中國人權問題的時候,中國的執政當局何不朝此方向想想,看有無其他更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