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風暴之政治經濟意涵

宋鎮照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壹、前 言

東南亞金融危機自7月爆發以來,嚴重的程度遠超乎市場預期。先是發生於泰國,接著迅速擴展到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甚至香港、新加坡、南韓與台灣亦受波及。而此金融風暴看起來似乎離過境還有一段不短的時間,而且泰銖、印尼盾、菲律賓披索、馬來西亞零吉之匯率還有可持續下跌的跡象,東南亞經濟重挫。此一波的金融危機,是否會重蹈1995年墨西哥貨幣貶值引發拉丁美洲金融動盪,東亞翻版說頗令人憂慮。

最令人擔憂者,莫過於東南亞金融風暴是否會摧毀亞洲經濟奇跡﹖就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Paul Krugman教授曾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與《財富》(Fortune)雜誌裡曾嚴厲指出東亞經濟本質的薄弱性,由於來自依 賴人力、資本與資源發展的「淺盤型」經濟,表現出一種「苦勞流汗」的發展模式,不若歐美國家靠研究起家的智慧型經濟模式,日本80年代末出現泡沫經濟便是此現象。因此,東南亞金融危機是否意味著另一波的東亞泡沫經濟出現,這是值得東亞經濟體深思,並嚴防重蹈覆轍的命運。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生,先是各國貨幣的大幅貶值,接著是股價的重挫,由於匯率的大幅度貶值,投入東南亞股市的外資,為求保值,紛紛大量拋售股票,兌換美元匯出,在賣壓沈重下,也加劇匯率的貶值。從年初迄今,股市跌幅在泰國、菲律賓與馬來西亞都超過33%以上;而匯率貶值幅度在泰國是27.8%、菲律賓是18.7%、馬國是14.2%、印尼是20.5%;而投資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的投資報酬率(即股市與匯市跌幅的乘積),其個別虧損為53.6%、45.9%、43.1%、25.9%,而新加坡也高達21.7%,金融危機的骨牌效應籠罩著東南亞經濟。

東南亞金融危機看似單純的經濟問題,其實背後卻是隱藏著相當複雜的政治目的與利益,經濟只是表徵,也是一種手段,而政治企圖正是目的所在,透過經濟手段達到政治目的,再藉由政治優勢獲取經濟利益,東南亞金融風暴正是凸顯出政治經濟作用的結果。以下將從經濟與政治面切入,進一步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東亞發展的政經意義。

貳、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原因

從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面來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不難找出一些經濟問題,不過就幣值的變動來說,長期上受到經濟基本面的影響較大,但短期上,主要仍受到金融供需變動因素影響。因此,以經濟基本面與金融因素來思考,可以提出下面六個主要因素。

首先是東南亞國家債台高築,泰國外債高達九百億美元,而印尼約1,000億美元,還本金與利息對外匯需求形成壓力。

二是經濟成長面臨瓶頸,除星、馬兩國外,皆面臨高失業率、高物價上漲率、房地產市場過熱,以及低經濟成長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導致貨幣貶值。

三是政府財政赤字龐大,為解決財政問題,便大量供給貨幣,雖然這也是每年高經濟成長的一個因素,不過因每年的貨幣供給量過大,導致匯率長期被高估現象,自然加重貨幣貶值的壓力。

四是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體質也不佳,不僅超額貸款現象普遍,銀行呆帳也過高,這容易造成金融資產價格的變動,例如,泰國42家金融機構之所以倒閉,便是因為房地產低迷所致。

五是國際收支鉅額逆差,導致經常帳鉅額虧損。也因為國際收支逆差大,外匯供給能力降低。同時,加上經濟基本面不被看好,股市外資大量撤離,造成外匯需求提高,自然對各國貨幣構成重大貶值壓力。此外,出口貿易的減緩,貿易逆差擴大,也惡化國際收支平衡。

最後是國際投機客的炒作,在東南亞各國貨幣面臨貶值之際,西方大型外商銀行與外匯基金趁虛而入,投機套利,更加劇貨幣貶值壓力。基本上,投機客想整垮一個弱勢國家的貨幣,進行大量拋售,貶值時買回,以賺取差額,特別是對國際外匯市場一天可高達一兆美元以上,可說是易如反掌。外匯市場完全是由大銀行、保險業、大企業進行投機與炒作,充斥著賣了買、買了賣的投機行動,無關外匯供需,因此,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大賭場。

參、東南亞金融風暴之經濟意涵

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核心是泰銖大幅貶值,而泰銖重貶其來有自。泰國採取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過去隨著美元的貶值,使其出口競爭力提高,然近年來,由於日圓與馬克的大幅升值,也使得泰銖隨之升值,降低了出口競爭力,在出口減緩、貿易赤字擴大與外債高築下,不僅國際收支經常帳逆差擴大,也使得經濟成長趨緩。同時,為穩住高估的泰銖匯率,央行進場干預,大量拋售外匯,元氣大傷。加上利率不斷攀高,更嚴重的打擊房地產與股市。而且,金融體系本身也承擔極大的呆帳,所有貸款資產及股市市值都大幅縮水。在泰國的短期投資者,鑒於泰國經濟基本面顯示惡化跡象,亦紛紛撤資,更加重泰銖貶值壓力。種種因素交織一起,迫使泰國央行放棄匯率干預,也沒有能力來干預,以致觸發金融風暴。

泰銖貶值危機之所以波及到印、菲、馬等國的金融市場,主要是他們的國際收支結構相當類似,即國際經常帳收支的大量逆差,加上央行外匯準備金的不足,而且大多是借貸而來。此外,龐大外債壓力,每年應付利息與本金高超過GDP的20%,已到了無力償付的程度。不過最重要者,應該是過度利用外資帶動經濟成長政策的失誤。東南亞國家經濟一向依賴外資,若因貨幣貶值,將立即導致外資撤離,此舉將嚴重打擊東南亞經濟。

事實上,有消息傳出,來自歐美與日本的投資集團,其最大目標是想整垮香港的港幣;然而,最大的顧慮是中共擁有1,2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香港至少也有600多億美元,仍有護盤能力。不過,泰銖貶值效應若擴大,在推波助瀾下,加上歐美國家的背後支持,國際投機集團有可能轉向香港,一哄而上,弄垮香港經濟。為何國際投資集團會相中東南亞與香港,而不是其他較為弱勢的國家,其實也不難看出歐美國家與中共較勁的政治意味。

基本上,歐美國家與東南亞國家對於金融經濟的認知有差距,歐美國家認為金融運作是自由化的,買與賣是個人選擇,根本沒有所謂的投機問題;而東南亞國家卻認為投機行為就是犯罪行為,破壞金融市場,不可原諒。此種認知差距和對金融危機的反映,形成東南亞與歐美國家和日本在金融議題上的分歧與敵意。預料在本年年底世界貿易組織(WTO)欲完成金融服務業協定之談判,將添加變數,屆時東協國家勢必採取集體抵制行動,以表不滿。

此外,區域性金融組織的功能也不彰,這對一向喜歡參與多邊對話機制與組織來自保的東南亞國家來說,無異是一記當頭棒喝。例如,東亞暨太平洋國家央行總裁會議(EMEAP),共有11個會員,包括有日、澳、紐、中共、香港、南韓、星、泰、馬、菲與印尼等,共同簽署「債券附買回協定」(REPOS),來穩定外匯市場,以防範類似墨西哥金融風暴再現。但這擁有將近6,5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並沒有對東南亞國家發揮應有的穩定作用或資助。

東南亞金融危機對區域經濟造成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對東南亞國家本身,另一是對整個東亞地區。首先,對東南亞本身來說,金融危機已經造成投資信心崩潰,除非各國政府能拿出一套改善投資信心的總體經濟政策。而且,金融市場崩盤被泛政治化的可能性會提高,接著會採取限制或嚴懲投機手段,反而會惡化匯市與股市的運作。第二,由於東南亞經濟結構類似,以及各國經濟關係密切,如一國經濟風吹草動,必然波及其他國家,如有不當的經濟措施,也將立即產生連鎖效應,如馬國採取防止放空行為,各國也立即效仿。最後,如果貨幣貶值危機持續惡化的話,可能會使近20年來的東南亞經濟發展毀於一旦,進而威脅整個東亞地區,影響甚鉅不可不慎。特別是,股市會因匯差縮水而匯出資本,接著因股市資本匯出越多,匯率貶值壓力加大,將形成股市與匯市間產生滾雪球的惡性循環。

不過從長期來看,東南亞貨幣的貶值,應有助於矯正高估的幣值、刺激出口、減少貿易赤字、降低消費,以及縮小經常帳收支赤字,不僅可用來矯正外資大量流入所形成的泡沫經濟問題,也可以健全金融組織制度和提高國家競爭力。

總之,東南亞各國政府當務之急,較為正確的行動是研擬一套挽救危機的總體經濟計畫,唯有從改善經濟基本面著手,加速金融市場自由化,才能避免危機惡化,假若能妥善處理此次金融危機,會是東南亞經濟轉型與脫胎換骨的良機。

其次,對東亞地區經濟而言,就短期而言,不可否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會對東亞經濟造成影響,由於東亞經濟基本上是一體的,金融市場更是具有高度的連帶關係。日本當然不會受到金融風暴的打擊,中共近年來也拚命地累積外匯,穩定人民幣幣值,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不僅外匯雄厚,金融制度也健全,以及南韓經濟潛力深厚,相信憑著東亞經濟的優越,必能順利度過困境。

不過就長期而言,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整體經濟總體檢與經濟調整改革,將有助未來經濟健全發展。雖然東亞未來幾年經濟成長會有減緩趨勢,但也反映出東亞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張。東南亞金融危機正提供東亞經濟正視金融制度規範與自由化問題,除約束投資和貸款的氾濫外,將更強化民間企業的競爭力,增加其生產力與發展潛力。因此,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東亞經濟教育的性質,遠高於對東亞經濟造成骨牌效應的傷害和打擊。

肆、東南亞金融風暴之政治的意涵

正如馬哈地所言,東南亞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固然有其弊端,但是世上仍有許多國家處於經濟成長、貿易逆差、失業、通貨膨脹、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也遠比東南亞國家嚴重,但是他們卻安然無事,一個結論就是:歐美國家對東南亞進行金融打擊與報復。很明顯地,在層次上,東南亞金融危機已從區域提升到國際,從經濟轉變成政治議題。而在本質上,東南亞金融危機也轉變成「東方與西方」、「開發中國家與工業化國家」間的政經對抗。

事實上,東南亞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兩種政治危機,一是國內政治危機,另一是國際政治衝突。首先,就國內政治危機而言,東南亞各國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也必須預防的危機,便是來自內部人民的反彈,由於東南亞經濟惡化,人民損失慘重,叫苦連連,開始抱怨政府無能,也降低對政府的不信任,由經濟危機轉變成政治挑戰,對政府的正當合法性(legitimacy)傷害甚大,就像目前泰國正引發示威、罷工、黨爭、修憲問題,出現嚴重的政治穩定危機。

其次,金融危機將相對提高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也加倍對政府施政的壓力,從5月開始,東南亞國家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如進場干預、調高利率,以及限制外資等,甚至東南亞國家也將聯合一致,加強抵抗匯市外國投機客掀起的經濟戰爭,並揚言不與外國投資客善罷甘休,充份顯示泛政治化的反應。

最後,由國家外匯儲備被掠奪一空,對歐美投機客心生不滿,破壞東南亞金融秩序。在面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歐美國家也成為東南亞抨擊的代罪羔羊,此舉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轉移國內不信任的壓力,並提升民族主義意識對抗歐美國家,來保住政府的正當合法性。二來可以將責任完全推給國際投機客,宣洩最近三月來破壞匯市與股市行情之恨,此動作更造成東南亞國家與歐美國家關係的惡化。

就國際政治衝突而言,東南亞金融危機更凸顯出國際政治問題,東南亞國家越來越相信,歐美先進國家從事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有其明顯的政治企圖,這無異是一種變相的帝國主義,展現出「政經雙贏」的經濟侵略。因此,經濟利益的零和爭奪就隱含著政治目的,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很明顯地也被標上政治意圖的衝突,經濟被用來當作擴張政治影響力的手段。對於東南亞金融危機,馬哈地總理企圖帶領東協,抗衡西方勢力,便是最好的例證。一方面直接點名美國投資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是幕後黑手,是搗亂東協匯市的投機惡棍,此舉甚至驚動美國國務院出面為索羅斯辯護。另一方面馬哈地也堅稱這是美國有計畫的陰謀,由於不滿東協接受迫害人權的緬甸入會而懷恨在心,加上東協與美國的關係日行漸遠,並脫離美國的庇護,而與中共交善,以及歐美國家看到東南亞經濟的蓬勃,心中也頗不是滋味,且日本又取代美國地位,成為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強權,因而未嘗不想給予東南亞國家顏色看看。

其實,東南亞國家對於股、匯市大震盪,已經從歐美特定人士的投機炒作,轉變成認為歐美先進國家主導「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金融機構,來迫使開發中國家開放金融市場,就像馬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安華的指責,歐美國家濫用自由化名目操作金融,迫使東南亞國家開放市場。甚至連中共總理李鵬也力邀東協國家,彼此加強金融協調與合作,來遏止國際金融投機活動,此舉其實不僅是衝著歐美而來,增加對歐美談判籌碼,也是展示中共企圖在亞太扮演區域霸權的角色。

歐美國家之所以衝著東南亞而來,也有其政治導因,尤其成立30年的東協國家,已經成為亞洲最具實力的塊狀經濟組織,而且與西方國家抗衡的力量逐漸凝聚,在亞太地區逐漸頭角崢嶸。在處理亞洲事務上,均表現出其獨立自主與強悍的立場,不希望外力介入,而其立場又往往與美國和歐盟有所出入。從東協組織、到區域論壇、到自由貿易區,都具有主導亞太發展的趨勢,甚至強調東協本身的價值體系,不受西方國家影響,更對西方國家表現出敵意,歐美國家無法接受東協的耀武揚威行徑。

伍、結 語

基本上,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大多是來自內部問題,各國潛在的經濟風險多半也與其政策失當有關,而國際投資客的炒作,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線而已,反應出「朽木必自腐而後蟲生」的道理。而對於目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匯市與股市低迷,應該是一個暫時性的下挫現象,畢竟東南亞經濟在過去10年的發展也奠定了基礎,不過東南亞經濟要復甦至少還需要二、三年時間,金融制度調整與適應是一個必須付出代價的過程,因而在經常帳收支平衡沒有改善之前,未來的一年還會出現一些震盪。此外,似乎取消股票交易限制、降低利息,以及解除外資投資限制等措施是勢在必行,唯有健全的金融制度與市場自由化,找回外資對東南亞市場之投資興趣;此外,也必須配合降低政府財政支出、刺激出口、吸引外資投入生產性事業等措施,才能脫離困境。

不過金融危機的政治問題將變得更加敏感,東南亞國家對西方國家的潛在政治敵意也會提高,在國際金融組織會議中將凸顯針鋒相對的緊張氣氛,特別是在世貿組織(WTO)、亞太經合會(APEC)、東協會議(ASEAN)、東亞暨太平洋國家央行總裁會議(EMEAP)、亞歐高峰會(ASEM)等場合,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屆時會成為東方與西方、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間政治角力的議題。因此,金融危機絕不僅僅只是經濟面的問題而已,它更是政治的議題;也不僅是國內政經矛盾的問題而已,更是國際政經尖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