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鄉里」還是「靠家庭」

美國大選活動的提示

劉實(旅美評論家)


美國兩黨的競選大會均已落幕,如果將兩黨的政綱加以濃縮,擺在美國人民面前的選擇不過是「靠鄉里」還是「靠家庭」而已。《靠鄉里》一書是第一夫人喜萊瑞的近作。她在書中生動地指出,一個孩子的長大成人,要靠醫院、教堂、學校和其他公共設施。在共和黨大會中,杜爾參議員曾經對此明確表示:養育子女「靠家庭」而不「靠鄉里」。兩個星期以後,第一夫人在支加哥民主黨大會中針鋒相對地說:養育子女要「靠鄉里」。鑑於過去四年美國新聞媒介對第一夫人的批評,所以她的演說此次只以家庭和子女為限。但由兩黨的政綱可以看,「靠家庭還是靠鄉里」的爭論,顯然不以養育子女為其唯一的實質內容。

杜爾參議議員沒有說目前的經濟不好,只說他的減稅政策會產生更好的經濟結果。按照他的計畫,他要:

一、全面削減所得稅15%;

二、將利得稅削減一半,從28%,降為14%,使富人有更大的餘力再投資。

共和黨競選政綱的理由是:減少對投資利得的稅收,就可以有更多的儲蓄和更多的資金作再投資。這樣就會導致敢於冒風險的企業、更多的創新以及更大的經濟成長。換句話說,美國經濟的成長,靠的是富家投資的積極性,不靠政府介入,「靠家庭」,不「靠鄉里」。

民主黨則稱此種理論為「點滴施捨式經濟」。民主黨陣營內的經濟學家認為:讓富人有更多的錢,並不是投資或再投資增加的必然保證。全面減稅15%之餘,又要平衡預算,勢必涉及削減若干經社項目,否則無法兼顧。克林頓總統一再強調:他也要減稅,他也要平衡預算,但認為一刀切的減稅方式是不可取的。他認為不能因為要減稅和平衡預算而削減教育經費、環保計畫以及老人的保健與福利。對於民主黨的這種主張,有人則認為是在製造靠福利金度日的懶漢階級。

這正是美國經濟學界長期辯論的一個主題:放手讓有錢人發財,就會有更好的經濟成長嗎?還是較平均的財富分配會帶來更好的經濟發展?前者是「靠家庭」,後者則是「靠鄉里」。冷戰結束以後的第二次美國大選,居然以此為主題,可見冷戰雖然結束了,但冷戰期間東西雙方辯論的主題卻依然餘音不絕如縷。

在戰後50年中,特別是在歐美各國,一般認為經濟成長與公平分配是互不相容的。有此則無彼。可是近15年來發生於東亞的的經濟情況,卻與此看法背道而馳。戰後的西方經濟學家,不少相信「點滴施捨式經濟」。諾貝爾獎金得主,哈佛大學教授西蒙.庫茲奈特就認為:財富的積累是會向下流動的。他的理論是:當一個農業國家轉化為工業化國家時,在一定時間內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一直到農村人口全部被納入工業部門為止。這一理論是否站得住,值得中國加以注意。

拉丁美洲的發展經驗,恰恰與此相反。拉丁美洲富人的投資利得,並沒有向下施捨。在巴西,最富的5%與最窮的5%,是32與1之比;在危地馬拉,是30與1之比;在智利,是18與1之比。而在從日本到泰國的半月形地區內,財富的平均分配絲毫沒有阻礙經濟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在東亞地區,經濟發展越快的國家,同時是分配最平均的國家。就以南朝鮮為例,其最富的5%與最窮的5%的對比,只是5.7與1之比。東亞人民的平均收入,雖然是拉丁美洲人民的一半,但營養水平和長壽期,同拉丁美洲則幾乎是一樣的。

這一發展確實動搖了冷戰期間經濟學的主流派。不少經濟學家已在分析東亞這種經濟發展。一般的結論是:東亞原來有均窮的現象,容易實現分配上的平均;大部分東亞國家都執行了土地改革,在日本,是美國佔領軍完成的,在中國,是革命政黨完成的;東亞各國都重視教育。

「靠鄉里」的概念在冷戰後美國大選中能成為主流思想,與信息時代的來臨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都知道,當前許多主要工業產品,已多半是多國分工製造。電腦、汽車乃至大型飛機,無不例外。杜爾應當感到後悔的是,他不該說要搭一座橋,將美國帶回1920和1930年代去。那個時代雖然很正派,正派到把飛機丟炸彈視為是不道德的。但如今已在信息時代的門口,這種往事卻只堪回顧而不足留戀了。

克林頓總統在芝加哥也宣佈要修一道接通第21世紀的橋。在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他曾宣佈當選之後,他要撥款19億美元,搞好美國的環境。他同時表示,要花20億美元來提高美國人民的識字率。不妨再重複一次:美國民主黨政府要花20億美元來提高美國人民的識字率。

美國大選對中國來說,不僅是何人將會當選的問題。整個大選過程,也是很好的他山之石。美國的鄉里與家庭之爭,不正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一再辯論的主題嗎?「摸著石頭過河」,豈不是找不到結論的結論嗎?美國的鄉里與家庭之爭,是個體社會中容許政府介入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中國所說的「讓少數人先富起來」,正是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在集體社會中容許有多大個體部門的問題。中國有必要按照中國的國情,在集體與個體之間,劃一道適當的分界線。個體的依法使其辦好,涉及國計民生的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也一定調集人才把它辦好。改革開放與辦好國營企業是並行不悖的。

美國要投資19億美元改善美國的自然環境,要投資20億美元,來提高美國人民的識字率。世界經濟學家已將東亞經濟的振興歸功於東亞各國重視教育。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蘭尼斯說過:「當唯一的資源是人民時,你就投資於人民。」中國建國初期也曾強調過:「人是最重要的。」在信息時代的門檻,看來中國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改善人類環境,提高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