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蠻幹並非上策

發展兩岸關係要總結經驗與實事求是

蔡瑋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不要陷入被動

最近的一段日子裡,兩岸雙方都在不斷的釋放試探性氣球,兩岸「氣氛」看來較過去是有些微的改善。部分學者認為兩岸關係或有轉向正面發展的可能,但也有部分人士對此仍持保留態度。在相關資訊極為複雜,甚或彼此衝突的情況下,如何「相對」正確研判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由中共從事對台研究工作,涉台事務主管官員最近的公開、私下談話內容,以及北京的一些低調行動來看,中共方面似乎至少已經做好心理調適,準備為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做出新一回合的努力。根據個人觀察,所謂北京內部近來有以更務實態度處理兩岸關係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

當然,中共調整對台「態度」的動機、原因可以是相當的複雜。筆者相信,其中應該牽涉到內政、外交,以及兩岸關係短、中、長期發展的考慮,甚至不排除還有整體戰略、戰術層面的規劃在內。另外,這恐怕也與中共「總結經驗」、「實事求是」的決策特色,以及不尚空談、但求解決問題的靈活鬥爭技巧多少有點關係。

對台灣來說,台北除了應該就事實與動機兩個層面深入加以分析,務求瞭解北京態度改變(政策調整?)是否是個事實之外,也應對其真正的動機進行研判,正確瞭解其中的各種可能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考慮如何「抓住機遇」,適時、適度的加以回應,如此才可不致陷入被動,並能爭取到最大的國家利益。

若由鬥爭、陰謀的角度加以觀察,中共的鬥爭技巧確實有其靈活、獨到之處,台北必須謹慎。按照中共的辯證邏輯,對敵鬥爭不但要「有理、有利、有節」,而且「革命」也要不只會進攻、更要懂得退卻,一味蠻幹並非上策,軟硬之間必須拿捏得當,適時調整。中共在「戰略上輕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傳統必須重視。

不過,若由比較中性的角度加以觀察,北京或許已由過去文攻武嚇的錯誤中學到經驗,甚至警覺到兩岸長期僵持的結果或將使得台北領悟,兩岸關係再壞也不過如此,僵持並不必然有害,而中共的伎倆其實極其有限,於是不妨乘機更行更遠。因此,北京必須及時「總結經驗」,調整步伐,否則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北京對台政策有理性務實一面

中共常說,政策的調整必須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當前兩岸氣氛的變化應該正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根據瞭解,中共可以用國際環境、兩岸關係已與1995、1996年時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來為其強硬立場解套。北京相信,既然國際社會已充分瞭解中共對「台灣問題」的強硬態度,美國業已明確表達絕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台灣方面也理解中共不得碰觸的政策底線,因此中共此時適度的調整對台態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就主觀上而言,北京當前的作法並非一無原則,中共仍然希望台北對一個中國的原則能夠有所回應。可是,在客觀上,北京政策的調整也有風險存在。如果台北據此宣稱,中共強硬政策的無以為繼正足以反映北京的無理,以及台北的正確,屆時北京將陷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甚或面臨內部的反對壓力。

持平而論,中共過去的許多對台舉措確實頗有商榷的餘地,但也並非所有行動都是全然出於鬥爭、統戰的考慮。各種跡象顯示,中共目前確實無意、無力對台生事,而且由北京已經開始思考八到十五年內台灣由反對黨執政可能的情況來看,中共對於兩岸關係的長期發展,統一不可能快速實現已有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台北對於此一事實及中共的心理應該有所瞭解。

換句話說,北京的對台政策其實仍有其理性、務實的一面。對於一國兩制如何作更寬廣的解釋,一個中國是否有各自表述的可能,兩岸外交鬥爭能否修兵,大陸方面都不是全然沒有思考、迴旋的空間,台北如能適當應對,兩岸關係是有逐漸改善的可能。理論上說來,兩岸政府都應明智的採取原則與技術雙管齊下的方式來解決當前僵局,如何之處,就看雙方如何在智慧和力量,理想和權謀之間求取平衡了。

整體而言,雖說兩岸關係短、中期內不無改善可能,但是這並不意味雙方就會、或應該立刻進行政治談判。台北尤其應該理解,對中共來說,終止敵對狀態和簽訂停戰協議之間仍有一段距離,兩者之間並非等號。在某些前提之下,中共或許願意以單方面聲明的方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但由於潛藏、複雜的政治意涵,北京未必能夠同意與台北簽署停戰協議。同胞、政府對此都不宜有過高的期望。

深入研究外交休兵問題

另外,在外交鬥爭方面,中共的惡性打壓迫使台北必須以戰止戰,台灣的激烈衝撞又引來北京「奉陪到底」的全面對抗,惡性循環於焉形成。雖說外交工作同仁沒有悲觀的權利,只能扮演奮勇向前過河卒子的悲壯角色,但戰術上的努力未必能夠扭轉戰略上的劣勢,台北外交所面臨的困境短期內不易好轉,甚至還會惡化恐怕是個不爭的事實,相信多數國人對此已有心理準備。

當前,在國際上,台灣以經濟手段處理政治問題,用技術方法對抗原則困難;在兩岸關係上,卻又用政治手段來牽制經濟的自然發展,其中原由不是不能理解,甚至還可同情,但是總的來說,左支右絀的窘境實難避免,台灣的作法或許能為台北贏得個別的戰役但卻可能輸掉整個戰爭。台灣必須以更宏觀的整體戰略來處理兩岸關係,外交休兵的短、中、長期利弊得失確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於所謂的美國因素,即將舉行的柯、江高峰會議外交儀式意義較大,美國不至出賣台灣,但美國行政當局對台北近年來的某些舉動不是十分滿意,認為台灣有意把自己在兩岸三邊關係中「配角」的地位轉化成為「主角」,有意玩弄(操縱?)美國對台北的善意,華府如果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因此而和中共達成某種默契,把所謂的台灣問題加以包裹處理,暫時置於腦後,台北對此可能必須謹慎因應。

筆者不但相信,台北不能一廂情願把的國家前途、民眾福祉寄托在大陸的善意之上,而且認為,兩岸雙方如果都有某種程度健康的危機意識並非毫無可取之處,但是如果雙方都將其無限的擴大成為病態的偏執,那麼兩岸雙方均將身受其害。對台北來說,在積極促使台灣「安全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民主工具化」的同時,盡可能把「兩岸關係穩定化」,鼓吹健康的兩岸關係有利於中國的現代化應為明智之舉。

前者有多邊主義的精神,可以為台灣的安全提供較大的保障,後者為雙邊主義的內涵,對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只有好處。台北必須在兩者之間求得一個平衡,讓中共由理解而接受,台灣不能,也沒有必要接受中共的統一條件,雙方都得妥協。若由這個角度來看,李登輝總統日前有關「一個『分治』中國」的講法雖然未必盡如人意,但至少也是一個比較正面的發展。

台北在和時間賽跑

總而言之,台北今日其實是在和時間賽跑,和自己及中共競爭,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除了實力之外,還得看雙方誰比較智慧,誰少犯錯誤。既然中共並非全然的惡意,兩岸關係不是沒有緩和的可能,再加上北京本身自顧不暇,無意強求統一的立即實現,台北就應有適當的回應,再把敵我矛盾轉為人民內部矛盾,把雙方大小、強弱、中央地方的鬥爭變為是非、對錯、道德與否的競爭,避免把兩岸問題提到日程上來,攤牌的結果對雙方都絕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