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春教授(1932-1996)自青年時期即富愛國思想,早年曾遭50年代「白色恐怖」迫害,但仍堅持民族氣節不改其志。70年代《夏潮雜誌》發行期間,張教授即為幕後主要的支持者,人力、物力無不慷慨捐輸。後來,又支持過《大地生活》、《生活與環境》、《夏潮論壇》等刊物,生前仍為《海峽評論》顧問。並且,張教授還戮力於愛國團體和組織,為「夏潮聯誼會」創會會員,並曾任評議委員;1988年,與胡秋原、陳映真、林書揚、陳明忠、謝學賢、王曉波等愛國人士同創「中國統一聯盟」,曾任副主席、監委會召集人及顧問。在中國經濟發展蒸蒸日上,中華民族復興在望,祖國和平統一日漸成熟之際,張教授猝然去世,「但悲不見九州同」,慟矣!張教授為人民、為國家奮鬥的志業,乃是承繼著我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傳統,不愧為中華民族的好兒女。曉春兄,安息吧!不要再為祖國擔憂,人民將永遠懷念您,祖國也將永遠懷念您。您走的路,未完成的志業,我們一定繼續前進。待來年祖國統一時,必再到您的靈前祭告。安息吧!曉春兄。
張曉春先生,民國21年正月16日(農曆)生於福建省廈門市,祖籍金門縣大嶝島。出身望族,父張作梅,35年來台經商,定居台北市延平北路,為人殷實,熱愛詩詞藝術,手創「中華藝苑」,文人墨客,多相往來。先生為長子,隨父來台後,就讀於台北師大附中初中部,36年畢業。繼續於該校高中部就學時,正值威權時代白色恐怖時期,先生細故繫獄數載,後於44年畢業。同年考入成大會統系,翌年休學,再次入獄,49年復出後,數月努力準備,高分考入台大甫經成立的社會學系,開始先生一生融合學術並得到該系創辦人龍冠海教授的賞識,53年畢業後,一年海軍預官役,旋即被延攬返回台大社會學系工作,31寒暑,迄85年因病退休時,已成系內元老教授之一。
先生行誼,獻身社會國家,不遺餘力,總體而言,略分為三方面:一為學術工作,二為勞工運動,三為社會參與和批判。
在學術工作上,先生專長主要在於勞動社會學、工業社會學與都市社會學。都市社會學為先生早期研究的焦點,參與台大社會系對台北都會區發展的實證研究,曾對延平區、雙園區、永和鎮都市化發展、居民職業、住宅狀況、都市計劃公共設施以及原住民移民有過實地的調查與分析,晚近則研究過台北市國宅管理問題。勞動與工業社會學尤為先生畢生投注之領域,除了定期講授職業社會學、工業社會學之外,並與中研院民族所文崇一、徐正光等教授共同進行工廠青年職業興趣、工作態度與職業選擇的研究,為國內這方面研究之創舉。此外,先生為國內勞工研究的先驅,舉凡婦女就業、勞動人權、勞工運動、勞動基準法、勞資爭議、勞動契約、職業災害、勞工政策與教育……,皆為其一貫戮力研究之課題。
先生為人爽快,個性率直,平易近人,講義氣,富酒量,廣交勞工朋友。戒嚴時期,上山下鄉,不畏權勢,摩頂放踵,公然挑戰經濟掛帥之偏差政策,堅定支持合情合理合法的勞動權益,數十年如一日,時人尊之為「台灣勞工之父」,誠非虛語。走出象牙塔,化學術為行動,轉理想為現實,此先生投身勞工運動之職志。多年來巡迴全台,致力勞工教育,喚醒勞工意識,團結大小工會,調解勞資爭議,推動勞動立法,宣導職業災害之預防,強調勞工權益之重要。解嚴後,挺身疾呼,結合王作榮等學者專家38人,共同署名發表12條「勞動人權宣言」,先生為起草人,句句鏗鏘有力,一時風起雲湧,廣見迴響。工黨、勞動黨等勞工政黨之成立,先生致力尤多,並為其他在野的社民黨、新黨不時提供勞工政策之建議。76年出版其投身工運的心血結晶「勞心勞力集」,為國內勞工運動留下最寫實的記錄。近年來不惜多方集資勸募,成立「勞動倫理基金會」,擔任董事長,義務為勞工服務,協助解決勞資糾紛,嘉惠不少勞工朋友。
工運之餘,參與社會,批判社會,先生從不落人後。畢生關注弱勢團體,鼓勵他們爭取自己應有之權益。舉凡「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教師人權促進會」、「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老兵返鄉探親活動」皆有先生一臂之力。解嚴前後,胡佛、楊國樞等教授創立「澄社」,以澄清天下為己志,先生即為創社社員。74年至76年,更與徐正光、蕭新煌教授會編台灣社會批判叢書,「社會轉型」、「自力救濟」、「怨、亂、序」三書道盡台灣解嚴後諸多社會問題,為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而努力。晚近擔任「河洛文化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致力兩岸文化交流,增進雙方之良性互動。
先生與夫人李雪娥女士育有三子,長子東輝、次子漢琦、幼子漢瑋,皆已長大成人,就業就學,各有所成。半生奔波,正值含飴弄孫之際,先生突感不適,由發病至逝世,不足三個月,腎臟癌轉骨癌,其勢洶洶,竟成永訣,親朋好友,同感悲悼。先生雖歸道山,「台灣勞工之父」卻長留人心。
社論
國際論壇
亞洲與國際政治
特別轉載
保釣運動
台灣事情
出版與文化
追悼張曉春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