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即溶咖啡」,無「即溶和解」!

「大和解」運動與台灣總統大選

劉新


「缺嘴的吹喇叭」

元月16日民進黨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第一次「總統、國代選舉擴大輔選會議」,各派系經過六小時激烈辯論之後,決定採用總統候選人彭明敏在黨內初選第二階段使用的口號「和平尊嚴、台灣總統」作為選戰主軸,正式放棄黨中央原先屬意的選戰基調「大和解」。

雖然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在會後詮釋這個主訴求時說,「『和平』代表推動大和解時代來臨,共同面對中共;『尊嚴』是挑戰李連體制;『台灣總統』則具有『一中一台』的台灣主權概念」,似乎有意誤導民眾相信該黨依然延續「大和解」的基調。

不過這個由黨內各派系勉強接受的折衷競選主軸,的確堅持立意突出台獨理念,而與「大和解」越行越遠。事實真相是在會議的過程中,黨中央的「大和解」提案引起炮聲隆隆,甚至一度出現正反雙方互相叫罵的緊張情勢。彭明敏的競選總幹事葉菊蘭表示不惜放棄黨中央,直接訴諸台灣人民。連美麗島系的龍頭許信良企圖包容妥協的「三大三要」──「大和解、大聯合、大改革,要主權、要安全、要發展」也根本連被排進議程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台獨基本教義派完全掌控民進黨的總統大選喉舌,「大和解」的未來命運將是「缺嘴的吹喇叭──越吹越漏風!」彭明敏的選戰將以台獨為主要基調,1996年的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大選,將是「統一與獨立」的決戰,包括中共在內的海峽兩岸各政黨統統無法逃避地被捲入此一「台灣世紀末」選戰。

最近新黨全國競選及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同時也是當初「大和解咖啡」主喝人之一的陳癸淼立委表示,民進黨的堅持台獨訴求將使「彭謝配」成為選戰的第三名,沒有機會贏得「台灣總統」的選舉。

但是民進黨的總統競選總部比較樂觀,認為「林郝配」與「陳王配」的得票都是由原先的國民黨既有支持者分裂而出,民進黨只要固守傳統票源即有勝選可能。在上屆省長大選「四百年來第一戰」的陳定南所得票數,已是穩居第二,如果李登輝的票數(姑且以宋楚瑜的得票總數為基準)被林、陳瓜分,則彭明敏當選便大有可能。

具有豐富選戰經驗的台北市長陳水扁則從一開始便不看好,他說民進黨要選總統還「阿婆生子──真拚咧」。當初他競選市長時,有意壓低民進黨的上綱上線意識形態,改採橘紅色圖騰代替綠色黨旗,運用公共政策競爭,還在傳說中的「棄黃保陳」陰謀下才當選。

淡化、鈍化意識形態或把台獨主張轉換包裝,或者根本不提台獨、光談公共政策,是民進黨「誘拐」中間選民的策略。如果是大選區多席次競爭,高亢的台獨主張贏得相對少數的極端選民支持仍可當選,但是在總統或省市長的單席選舉鬥爭,必須在民進黨基本群眾外爭取中間選民,贏得過半數支持才能當選,陳水扁策略是唯一可行之道。

如今民進黨內民意調查無情地顯示,約有半數黨員在總統大選時可能「棄彭保李」投票給李登輝,不只因為彭李二人形象相近、背景相同,更因為彭明敏與陳定南具有相通缺陷──沒有全省性的知名度與親和力,徒具一副知識貴族的虛矯身段。

此外,中共的軍事演習刻意增加台獨的機會成本,也使得台獨基本教義派與民進黨傳統的中小企業金主越走越遠,彭明敏與謝長廷宣稱本次總統大選是「台灣人民與中共代理人之戰」、說大陸軍事能力無法攻台等等均與台灣人民的客觀認知頗有距離,可能只是台獨人士互相催眠的夢話。

民進黨的「一一六輔選會議決議」等於無限期擱置黨中央的「大和解」政策,深層分析其實並不是該黨宣稱的「勝選比和解重要」或「勝選之後再推動大和解」,而是該黨很清楚,在「李登輝情結」籠罩下,彭明敏根本沒有機會出線,所以在台獨基本教義派價值中,與其妥協追求一場注定失敗的大選運動,不如利用總統大選的高度媒體動員力與曝光率,擴大合法宣傳台獨理念。

另一關鍵因素是,在民進黨與新黨的立院黨團發起「咖啡和解」之後,民進黨中央黨部感受到基層黨員與台教會某些成員的死硬立場以及對「外省.新黨」成員那種根深柢固的仇恨──一種法西斯式的仇恨。所以民進黨中央若堅持「大和解」,一定會造成另個黨中央,黨的前途岌岌可危。

「完全催眠手冊」

回顧去年9月28日民進黨在慶祝八週年黨慶時,轟轟烈烈地推出一本所謂「完全勝選手冊」──《給台灣一個機會》,作為民進黨1995立委大選與1996總統大選的共同政見。這本被某些民進黨中常委譏為「完全催眠手冊」的公共政策綱領,坦白說,還是某些台教會成員進駐中央黨部參與決策的光榮結果,不料卻在立委大選失利之後,又慘遭台教會另些成員在總統大選前封殺。

台獨畢竟是台獨,不論左一些或右一些,但是機會主義或教條主義其實對台灣獨立運動的傷害同樣存在。民進黨中央黨部「選舉對策委員會」執行長游盈隆教授領教到路線鬥爭的無情,他催生的「大和解、大聯合政府」理論說穿了其實是「反共拒和統一戰線」組織,是真正的「台灣命運共同體」的體現。

他認為「大和解是台灣面對內憂外患局勢時,展現社會一致團結對外決心的表現」,「民進黨在台灣外有中共武力威脅,內有族群對立問題之際,有義務號召社會進行大和解」。他還相信此舉有助民進黨拓展中間票源,更對總統大選有利。

在《給台灣一個機會》的「從一黨專政到全民共治」的議題中,民進黨認為台灣今日政治上最大的隱憂,「是腐敗無能的中國國民黨繼續一黨專政」,解決之道是「建立一個大聯合政府」,共同面對強敵,確保主權。

民進黨舉出在二次大戰期間,英相邱吉爾呼籲政黨休兵、共赴國難,與在野黨共組戰時內閣。許多國家為解決內憂或外患組織聯合政府,例如瑞士自1959年迄今,一直維持四黨聯合共治的政府,「不但消弭了因語言和宗教嚴重分歧所可能帶來的危機,更因而建立了一個民主、進步、祥和、繁榮的國度」。奧地利、哥倫比亞、荷蘭、比利時、前西德與希臘均透過「協商式民主」建立「大聯合政府」,解決階段性的內部紛爭。

在面對黨內反對者以台獨基本教義的情緒強烈地質疑時,游盈隆澄清「大和解」與「大聯合政府」其實是去年12月6日民進黨中常會的決議,民進黨的這個訴求是黨內長期思考與研究的結果,基本上有六點共識:(注意:這些共識未必有事實根據!

一、台灣今日政治上最大的隱憂,不是中國揚言武力犯台,而是中國國民黨無限期一黨專政;

二、台灣人民已無法忍受國民黨黑金政治;

三、台灣人反併吞、大團結的前提已經存在,90%以上的人民不願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

四、台灣潛在族群衝突問題必須面對,必須有具體可行的制度設計和政策規劃。

五、應勇敢嘗試以「聯合共治」化解當前島內嚴重的民族認同危機。不論是台灣民族認同或中華民族認同皆須體認,民族感情問題的處理必須慎重,其解決尤需時間、誠心與耐心,絲毫不能勉強;

六、「協商式民主」與「大聯合政府」不是空洞的學說,而是不少先進民主國家寶貴的歷史經驗。瑞士的族群問題、奧地利的民族認同問題均以「大聯合政府」落實「大和解」理念,台灣為什麼不可以?

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更指出,「大和解」不是新黨所說的「統獨休兵」,只是尊重彼此不同的政治主張與信仰,「至於台灣前途的解決方式,可以透過制度來解決」。他主張透過十年一次的公民投票,無論輸贏的一方,均須再等十年再來翻本,「在十年之間,不但能夠澆熄各政治主張的熱情,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各個政治主張可能有所改變」。(這是政治無賴的提法,拿台灣人民的身家性命開玩笑,每十年跟台獨份子賭一次「大家樂」。)

誠如施明德所觀察,「大和解」的確是民進黨建黨以來最大的轉折,是民進黨自信「台灣意識」壓倒「中國意識」之後,提出企圖收編國民黨的「獨台意識」與新黨「反共恐共意識」的新訴求。如果「台灣本位、台灣優先、台灣第一」的「大台灣主義」成為台灣政壇唯一認知,那麼台灣人民是否真能在所謂「台灣內部和解就能締造兩岸和解」呢?

答案不能。

因為連民進黨內部派系之間也因理念差異與權力鬥爭無法和解,遑論三大黨之間更深刻的矛盾。

因為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與內部族群問題等「假問題」的核心便是國共內戰導致國家分治分裂的歷史殘餘問題。由於國土分治,台灣部份民眾在國民黨李登輝路線下與民進黨炮製虛幻的國家意識,以為台澎金馬便是一個「國家」,以為治權分治可以導致主權分裂,台灣便有單獨的國家與民族認同。至於台灣內部族群融合問題起因於國民黨二二八事件的屠殺以及事後許多錯誤的文化與社會政策,更起因於美日帝國主義企圖分裂中國的鼓吹。

李登輝與美麗島系

民進黨把「大和解」當成社會運動,當然是個政治陰謀,企圖收編失落的外省人第二代。承認外省族群在台灣有生存權與發展權是好的,但他們本來就有!除非褊狹的台灣民族論引發法西斯運動,排斥外省人在台灣的居住與工作權利。要求台灣各黨派在「大和解」的前提下,只能認同台灣,不能認同中國,只能對抗中共的和平統一號召,只能為台灣的獨立建國拚命,這未免太過霸道,根本是綠色恐怖與台獨法西斯。

但是這種霸道局面也在走下坡,三國演義式的政黨政治已經形成,民進黨已經無力「一家出牌、逼人跟牌」: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民進黨的得票率每況愈下。從92年立委選舉的36.09%、93年縣市長選舉的41.16%、94年省市長的38.72%,降為今年立委的33.17%,雖然總席位增加兩席,但已進入「通往執政之路」的瓶頸狀態。

反之,國民黨雖以兩席過半成為「脆弱多數」,但如果扣除未來立法院院長與副院長必須在形式上議事中立,則事實上國民黨已經無法支配立院運作。(國民黨的85席若扣掉「金馬牌」──金門與馬祖兩席、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六席、黃復興黨部的八席軍系立委等,那狹義的「台灣人」社會中國民黨已經事實不過半了。

創黨剛滿兩年的新黨則通過嚴酷考驗,確立台灣第三大黨的穩固地位,獲得一百二十多萬(得票率12.95%)選民的認同,新黨勢力不但跨過淡水河、濁水溪,甚至抵達高屏溪。新黨開始走出外省黨、都會黨的刻版形象,雖然基本上仍是台灣中產階級趣味取向的「菁英型」政黨。

在事實三黨不過半的政治生態下,透過合縱連橫,小黨可以發揮超過本身席位的影響力,大黨也可確保組閣順利與人事、預算、立法等安穩過關。「協商式民主」固可分贓,亦可體制內監督而自潔與免疫。何況各政黨均面臨發展盲點,

短期內台灣民間自解嚴後蓄積的社會力尚未進一步分化,政黨角力無法透過任何單一政治主張取得全面掌控地位。

簡言之,台灣政治邁入「凡人政治」階段,公共政策辯論勢將取代意識形態對抗。任何政黨無法全吃、必須與他黨分食台灣的權力大餅。這也是民、新兩黨喝起「大和解牌」即溶咖啡時,各自聲明不放棄原先對立的統獨立場,正顯示誰也吃不了誰的均勢狀態。其實今天台灣三黨不過半的政治生態下,任一政黨也支配不了其他兩黨。原先有人期待民進黨與新黨的大和解至少可以開出一份「正面表列」或「負面表列」的合作清單,或者形成一個「台灣人民反黑金大聯盟」,現在看來還是只能「個案考慮」合作。

彭明敏的「台灣生命共同體」被李登輝抄襲成為「台灣黑金命運共同體」,民、新兩黨的「大和解」即溶咖啡,未經半月即已變味,正是「咖啡好喝、和解難成」。畢竟咖啡有即溶,和解沒有速成。民進黨仍將在台獨基本教義派手中宣揚台獨理念,直到中國統一為止。新黨試圖透過大和解突破民進黨傳統信眾的封鎖,或至少緩和法西斯式的對抗,以便突破中南部發展的野蠻阻力,恐怕也需等待兩岸大和解之後,台灣當局開放三通化解基層民眾被台獨煽動者裹脅思想與情感之後才有可能。

台灣最反共的新黨在台灣被當成共產黨的替罪羔羊,這便是大和解的社會情境。這樣的社會能夠大和解,恐怕沒人相信。不過,透過「大和解」的過程,意識形態議題在台灣越來越曖昧化、空洞化與荒謬化,即使辯證地看來,教條化與神聖化的政治信仰與公共政策逐漸疏離,人民與政客理性與功利地計較台灣的前途走向與兩岸關係,恐怕才是變味的「大和解咖啡」始料未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