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一不是做生意

峰會:兩韓能,兩岸能嗎﹖

張麟徵
(台大政治系教授)


分割55年以來,兩韓領導人第一次的高峰會,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雖然大家都知道,超過半個世紀的恩怨不會因一次峰會而化解,但誠如他們自己所說,這是「統一的一小步,和解的一大步」。兩韓何以在此時捐棄成見,以行動建立共識,化解仇怨?兩韓關係未來發展的趨向如何?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對區域國際權力架構會產生何種影響?兩韓峰會對於兩岸又有何種啟示?這些問題都很耐人尋味。

一 兩韓峰會成功召開的原因

如果金日成不死,兩韓峰會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穿梭下,應該在1994年就召開了。好事多磨,推遲了六年的兩韓峰會,時空環境改變不大,但物換星移,兩位主角卻都換了人。

這次兩韓峰會之所以能舉行,基本上,是兩韓領導人一手主導,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金正日態度的轉變。美國直到最後才被「告知」,中共雖不無影響,但至多也只有樂觀其成的鼓勵,與出借兩韓溝通的場所而已,並未實質介入。

金正日何以改變態度?分析起來,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北韓一直視南韓為美國的傀儡,不願與其直接交手。90年代以來,北韓的政策就是越過南韓,直接與美國談判,締結和約。它採取的策略就是「核子訛詐」。北韓因此於1993年退出核子禁試與擴散兩個條約,迫使美國不得不直接與其對談。美國為促使北韓放棄核子發展政策,在過去的五、六年裡,已經提供北韓價值六億餘美元的糧食與油料援助。但成效不彰,北韓在98年8月發射大浦洞飛彈,飛越日本,令美國十分惱火,遂發動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北韓的經濟那裡經得起制裁,99年的輸出因此應聲而落,驟減三分之一,貿易赤字也加倍,推升到六億多美元。迫於經濟問題,北韓於1999年9月同意暫停中程飛彈試射,以換取美國逐步放寬經濟制裁,這也是美國前國防部長裴利與北韓談判的結果。但美國軟土深掘,以行政程式拖延,迄今不肯兌現協定,自然也令北韓十分不滿,所以改弦易轍,轉而把美國擱在一邊,與南韓直接談判。

第二,北韓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沒有外援就支援不下去。美國的免費經援既已無可能,日本也因大浦洞飛彈一事,對援助十分遲疑,在告貸無門的情況下,當然就窮則變,變則通,不僅改變閉關自守的外交政策,與義大利、澳洲、菲律賓等國建交,更想到與南韓改善關係。這之前,南韓現代財團的鄭周永已在北韓投資,使北韓對南韓資金,無論來自民間或政府,都產生了相當期待。

第三,金大中推動的「陽光政策」,以及其對北韓的友好態度,相當程度發揮了功效。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在南韓被譏為「只有胡蘿蔔,沒有棒子」,但卻打動了北韓塵封的心。尤其是金大中在今年2月接受媒體訪問時,稱讚金正日為「有理智、有能力的領導人」,雖然此話引起南韓在野黨及媒體的批評,但卻使金正日十分感動。就是金大中的「陽光政策」與和煦態度,金正日才決定迎接南韓領導人到訪。

第四,北京的鼓勵。北京希望兩韓的問題由韓國人自己解決,並對5月下旬不尋常到訪的金正日現身說法:打開門戶,走自己的路,可以使經濟起飛,並不會危及政權的穩固。

北韓的動機已如上述,至於南韓,其主要動機當然在緩和兩韓之間的緊張氣氛。金大中一身以統一國家為職志,執政以來,不僅推動「陽光政策」,處處向北韓示好,並以具體行動化解北韓疑慮,如1999年8月正式拒絕參加美國的TMD 計畫,又於今年3月訪德時,在柏林演說中提出「新低蕩」與「大談判」的主張,呼籲兩韓召開高峰會議,共商朝鮮半島安全、經濟合作、離散家庭團聚等問題。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大中的陽光終於化解了金正日的冰霜。

二 峰會結果與未來走向

這次峰會所以能夠順利舉行,檢討起來,主要是由於雙方都很務實。既然兩韓都希望在他們自己主導下,峰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兩韓之間的默契是:雙方應放下爭議,從小處、迫切處、攸關人民切身利益處切入對談;對於可能引起爭議,又不容易解決,而且還可能僨事的問題,如北韓主張的美軍撤出南韓、廢除南韓國安法、南韓關切的北韓核武飛彈發展問題等,雖然在峰會中可以觸及,但都應排除在正式討論議題之外。這樣就大大便利了會議的進行與成功的機會。

峰會結束時,兩金髮布了南北共同宣言,除在離散家庭團聚、經援交流等項目達成協定外,對於歧見重重的兩韓未來統一模式上也努力的尋出交集,即雙方同意「南方提出的『聯合制』(即邦聯制)方案,與北方提出『初階的聯邦方案』具有共通點。南北雙方同意透過這個架構促進統一」。

會後,南韓宣稱考慮將南北韓經濟合作經費增加四億四千九百萬美元,北韓也隨即提議在6月召開南北韓紅十字會官員會議,共商解決離散家庭重聚問題。同時,兩韓都下令停止針對對方的文宣戰。看來,兩韓對落實峰會共同宣言,塑造和解氣氛都不遺餘力。

雖然如此,兩韓統一之路仍相當漫長。第一,應如何統一?統一架構如何?兩韓對於漸進的、功能性的統一方式大約有共識,但在統一架構方面則仍有待探尋。雖然在峰會中以「模糊」處理方式達成共識,但在南韓「邦聯」與北韓「初階聯邦」中,如何建構出一個制度化的機制,既符合現狀,可以運作,也為雙方所接受,還有待協商摸索。

第二,外力干預要如何排出?這次峰會所以成績斐然,是因為這是一次由兩韓主導的會議,在民族情感、統一理想的感召下,問題相對單純易解。但朝鮮半島情勢緩解並不一定對大國,尤其是美日兩國都有利,如果他們伺機插手,問題就因而複雜化。

第三,建立互信需要時間。峰會雖已成功舉行,兩韓人民間的敵意似乎也一夕驟減,但半個世紀以上的敵對、撕殺、仇視,真的可能一笑泯恩仇嗎?互信可以一夕建立嗎?還有待觀察。

三 峰會對區域國際權力架構的影響

幾乎所有大國都對兩韓峰會表示樂觀其成,並肯定其對東北亞和平的貢獻。但事實上,這次峰會的贏家,除了身為主角的兩韓之外,國際一致公認是中共。第一,中共對峰會的舉行,無論是提供場地供兩韓協商,拒絕介入協商過程、增強金正日談判的信心,都發揮了無可置疑的影響力,同時取得兩韓的信任,推翻了國際上原來認為中共對朝鮮半島事務影響力已減弱的認定。朝鮮半島局勢的緩解對中共而言是一個大戰略的設計,既可減少它對北韓援助及難民的負擔,增強邊界的穩定性,又可降低美軍留駐南韓,甚至日本,乃至於部署TMD 的正當性,它當然是一大贏家。

如果中共是大贏家,美國就是輸家。第一,南北協商一直都將美國蒙在鼓裡,一直到雙方對峰會拍板定案,公佈新聞前24小時才通知美國,美國心裡當然不是滋味。第二,美國獲知後,一再要求金大中把對北韓的經援與美國要求北韓在核武與飛彈方面做出讓步一事掛鉤,但為金大中所拒,金氏只應允會在峰會中提及。如此,美國不解除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以迫使北韓讓步的策略就破了功。第三,美國關切駐韓美軍的繼續留駐問題,這一點上,金大中雖然答應得很爽快,但也認不得真。因為不僅北韓把駐韓美軍視為寇仇,南韓人民對美軍也是愛恨交集,一但兩韓情勢緩和,南韓人民反對美軍留守的訴求就擋不住。證諸於日前南韓民眾示威,要求美軍撤出,就可知美國的擔心不是杞憂。美國雖然一再表態,即使兩韓達成統一的協定,美軍也不會從南韓撤出,只要換個名義就行了。這可能是美國的一廂情願。當然,以目前剛解凍的兩韓情勢來說,還談不到美軍撤出的問題,但情勢若照目前這個方向發展下去,未來就很難說了。更有進者,屆時恐怕駐日美軍,以及擬議中待部署的TMD 都會受到波及。

另一個受到峰會衝擊的國家就是日本。傳出舉行南北韓峰會時,日本就擔心其與北韓的建交談判會受到影響,所以藉金大中參加小淵葬禮之便,特別拜託其代向北韓傳達日本建交的誠意。不過日本主要的擔心之處還是在安全問題上。第一,南北韓關係緩和,北韓外援有著落,以經援換取其在核武飛彈上讓步的策略落空,對日本的安全自是不利。第二,緩和的朝鮮半島情勢,可能使日本國內要求削減防衛預算與防衛能力的聲浪升高。而且日本的防衛政策一直以北韓的威脅為主要的訴求,一旦北韓國際形象改善,將不利日本國會通過日本周邊有事的相關法案。第三,隨著兩韓關係的進展,駐日美軍的問題也會遭到波及。第四,韓國人對日本有一定的歷史負面記憶,南北韓分而治之,對日本而言較為舒服,一旦兩韓統一,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會對日本構成壓力。第五,中共對兩韓的影響力上升,未來可能對日本打韓國牌,也是日本的隱憂。

在朝鮮半島的事務上,俄國的影響力已褪色,即便如此,看到情勢的變化,俄國也不願在此地區缺席,所以其新任總統普亭已主動要求訪問北韓,重建疏遠了的關係。持平而言,在朝鮮半島上,中共與俄國佔據了比較優勢的地位,因為它們與兩韓皆有外交關係,在目前的情況下,也真心樂見半島情勢能逐漸緩和。而美日兩國因為迄今尚未與北韓建交,利益與意識型態又與北韓針鋒相對,所以很難發揮影響力。而且一旦兩韓關係逐步改善,美日兩國在東亞的權力佈局被迫必須作調整。

四 兩韓峰會對兩岸的啟示

兩韓峰會後,台灣有人自問,「兩韓能,兩岸能嗎」?大有「有為者,當若是」的氣概。

兩岸為何截至目前還不能,甚至連對話溝通的管道都切斷了?有人歸咎於北京不能接受台灣為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因為兩韓就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平等相待,所以才能舉行峰會、和解。但是這些人忘了一件事,就是兩韓都已經是「兩國兩制」了,也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可是兩韓並不以此為滿足,還一心一意追求國家的統一。兩韓的人民雖然被強行劃分屬於兩國,但都毫不猶豫的說他們是「韓國人」。金大中心繫國家統一,所以「北方山河常入夢」,平壤峰會,一償平生宿願,令他感動莫名。就是這種民族情感使兩韓實現了高峰會,也是這種同胞愛,南韓人會說「國家統一不是做生意,不會考慮代價的事」。

反觀台灣,1949年以來就是我們國策的「一個中國原則」卻被政府棄如敝屣。即便依中華民國憲法,「一國兩區」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也是事實,卻被全盤否認。而且政府帶頭說謊,硬說「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不同於中國人。政府處心積慮的從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努力的去中國化。其作為不只反共,也反華,而且不斷將台灣與中國對立。在這種民族情同胞愛被刻意沖刷得越來越淡薄的情況下,兩岸如果是「兩國」,我們相信台灣絕對一去不回頭,絕不會尋求國家未來的統一。

台灣將這種尋求獨立,去中國化的作為,歸之於中共的蠻橫打壓,這就十分令人玩味了。看看朝鮮半島,半個多世紀以來,南北韓一直在戰火或戰火的陰影中生活,北韓一直對南韓虎視眈眈,談到打壓、威脅,南韓絕對高過台灣。什麼原因能讓南韓推動「陽光政策」,不咎既往,來軟化北韓冰封的心,推動國家的統一大業呢?無他,民族情、同胞愛而已。

大陸自1995年以來對台灣的文攻武嚇,確實激怒了台灣人,我們也認為不智。但兩岸在1993年春辜汪一次會談時還相處和睦,為什麼會演變到今天這樣無解的僵局,我們可曾反躬自省過?自1993年夏以來,台灣在政策上究竟做了些什麼?

人民是沒有仇恨的,有仇恨的、爭權奪利的是政治領導人,這在兩韓與兩岸都是一樣的。兩韓人民受限於各自政府的規定,骨肉乖離,當然就更談不上交流,但血濃於水的人民情感並不因此消失,所以只要兩韓領導人一念想通,鬆綁,人民間就又水乳交融了,戰爭的陰影也淡了。兩岸亦復如此。尤其是兩岸人民經過這麼多年的交流、投資、經商、通婚,縱有差異,也日益縮小。切割我們的,弄得戰雲密佈的,正是政客的私心、權力慾、意識型態這些東西。

峰會,兩韓能,在目前情況下,兩岸顯然不能。未來能不能?這繫於兩岸領導人的一念之間,特別是陳水扁的一念之間。如果陳水扁真以人民福祉為念,回到我們自己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上來,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承諾推動國家的統一大業,兩岸關係當然「柳暗花明」,兩岸領導人的峰會當然也指日可待。

2000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