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線是如何劃定的

金基兆


半世紀以來,朝鮮半島的和平終於在兩金會談後破雲而出,朝鮮半島是戰是和,不但牽涉到美國的遠東戰略,牽涉到亞洲的國際秩序,更是朝鮮人血淋淋的記憶。為了38度線,為了祖國分裂,50年代打了一次韓戰。是誰分裂了韓國,是誰劃下這道令朝鮮人民災難深重的38度線,這是朝鮮人民的最痛,朝鮮人必須追究到底。此外,朝鮮民族遭外國強權以38度線分割成兩韓,但偉大而愛國的朝鮮民族卻從來沒有放棄朝鮮民族統一和獨立的奮鬥,而終於有了和平統一的希望。台灣海峽的分裂,是國共內戰造成的,並不是領土主權的分裂。分裂的朝鮮民族要求領土主權完整的統一,而台灣當局卻要分裂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造成民族的分裂,這又如何奢言「兩韓模式」和「兩金峰會」呢?「讓美國滿意,讓國際接受,讓中共找不到藉口」,又如何能和為了朝鮮民族的利益和尊嚴,拒絕國際干預,排除美日壓力,獨立自主進行「兩韓談判」的金大中相比呢?與朝鮮民族比較。我們能不汗顏嗎?本文原載1994年韓國《新東亞》月刊,作者金基兆為韓國外交協會會員。 編者

給韓半島帶來深重災難的38度線到底是誰劃定的?分裂韓半島的元兇是誰?為什麼劃定了這條分界線呢?

帶來悲慘命運的分界線

解放以後50年間不是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反倒是對此有太多的說法,讓人難辨真假了。

為什麼38度線的秘密至今還不為人所知呢?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劃定這條給韓半島人帶來悲慘命運的分界的人和國家,不願誠實地站出來陳述事實經過。

有關國家為了逃避責任,把有關資料和證據或者藏匿起來,或者銷毀了,瞭解當時歷史事實的見證人也含糊其詞,試圖掩蓋事實的真相。

同韓半島分裂有關的國家有日本、蘇聯、美國、中國、英國五個國家,迴避責任基本上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首先是英國的立場。英國根本沒有直接參與分裂韓半島。在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問題方面,英國負責處理的地區是東南亞,同包括朝鮮在內的東北亞大陸地區沒有直接關係。所以,英國一直採取了同韓半島的分裂沒有任何關係的立場。

當然,英當時也曾積極參與過制訂托管韓半島的方案,但並沒有跡象表明它當時直接參與了38度線的劃定。

中國曾在開羅會議上主張韓國應盡早獨立,並給予在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以物質和精神上的援助,為在韓半島建立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作出了很大努力。

但中國對上海臨時政府(編按:指流亡在中國的韓國志士金九)的過分支援引起了美國方面的懷疑,反而惹來了麻煩,究其原因,韓半島的悲劇和中國大陸的赤化過程不是沒有關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沒能制止住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擴張,這對韓半島的分裂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蘇聯於1945年8月9日參加對日作戰,並揚言它是把北朝鮮人民從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偉大的解放軍」。蘇聯方面說,它對韓半島的分裂沒有任何責任,韓半島的分裂是美國帝國主義者造成的,提供依據的是日本帝國主義。

公開韓半島分裂的背景

美國從1949年開始,逐步公開了韓半島分裂的背景,據美方闡明,由於蘇聯軍隊揮師南下,大有席捲整個韓半島之勢,為了預防這種危險以及為接受日軍投降的「軍事上的便利」,才在8月10-11日的夜間匆忙劃定了38度線。但到8月10日為止,蘇聯軍隊並沒有大舉南下,只是越過了38度線20公里,從這一點來推算,美國方面的說法也不正確。美國軍方雖然承認對劃定38度線負有責任,但並不表示它說明了真實的背景。

日本的態度是,日本在戰後被譴責的情況下,不可能成為劃定38度線的主體,因此,對韓半島的分裂沒有任何責任。但是研究一下韓半島分裂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首先是由於日本帝國主義軍部強佔朝鮮。具體地說,就是由於日軍的朝鮮防衛態勢和政治戰略所造成的後果。與此有關的重要的事實已經公之於眾。

早在1947年10月27日和11月7日,駐韓美軍司令哈奇將軍就說過,以38度線為界分割韓半島,是由於駐朝軍(駐朝鮮半島的日軍,下同)的編制和部署所致。

他說:「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由於日本軍隊的部署問題,才把韓半島分為南北兩部分分別接受了投降。」美國陸軍部作戰局長沃爾特在1949年6月16日說:「分界線是在日本軍隊的兩部分之間劃出來的。」

他的部下作戰團長廷布曼準將也解釋說:「由於在朝鮮境內的日本組織的作用,才使一部分日軍向蘇聯投降了。」

蘇聯著名歷史學家斯密羅諾夫在199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日本於1915年2月1日把部署在韓半島的日本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限劃分為兩部分,以北的歸關東軍所屬,以南的歸大本營指揮。結果使蘇聯在滿洲和北朝鮮與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韓和日本列島與日軍作戰。

他認為,日本對韓半島的分裂負有相當大的責任。他指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到慘敗後,不希望在韓半島產生一個強有力的獨立的統一國家。因為如果那樣,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自然會被削弱而很難東山再起了。

日軍大本營1944年9月18日以「大陸命第1030號」命令開始把朝鮮軍的一部分編入了滿洲的關東軍。這個措施使第101混成團和守衛羅津要塞的部隊接受關東軍總司令的指揮,使鹹鏡北道成了關東軍的作戰地區。

把駐朝日軍劃規關東軍

日軍防衛態勢的這種變化,是為了加強滿洲地區空虛的對蘇戰線所採取的措施。日軍參謀部在當時把對蘇作戰攻勢戰略變成了以防禦為主的「持久守勢戰略」。

但是,假如日本軍隊把北朝鮮的軍事管轄權移交給關東軍,蘇軍的作戰範圍就可以擴大到整個朝鮮北部。

日軍參謀本部於1945年1月底根據「全面持久作戰」的守勢戰略,讓全部士兵們都做好了所謂「玉碎戰鬥」的精神準備。以針對蘇聯軍隊的進攻。

但是美軍一旦在南部登陸,關東軍就將面臨前有蘇軍,後有美軍的腹背受敵的情況,因此,日軍大本營就研究制訂了如下對策方案,即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並把關東軍總司令部遷到京城(即漢城),總司令官由朝鮮總督兼任。

上述方案反映了當時具有壓倒本國軍部實力的滿洲關東軍基本上指揮朝鮮境內全部日本軍的意圖。

1945年5月7日,日本陸軍總參謀長海津帶著這個方案進入皇宮,希望得到裕仁天皇的批准。

在聽了海津的陳述之後,裕仁天皇就駐朝軍編入關東軍的方案說:「把皇土的一部分──朝鮮的防衛作為主要任務的第17方面軍──歸屬到負責鄰邦滿洲防衛任務的關東軍麾下,不太正常。」他表示:「從作為外國的滿洲和作為國土一部份的朝鮮的關係上說,不可以這樣做。」日皇的否決如此出人意料,使當時參加御前會議的人大為吃驚。

美國方面雖然於7月18日在劃定海空軍作戰地區的問題時,向蘇聯方面通報了鹹鏡北道被劃給了關東軍的事實,但並沒有把朝鮮北部四個道劃給關東軍管轄的地圖交給蘇聯。

這是因為,如果把地圖交給蘇聯,就得把朝鮮北部的大部分作為蘇聯軍隊的作戰區域。

另外,美國對日軍大本營的計畫也瞭如指掌,並且對此十分關注,因為,如把駐朝軍編入關東軍,那麼日本真的投降的時候,在朝鮮的日本軍隊就都得向蘇軍投降,難道美國五角大廈對此就沒有憂慮嗎?

一個美國軍官的偶然發現

8月9日深夜,在東京皇宮地下防空洞中,制訂具體的結束戰爭方案的御前會議召開了,10日凌晨二點半左右,日本接受了要求它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宣言》,由此確定了日本的投降。凌晨六點左右,接受無條件投降宣言的第一個信號開始發出,美國立即竊聽了這封電報的全部內容。

正在這時,又收到了另一封急電,是駐朝軍司令官發給東京大本營的一封短短的電文。馬歇爾將軍後來在回憶錄中說:「我們截獲了在朝鮮的日軍司令官發給大本營的電文。電文說:『蘇聯軍隊正大批進入朝鮮。如果美軍進入這個地區,全體日本軍隊就可能向美軍投降。』」

美國方面一看到駐朝日軍的電報,就急忙在韓半島劃出38度線,分裂了朝鮮半島。

由於蘇聯軍隊大舉進入朝鮮北部,並且有可能攻陷漢城,整個朝鮮很可能會被蘇聯牢牢地抓在手中。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日本的第17方面軍致力於切斷元山─京城間通道,一旦美國盡快打進來,就能防止蘇聯軍隊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正是基於上述判斷,駐朝日軍司令官才給東京大本營發出了上述不知是建議還是戰況判斷的電文。

馬歇爾將軍接到這封截獲的電文之後,立即召見作戰局長赫爾和林肯准將,命令劃定蘇聯軍的「南下界線」。並指示美軍也要立即制訂進軍南朝鮮的計畫。

林肯准將後來說他在接受這項命令後回到了辦公室,偶然從《紐約時報》得到了劃38度線的啟示。《紐約時報》在刊登蘇軍進攻情況的報導的地圖時,只畫出了38度線以北的地區,可以說38度線就是起因於一個美國軍官的偶然發現。

8月14日深夜11點左右,日本將要投降的消息通過同盟通訊社傳到了朝鮮總督府和第17方面軍。他們在16日製造了一出鬧劇:散佈蘇聯軍隊已到達京城車站的消息,一時間全城亂了起來。

接著駐朝日軍司令部8月27日通過大本營以京城左翼力量猖獗、秩序混亂為理由,向麥克阿瑟將軍提出繼續由日本軍警維持治安的請求,得到了美軍方面的同意。這就是日本當局上演這出鬧劇的目的。

由於日軍的編制造成

1945年隨著解放帶來的朝鮮半島的分裂,完全是由於日本軍隊的編制而造成的,這可以在日本、蘇聯和美國的文獻中找到根據。把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一分為二的決定性因素,是駐朝軍司令官8月10日發回大本營的電文。這封電報被美軍情報部門截獲,為阻止蘇軍南下,於8月10日深夜匆忙地把38度線劃為蘇軍的進軍界線。

張利 千麟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