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德統一、韓朝峰會看兩岸關係

吳少萍
(北京)


6月13至15日,韓國總統金大中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在平壤舉行了自1945年朝鮮半島分裂以來的首次峰會,並在告別午餐會一起合唱《統一是我們的心願》這首歌。這次具有柏林牆倒塌歷史意義的會晤,不僅吸引了數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前往追蹤報導,也使關注台海局勢的人們的心情更加迫切並充滿著新的希望。兩德統一10年了,朝鮮半島開始解凍,台灣海峽兩岸握手的曙光還會遠嗎?

東西德、朝鮮半島和台灣問題,說到底只有「統一」二字,但其統一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條件卻是不一樣的。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差異決定了此「統一」並不會簡單地等於彼「統一」。

從這些國家(統一前)自身的條件來看,東西德和韓朝在土地面積和人口方面相對比較勢均力敵,中國大陸和台灣則有天壤之別。如果以經濟發展水平來衡量,西德和韓國則是其各自的「另一半」所無法望其項背的;而台灣的人均國民收入雖然大大高於中國大陸的水平,但大陸的生產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七位,其總體經濟實力勝過對方。考慮到外部因素,東、西德和韓、朝都曾經或現在仍是國際社會承認的主權國家,而台灣在聯合國沒有合法席位。另外,在「統一」問題上,東西德和韓朝的「政治庇護人」對各方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情況就複雜多了。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由勝方英、美、法、俄接管,美、蘇對立導致了德國的分裂。60年代末期,西德推出所謂的「新東方政策」,對東德政策由對立走向轉化。1970年3月,兩國政府首腦首次會晤。同年8月,東、西德簽署了關於放棄使用武力和承認現狀的雙邊條約。由此可以看出,德國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同時得到了對方和國際社會的承認。

戰後的西德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跡,民主政治制度在反思二戰納粹罪行中被逐步加強和完善。相形之下,號稱社會主義陣營第一強國的東德顯得捉襟見肘,窮困潦倒,來自西德的巨額援助和貸款未能使東德人真正得到好處。東德人出於對西方物質生活的羨慕和對國家限制個人自主和自由的不滿,產生了與西德統一的內心訴求。這種希望在當時適宜的歷史條件下變成了事實。

80年代中期,俄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實施了包括政治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新政,對其東歐盟國也採取了不以武力干涉的比較開明的態度;1989年1月匈牙利對東德公民開放前往奧地利邊界;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打開,客觀上都為兩德統一開了綠燈。

柏林牆被打開的當兒,在波蘭訪問的德國總理柯爾立即趕回柏林。其後,柯爾政府提出「十點綱領」,提出「聯邦式」的統一,並以東德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為先決條件,簡言之,是西德吞併東德。通過「二加四」(兩德與四個佔領國)的艱苦談判,德國於1990年10月宣佈統一。當然,統一的代價不菲。至1994年原蘇聯駐軍完全撤出德國為止,德國對其支付的各種費用高達九百多億西德馬克;德國西部對東部的財政撥款超過六千四百億。

毋庸贅言,柯爾政府在德國統一的進程中表現了很高的政治智慧。不過德國其實是在多數人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前統一的。是堅挺的西德馬克,是東德民眾對更好的生活的渴望,是以美蘇為代表的國際社會的支援和幾乎可視為偶然的歷史機遇,結束了德國的分裂局面。

韓朝峰會的行情與德國80年代末的時局發展有著不少相同之處。分裂的韓朝無論在他們之間或在國際組織裡都是兩個主權國家。自東歐華約集團瓦解以來,朝鮮被稱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後的堡壘之一,與外界的相對隔絕使這個國家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眾所周知,朝鮮與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在讀到為數不多的關於朝鮮農業歉收而國人挨餓的報導時,多數人還是非常吃驚的。去年底,有關專家還討論過朝鮮半島作為亞洲火藥桶的可能性。誰料到風向一轉,媒體還沒看出蛛絲馬跡,敵對了半個世紀的韓朝領導人竟親如兄弟般地坐到一起,談笑風生,高唱統一之歌,並簽署了增進相互理解、發展南北關係、實現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共同宣言。可惜全世界前往採訪的記者均被擋在38度線以外,否則不知還能挖掘出多少感人的故事。據漢城傳出的報導,韓國大企業集團同時紛紛宣佈數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以發展朝鮮的基礎設施,可見韓國的經濟實力在其中將起到政治無法替代的作用。

與兩德統一時的情況類似,韓朝峰會也是在國際社會的推動、至少是默許的情況下才成為可能的。中國作為朝鮮「同志加兄弟」的近鄰世人皆知,美國在韓國駐軍三萬七千也是公開的秘密。儘管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未必與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相吻合,但中美對韓朝領導人會晤皆予以積極的評價,還有誰能說不呢?

從兩德統一、韓朝峰會到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關係,其中的不同之處顯而易見:除了上述在主權、土地、人口方面的天差地別外,中國大陸和台灣任何一方目前民眾的內力都難以促成統一。就「外力」而言,美國可以左右台灣的口氣,卻不能壓服中國,國際社會無法直接干涉中國統一的進程。在民間交往方面,兩德和韓朝間絕對沒有像大陸和台灣這樣密切的商業和人員往來。不過,民間雖雞犬之聲相聞,官方卻是老死不相往來,而且兩岸自去年以來愈演愈烈的唇槍舌劍,也使得雙方悄然和解的空間越來越小。

由此可見,兩德和韓朝將來可能的統一模式對中國統一的借鑒作用是相當有限的。誠然,「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情景是海峽兩岸人民期盼的。韓朝峰會對台灣問題的解決還是起到了積極的鼓舞作用。

作者為留學德國的網路工作者,本文轉載自6月22日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