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貨幣颱風給我們上了什麼課?

王春生
(紐約新世紀論壇)


今年7月開始的貨幣風暴在橫掃了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之後開始平靜下來。泰幣是貶值了27%之多,中央銀行總裁下台,「國際貨幣基金 」和亞洲國家做出了173億美元的緊急貸款。

東南亞的貨幣颱風是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個全球性風暴,東南亞的次小龍國家突然遭到這個經濟危機,亞洲的經濟奇跡,來了一個急煞車;我們不能不痛定思痛吸取教訓,看看這個貨幣風暴給我們上了什麼課。

這次的貨幣颱風,固然有全球性貨幣投機家的運作,他們像一隻嗅到血腥味的沙魚,抓到獵物以後就咬住不放。馬來西亞總理公開指責一美人索羅斯文(George Soros)的操作。但是,這個貨幣風暴更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即全球性的經濟外債容易借,便宜借時,該不該多借?借來的外債怎麼樣使用?出口導向的經濟起飛後怎麼樣能保持持續成長?自力更生的道路在全球化的經濟之下是不是已經完全過時了?

貨幣貶值帶動的惡性循環

貨幣貶值直接影響到股票市場,今年以來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股票下降了三分之一,印尼和新加坡下降了五分之一,這個股票市場的不斷下降造成信心危機,為了吸收投資者,這些國家就不得不提高利率,但是提高利率就影響到消費者的花費(買車子和房子等的貸款),和國家的投資,就會使經濟成長下降。

這個貨幣危機同時會引發的危機還很多,因為進口的價格上漲,而可能導致的通貨膨脹,國內公司將很難借錢來擴大生產,或保持不宣佈倒閉,政府稅收會減少,因而縮減了政府的預算;消費者的需求削減會導致跨國投資者卻步不前。這些危機互相牽制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據西方觀察家估計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到1998年底都會衰退,而菲律賓和泰國的衰退延續到1999年到2000年。

泰國、印尼外債借得太多,債期太短

我們分析一下這次的貨幣颱風,雖然各國經濟有比較健全,有比較虛弱的;各國浮動政策也略有不同。但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有一個共性;外債借得太多,短期外債太高。(據8月21日《華爾街日報》:南韓舉債9,995,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675億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21%;泰國舉債7,018,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457億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38%;印尼舉債5,552,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3,424,000萬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的25%;台灣舉債2,235,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1,886,000萬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8%;馬來西亞舉債2,236,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1,119,000萬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24%;菲律賓舉債1,328,000萬美元,一年內到期者773,000萬美元,外債佔國內總生產毛額16%。)

泰國外債高達7,018,000萬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8%,印尼外債也有5,552,000萬美元,占GDP的25%。更重要的是一年內要還清的外債泰國有457億美元,印尼有3,424,000美元之多。 當貨幣投機家們打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們就看準了泰國和印尼下手。

一方面,炒賣貨幣的經紀大量購買美元,造成泰銖和印尼盾貶值的恐慌,製造壓力。

另一方面,泰國、印尼本國的公司也因為擔心短期外債的償還期限於是也大批的搶購美元,以便到時有足夠的美元還債。

於是在泰國、印尼大家搶購美元,美元的價格愈開愈高,馬上造成了本國貨幣貶值的龐大壓力,這變成一個惡性循環。泰國銀行用了200億美元外匯存款來搶救泰銖,設法挽救,最後只好放棄讓它自行浮動,貶值了27%。

泰銖、印尼盾貶值的惡性循環

經過這個貨幣颱風一掃,即使經濟基礎還算穩健,印尼都馬上面臨極大的壓力,印尼的5,502,000美元外債因為印尼盾貶值20%,實質上漲了20%。在泰國情況就更令人寒心,不但一半以上的銀行因為周轉不靈被查封,許多大公司都面臨巨大的損失,Alphatec Gronp,泰國的高科技龍頭老大,因為有19,000萬的外債而面臨崩潰。

公司因為外債實質上增值,收入部份用來付債的數目增高,利潤隨之下降,這就讓經濟更加衰弱,而經濟的衰退就更導致貨幣貶值。這又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資本借貸最容易、最便宜的東南亞

為什麼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借了這麼多外債呢?這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發達的美國、日本、西歐在80年代以來經濟成長慢,甚至衰退,所以游資在追求較高利潤的壓力下大量湧入東南亞來投資。亞洲的經濟奇跡使這批游資趨之若鶩。加上東南亞國家的人儲蓄率高,就造成東南亞是全世界資本借貸最便宜,也最容易的地方。於是企業家、公司老闆和官僚都大手大腳的將這些便宜借來的資本也不全部都投入生產的項目,很大一部份變成了游資,追逼著股票、房地產一路上漲,成了一個所謂「資產泡沫」(Assest Bubble)的畸形現象。曼谷市到處林立的豪華公寓,吉隆坡空置的商業大樓,這個資產泡沫經過貨幣颱風一掃,就很快的粉碎了!

出口導向 經濟的根本問題

亞洲「出口導向」,經濟模式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次小龍,到今天的中國,似乎是一個經濟起飛的標準模式,但是這種「出口導向」經濟也有它的根本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教授Paul Krugman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亞洲的經濟奇跡並不是由於較優越的經濟計畫,或是生產力增加;而是由於有大量的便宜的資本和勞動力。他認為亞洲國家如果不大量投資於教育和技術提高,那麼經濟增長曲線就一定會拉平。

這次貨幣風暴首當其衝的泰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過去10年泰國向來以高於10%的年成長率邁進,是西方各國羨慕的對象。但是,好景不常:

(一)泰國的出口增長率已開始逐年下降,去年以來外匯逆差達到100億美元之多,這一方面是由於近年來發達國家,如美國、西歐、日本的進口需求有減少。另一方面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出口競爭的壓力。

(二)泰國政府這些年來並沒有投資於教育和科技,促使經濟轉型,只有三分之一的泰國人民完成了高中教育,絕大多數的人是農民,外資設廠多半在東岸,只佔全部人口的非常少一部份,對提高生產力和收入影響太少。

(三)國內市場,除了少數進口奢侈品和房地產之外,並沒有增強,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城鄉差距大,使得國內消費市場不能隨經濟增長而擴大,這就沒法子成為一個促使國內經濟成長的動力。

進口奢侈品的消費反而導致外匯流失。今年五月《紐約時報》記者Thomas Freiman曾驚訝的報導,泰國竟然是全世界人均擁有奔馳汽車最多的國家!

所以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可以做一個火車頭,但是,如果不及時的促使經濟轉型而只固守著廉價勞動力的地盤,如果不增強擴大國內市場;那麼出口導向經濟就會停止,甚至後退,反而成了自掘墳墓的經濟模式。

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自力更生

我們更進一步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來瞭解這個貨幣颱風帶來的後果,據《華爾街日報》報導(9月5日)在泰國投資的「固特異」車胎公司就面臨了兩手攻擊,第一因為70%原料是用美元購買的,而車胎在本地以泰幣銷售,這馬上導致生產費用20%的上漲。第二,因為貨幣颱風泰國國內汽車市場已從原本雙數字上漲改變成20-40%的下降。因此,這個去年在泰國股票市場列為第五個利潤最高的公司就面臨了極大困難。「固特異」在泰國每天生產6,000個車胎,在國內市場緊縮、生產原料上漲雙重壓力之下要馬上採取各種措施減低生產費用,和減少產量,1994年在墨西哥貨幣貶值時「日產」因為零件多數是進口幾乎面臨倒閉。

貨幣颱風迫使了很多公司開始為了保護本公司的生存而不採購進口原料和零件,而向當地廠家購買。同時,也開始多利用本公司或國內的利潤和資本而不再一味尋求外債用來再投資。

結 論

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在外債上先有墨西哥的危機引為教訓,今天,東南亞貨幣危機再一次的給我們上了一課。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不利用外國資本,不利用出口導向經濟的帶動力;但是,利用外資,鼓勵出口還必須和自力更生的道路相輔相成的。不能用一條腿走路,還是要用兩條腿走路。

97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