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

評《北京之春》對中國學生愛國運動的污衊

士弓
(旅美政論家)


《北京之春》編輯部在紐約某華文報紙上作全版廣告,評論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與中美關係。這本身似乎就是一條動態新聞。放著自家的雜誌不登,卻花錢到別家報紙作廣告,用商業廣告的形式來發表政治見解,這不僅說明《北京之春》的市場已日漸萎縮,而且《北京之春》編輯部自信心似也喪失殆盡,否則豈肯花錢替他人作嫁衣服?然而,儘管狗類在美國已被馴服得成為寵物,早已將獵物的勇氣拋盡,僅躺在貴夫人和小姐的懷中接受撫娑,可落水狗卻時不時地還要狂吠幾聲,甚至會咬人兩口。魯迅先生是主張打落水狗的,本文正是秉承這種精神。

一﹑轟炸是政治事件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是對國際關係準則的踐踏。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全世界響起譴責之聲。有不少輿論指出這一轟炸不能簡單地用「誤炸」兩字來遮蓋,因為北約的「誤」實在太多。可是《北京之春》編輯部(以下簡稱《北》)卻輕描淡寫地為北約開脫罪責。《北》說:「誤炸的『誤』可以有兩種意義,一是要炸別的建築物但錯誤地炸到了使館,一是把使館錯誤地當作了別的要炸的建築物。」《北》於是來了個非甲即乙的選言推理,中國政府批駁了其一,於是「北約所說的誤炸是第二種意義上的誤炸」。《北》真應該好好補一補形式邏輯常識的課。排斥性選言推理的前提必須是選言肢羅列全。《北》的解釋僅為「誤炸」的兩條即概指全所有可能性?僅關於「誤炸」的說詞北約已端出了「舊地圖說」﹑「情報錯誤說」等等,由於都站不住腳,至今還無法向中國人民作出完整的交代,《北》卻替北約開脫得乾乾淨淨。恐怕讓《北》心酸的是,北約為何不採納他們現成的說詞呢?問題就是,北約沒有蠢到要端出這種連形式邏輯都不通的東西。

正是由於北約至今未能對轟炸事件作出令人信服的說明,因此輿論對這一「誤」字提出質疑。北約炸國際列車﹑炸居民區﹑炸難民車隊﹑炸醫院,豈能都用一個「誤」字遮蓋?更不是什麼「炸別的……但錯誤地炸到了」或「當作別的要炸的」能開脫得了。《北》輕飄飄的語言把三位同胞的鮮血當成什麼了?《北》為北約開脫的另一說詞是「北約各國都是民主國家」,因此不會蓄意攻擊。形式邏輯不通的《北》怎麼歷史常識也那麼缺乏呢?希特勒就是誕生在「民主國家」的,並且是「民主」選舉上台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也是「民主國家」美國發動的,在越南美國踐踏人權的紀錄難道還少嗎?進攻格林納達,進攻巴拿馬,不正是那個「民主國家」干的!今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悍然轟炸主權國家南斯拉夫,造成上千平民的死亡,這些民主國家的權力又是如何「明確的界定」的呢?濫權絕沒有什麼專利。翻翻西方的歷史,翻翻美國的歷史,這字裡行間蹦出的不是個「濫」又是什麼呢?西方的月亮要比中國的圓,這本是諷刺那些主張全盤西化者的嘴臉的,但這用到《北》上還不夠,西方的法西斯,西方的濫權,在他們眼裡都是「美」的,比東方的一切都美。

《北》替北約開脫的第三條說詞是「國人在專制下生活慣了,以至於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政治與陰謀」,而西方人﹑美國人卻分得清清楚楚,「陰謀不是政治,政治不是陰謀」。《北》拿甘迺迪遇刺為例,不知為何卻不提就在眼前的克林頓總統。鬧得滿世界風雨的克林頓性緋聞是「陰謀」還是「政治」,抑或是「陰謀」與「政治」的混合物?美國人的政治中沒有陰謀,美國人的陰謀中就沒有政治?睜著眼睛說瞎話,虧《北》幹的出。

基於上面的前提,《北》的結論是轟炸如果是「一小撮陰謀份子的陰謀」,中國政府的反應「正好落入了這個陰謀」,如果「只是意外的技術性事故」,那麼中國政府的反應「就是一種政治性事故」。這段話解讀出來的意思就是,北約的轟炸或者是一小撮陰謀份子干的,或者是技術性事故;而中國政府的反應或者是落入陰謀,或者是政治性事故。也就是說橫豎北約都是小錯,而中國政府則是大錯。炸了你,殺了你的人是小錯;你反應了,你抗議了是大錯。這種腔調正是當年列強侵略舊中國時常用的,八國聯軍就是這麼打入北京的。今天,這話北約如果想說也不敢說了,《北》卻說出了。奇怪嗎?不!倘若要說到中國人的劣根性的話,那就是主子可以認錯,奴才卻不;主子可以改換門庭,奴才卻死抱著過去。北約國家紛紛道歉,克林頓三番五次,德國總理是上了北京,當三位同胞骨灰回到北京,北約國家駐中國使領館都降了半旗,畢竟今日的中國不是「昔日吳下阿蒙」了,但《北》卻在抱怨江澤民為什麼就偏偏不接克林頓的道歉電話。那代替主子著急跺腳的樣子,比《法門寺》中的賈桂要新鮮得多了。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個中有無陰謀,美國和北約心知肚明。克林頓答應的調查為什麼至今一個月了還沒出個結論?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被炸,美國的調查要快捷的多了。轟炸事件中,有否難言之苦衷,美國已有輿論在分析了,有的坦言認為是故意的。真相究竟如何?美國和北約必須作出交代。《北》聲嘶力竭的打橫腔,是幫不上忙的。

二﹑「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激起了中國人民和全球炎黃子孫的強烈憤慨,爆發了自中美建交以來最大的「反美示威」。美國人對中國學生今日會「反美」,恐怕是沒有估計到的,於是就有人出來散佈「這是中國政府組織的」之類的謠言,以圖遮羞。《北》則更進一步了,公然拍賣「示威者的感情有多真誠?」並攻擊中國的示威學生是「比賽愛國」,「現在是比賽愛國,一個比一個更愛國」,「大家爭相比賽愛國,唯恐被別人誤會為不愛國」。這是《北》在圓「中國政府組織論」,在幫一點腔。《北》認為美國的那些輿論沒有點到關鍵,而關鍵只有《北》才能抓到。《北》的意思是什麼呢?在中國政府的組織下,學生比賽愛國,於是紛紛上街了。真不知《北》是否在《紐約時報》也作過全版英文廣告,來邀一下功:「中國政府組織論」是不完全的,加上我這個「比賽愛國」,就全面了,就有因有果,有指揮又有參與動機了。不過,明眼人一看則知,《北》的真實意思是向美國某些人說,中國學生不會反對美國,如果反美一定是政府組織下擺擺樣子而已,美國大可不必當一回事。

駁斥《北》的無恥爛言,最好還是看一下事實。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生林台生在《保衛主權一致對外》一文中這麼寫到:

5月8日晚,許多北大學生在看了7點的晚間新聞後,得知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一事,聚集到北大的佈告欄區,即學生所稱的「三角地」,到了晚上八時半,約聚集了三﹑四百人,在沒有任何人組織﹑帶頭的情況下,有學生喊「遊行去!」於是,數百名沒有任何擴音設備﹑標語的學生就開始在北大校園中遊行,沿途高喊:「北大人,站出來!」﹑「中國人,站出來!」的口號動員北大的同學,並不斷有學生由宿舍樓中走出來,加入遊行隊伍中。

接著遊行隊伍由北大東門走出去,向清華大學出發,隊伍走進了清華校園,清華的學生亦有數百人已聚集在清華的西操場議論著此事。當兩股學生匯合時,兩校學生歡聲雷動,學生們高呼「北大﹑清華聯合起來!」於是清華大學的學生又加入遊行隊伍。

「遊行隊伍轉到清華的宿舍區,由於清華的學生宿舍十分集中,當遊行隊伍到達時,學生們從宿舍的窗戶探出頭,拿著臉盆﹑鋼杯敲擊聲援,並又有許多同學加入,接著隊伍中有人高喊:「到大使館去!」整個隊伍就在無組織﹑但有目標的形式下走出校門。

遊行隊伍一路向東走,這時有人騎自行車回學校拿了北大和清華的校旗,隊伍終於有了旗幟,學生們高聲叫好。隊伍中有人高喊:「我們要國旗!」約半個鐘頭後,隊伍經過一個制旗社,學生們進入交涉,制旗社老闆欣然提供一面大幅國旗,在場學生的情緒到達最高潮!在學生們高呼:「中國人,團結起來!」「中國人,站出來!」的口號聲中,國旗走在最前頭,隊伍繼續前進。一路上學生們的口號有「打倒美帝!」「解散北約!」「還我使館!」「還我同胞!」等,並且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國際歌》﹑《團結就是力量》﹑《怒吼吧!黃河》等歌曲。……

謊言止於事實。台灣學生林台生耳聞目睹的事實是對「中國政府組織論」的最有力的駁斥。 看看「北大﹑清華等大學在北京市西北角,而美國大使館在北京市東南角,所以全程約二十幾公里。學生在無任何交通工具的情況下,用雙腳走向大使館,一路唱歌﹑呼口號」,再看一下《北》詆毀學生「感情有多真誠」,其無恥下流,還須再費筆墨來揭露嗎?

其實,「比賽愛國」倒是《北》心態的流露。但是《北》的「愛國」愛的哪一國,恨的是哪一國,世人皆知的,不論其如何標榜「理性的立場」,「於國於民真正有利」。

中國學生在這次抗議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殺害我同胞的示威中表現出來的精神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北京大學台灣研究生林哲元指出:「愛國主義是這次運動的核心。學生們一開始就提出『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因此抗議的矛頭始終沒有偏離方向,遊行隊伍打的是五星紅旗,唱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北大學生更倡議在校園中恢復每週一次的升旗典禮。保持社會穩定是大家的共識,『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學生們共同的心聲,大家把這次事件與一百五十年來中華民族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歷史聯繫在一起,因此更加刻苦發奮學習,為祖國強盛而努力,是近來許多學生的心聲。」

「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中國學生有了這樣的認識是他們愛國主義思想成熟的標誌。面對著主權受到侵犯,面對著同胞的鮮血,中國人民豈能沈默,一定要發出自己的吼聲,讓世界知道「中國不能軟」。中國學生的示威達到這一目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尚慕傑5月13日的講話最具代表性,他說:「將來與中國交往,我們必須考慮到中國的近代史,甚至連中國民眾強烈的感受,都得考慮在內。」中國必須保持穩定,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前提。今日的中國,只有自己把自己搞亂了,才有可能被肢解,被征服。因此「中國不能亂」就是對一切妄圖遏阻﹑瓦解中國勢力的最有力的回擊。「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世界上還有力量能征服這一偉大的民族呢?

對比「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北》的真實嘴臉就是中國在西方面前應唯唯諾諾,中國亂了,西方某些人以及他們這批人就有了可乘之機。然而,《北》落空了,所以潑婦罵街。

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中國政府作出強烈的抗議是必然的,不論是「誤」還是「故意」的,美國和北約都是「估計到的」。他們沒有估計到的是中國人民的情緒,中國學生的情緒。他們以為如今的中國人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拋到九霄雲外了,他們以為中國學生都和《北》那批人差不多,嚮往西方,嚮往美國,他們以為西方的那點技術和金錢可以使中國人把尊嚴扔在一邊了。中國人民和學生的反應證明他們錯了,這使他們很傷心。中國學生和《北》那批人不一樣,這個結論對西方某些人來說猶如苦果:二十多年來的「和平演變」收效甚微。西方要中國和平演變,決非單純地是「復辟資本主義」,中國如果成為一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能接受嗎?姓「社」﹑姓「資」不是要害所在,要害在於中國必須成為「附庸」。也就是說,中國必須有一大批《北》這樣的人物,如果這批人在中國掌權,那麼西方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樣說的最充足理由,莫過於看一下《北》在轟炸事件之後的表現了。在認為「誤炸」是一定的,否認「誤炸」是別有用心之後,在誣蔑示威的中國學生僅是 「逢場作戲」之後,《北》不僅指責中國政府反應過度,抨擊江澤民不接電話太不知好歹,《北》給北京當局出了不少「好」點子,端出「理性立場」。

其一﹑「事件發生之初,江澤民就應該接過克林頓的電話,或者,先主動打過去更好。」因為《北》的立場很明確,「意外事件就當意外事件處理」好了。

其二﹑認準「誤炸」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咬定是「蓄意挑釁」,那就要使「戰略夥伴關係破產」。

其三﹑「反應過度」,美國會「更趨強硬」,因此會「進退兩難」,反而「不好收場」。

這些主意,稍稍瞭解一點中國近代史的人都不會陌生,即使看過幾出現下中國流行的清宮戲的人,都會發現「似曾相識」:這腔調太像老佛爺面前的那群大臣了,似乎連詞兒都沒有翻新。

筆者曾撰文說過,中國人是可以屈原﹑岳飛﹑文天祥﹑鄧世昌這樣的民族英雄而驕傲的,但秦檜﹑張邦昌之流的子孫也在繁衍,老佛爺面前的那班大臣就是例證。今日《北》之流的人物,在西方列強面前連一點兒骨架都散了,就差對美國和北約加以安慰了;您踢了奴才,是否腳踢疼了?

毫無疑問,《北》的「理性立場」是什麼貨色是不需要多加剖析,將抗議列強的學生指責為「意氣用事」,北洋軍閥時代就有了。正因此如此,這種腔調難以獲得「共識」,也就難怪《北》要掏錢作廣告了。奴才是要的,但天下人似乎都不喜歡奴才,猶如日本人不會替汪精衛立碑一樣,人類似也有相通的地方。

西方的﹑美國的輿論大量報導中國學生的抗議示威,對《北》的幫腔的也不屑一顧(這頗令《北》傷心),其原因何在呢?

幾年前一本《中國可以說不》震動了美國和西方。其實中國人「說不」並不稀罕,毛澤東﹑周恩來說的還少嗎?而且這「不」說出了志氣,說出了名堂。問題在於,今日在八九年天安門風波之後說「不」的,是青年人,是青年知識份子,他們是未來中國的棟樑。今日已經說「不」,日後會不說?美國和西方的「希望」不就在於他們嗎?

美國人﹑西方人很自然地會把今日中國學生的示威與十年前相比。這裡需要聲明的是,筆者歷來不把十年前的廣大學生與《北》之流混為一談,後者是西方某種勢力的「代言人」,是欺世盜名者。這裡僅需要舉一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使館致三名中國記者殞命,《北》竟然把三位死難者與十年前的事件相比。人們不禁要問一下,美國駐肯尼亞大使館被炸,《北》為什麼不和屠殺印第安人﹑販賣黑奴拿出來相比呢?硬把兩碼事扯在一起,動機的卑劣致使《北》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北》在文章中稱,「中國的事,壞就壞在這種人手裡」。這句話套在十年前,用於《北》之流倒正合適──這叫自題小像。

中國青年學生的抗議北約暴行的示威,這種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再現。《北》故意看不見;不可否認,美國的﹑西方的輿論和政治家都看見了,他們看到了他們不希望看到的東西。北京大學台灣研究生林哲元說,「這次的學生運動是反對帝國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結合,它不會僅僅是隨風消逝的激昂口號,它將深深地刻在這一代青年的腦海中,也將會在歷史上留下它應有的一筆。」「五四」運動80年後的今天,天安門政治風波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青年學生的抗議示威繼承的是孰者,美國人﹑西方人是清楚的。《北》的詆毀只是在被主子冷落之後酸溜溜的心態的流露而已。

「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志士仁人前仆後繼奮鬥的目標,也就是中國必須在世界大家庭中獲得平等的﹑有尊嚴的一席。孫中山先生曾以「聯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提出他的治國的外交理念。這裡的關鍵就在「平等」。今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奪去三名中國同胞生命,中國政府的反應,中國人民的反應,中國學生的反應,海外炎黃子孫的反應,爭的就是一個「平等」。列強屠殺我同胞,拍拍屁股就走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扔下幾個臭錢作為賠償的年代也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政府的四點要求,正是代表著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心聲。「平等」,中國人為之奮鬥了一百多年,今天怎能將之拋棄?今日的世界還是不平等的世界,中國人要謀得平等,只有依靠「自立」﹑「自尊」﹑「自強」。中美關係必須是平等的,中國與北約的關係必須是平等的。想把中國當作「附庸」的西方人,只看《北》之流是找不到答案的,他們應該看的是,那些徒步八個半小時﹑腳跟磨出血的示威的中國學生,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樑。

四﹑中國的希望

希望在青年人,這是一定的。中國的希望就在中國的青年人。當中國學生喊出了「中國不能軟,中國不能亂」時,在他們身上折射出了中國的希望。「中國不能軟」,是告訴那些妄圖使中國和平演變成「附庸」的人:中國必定會沿著獨立自主的方向前進。「中國不能亂」,是告訴那些妄圖搞亂中國﹑從而肢解中國的人,中國青年不再是那種只圖個人發洩而全然不顧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幼稚的一群了。中國青年成熟了,他們深知一百五十多年來前輩中國人奮鬥的目標和他們的歷史使命,他們懂得了全民的﹑國家的利益與個人的關係。他們與那些追名逐利者,那些欺世盜名者,那些幫腔者,那些特洛伊木馬似的人物,劃清了界線。這就是中國的希望,這就是中國的未來。

「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的民主化必將勝利。」這話當然對。但這勝利決不是《北》之流所追求的那種勝利,他們追求的早已被歷史注定為失敗了。中國的現代化,必定屬於全體中國人民,中國的民主化,一定是「中國式」的,決不是某些西方人所企求的,更不是《北》所鼓吹的。不信嗎?那就請看一下今日的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