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韓首度高峰會之省思

李明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金大中拒絕加入美國TMD

6月13日至15日,兩韓領導人在平壤召開高峰會議,金大中與金正日的會面,頓成國際矚目的焦點。三天的會議,同時也為兩人的聲望提升到高峰。

其實,兩韓高峰會議的召開,關鍵在於南韓的持續表示善意與北韓的願意配合,促成了會議的召開。原本在金日成尚未去世前的1994年6月,當美國前總統卡特銜柯林頓總統之命赴平壤斡旋時,金日成即答應要在當年的7月間召開高峰會議,但由於金日成死亡,金正日關門整頓、強化權力根基步驟完成,才又浮上議程。

金正日接掌其父政權迄今,南北韓之間,仍經常出現敵對和摩擦,帶來當地的緊張。猶有甚者,周邊國家也間或被牽扯進衝突,惟咸信多為北韓利用「戰爭邊緣」策略,以險招對相關國家進行訛詐所致。舉其大者,1996年10月,北韓潛艇至南韓東部外海,進行刺探並和南韓軍隊激戰,死亡枕藉。1998年8月底,北韓發射的中程大浦洞一號飛彈,又越過日本本州上空,墜落於太平洋上,給日本極大的刺激。去年6月,北韓艦艇入侵黃海南韓水域,因而爆發海戰。

這次的南北韓高峰會議,原本各方並不看好,認為或許又是雙方的宣傳,或又是另一次的「發球比賽」。因此,各方雖然期待雙方關係的緩和,但仍不認為高峰會可以順利召開。

金大中在當選南韓總統之後,便誓言在統一政策上走自己的路。他認為過去的各任南韓領導人,在兩韓和解上,說的比做的多,故多年來一直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因為兩韓的緊張關係依舊,他要跳脫兩韓關係「一好一壞、好好壞壞」的宿命。金大中改變過去政權名為和解、實為壓迫的對北韓政策。「陽光政策」是他的口號,主張和北韓進行更多的接觸交往,俾能追求南韓更大的安全。換言之,南韓的安全觀,跳脫過去的刻板模式,將不以北韓的投降為條件、並放棄立即的統一、以南北韓雙方都達到安全為目標,最終追求雙贏。

今年3月,金大中在訪問柏林途中,更對北韓表示明確的善意,進一步提議,將幫助北韓經濟建設,脫離貧窮、安定下來。軍事方面,美國曾徵詢南韓加入美國戰區防禦飛彈體系(TMD)的意願──這個防禦系統是以北韓為假想敵的──,南韓拒絕參加,等於再次傳達了漢城的善意。北韓的領導人自然不能無視於南韓政策的改變,南北韓高峰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被催生的。

金大中踏上平壤的一剎那,可以看見他的信心與堅毅,他代表南韓逐漸復甦的經濟力,以及協助北韓的熱誠,而這也成為將來北韓發展經濟的憑藉;金正日也不遑多讓,經過媒體的報導,他改變了外界對他不利的傳言,似乎已經更正了國際視聽,使他真正成為媒體的寵兒。據媒體的轉述,金正日是大製片家,導演著這場2000年的大戲;但未來金正日也將回訪漢城。因此,兩金可望都在今後的高峰會裡成為贏家。

雙方有自立、統一的願望

6月15日,也就是韓戰爆發將近50週年的前夕,南北韓發表了「共同宣言」,宣言內容如下:

一、 兩韓共同致力於國家的自主和平統一;

二、雙方將就北韓所提的聯邦制、以及南韓所提的邦聯制找出折衷方案,成立未來統一的政府;

三、今年8月15日,將開辦兩韓失散家庭重聚,並應釋放長期被囚的政治犯;

四、增進北韓的經濟均衡發展,並透過文化、體育、醫藥、衛生、環保等交流合作以建立互信。

基於這項共同宣言,兩韓關係進入了新的紀元。這項宣言顯示了雙方有自立、理性統一的願望,並努力試探新的出路。

兩韓高峰會議所顯示的意義,可從三個層次來看。

高峰會議有助於降低兩韓緊張對立,營造和解的氣氛。雖然雙方的高層和解應遠溯自1972年7月的共同聲明,但首次由兩韓元首的推動和背書,使雙方關係進一步解凍。經過協定,南北韓更推動了舒緩危機的建立互信措施,包括設立軍事熱線、興建穿越非軍事區與邊界的鐵路,以及協助雙邊的失散家庭進行互訪,甚至於金正日同時下令停止對於南韓的攻訐謾罵等。這些構思和努力,也透露了雙方願意在實務層面解決問題,而非一味進行武力較勁或逃避對話。雙方在共同宣言上,又都以正式的名稱稱呼對方的國號和職銜,顯示雙方都願意在對等善意的基礎上,增進彼此的關係。

高峰會議進一步打開了北韓的門戶,使朝鮮半島的安全有更大的保障。這次的高峰會,南韓表現極為熱絡,北韓雖較被動,但表現可圈可點。朝鮮半島周圍的各個強權,包括中共在內,都加以促成。以中共而言,僅在會前就曾為兩韓代表安排了三次的密談,可謂參與積極。金正日在峰會之前,更秘密親訪北京,和中共領導人交換過意見。北韓為著自身的利益,與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唱和,實為解決本身難題與跳脫國際孤立的創舉。兩韓的和平互動增加,特別是南韓在經濟、文化、醫療、環保各方面提供北韓協助,北韓難以拒絕。這是北韓走出自我孤立、軍事冒險政策的開始,對於北韓的開發、朝鮮半島的安定都有積極的作用。

「韓國人的問題韓國人解決」

高峰會議為兩韓的國際關係,帶來新的成分和影響。兩韓之間的對話體制,在此之前尚有美國與中共參加的「四邊會談」。惟四邊會談在過去似乎效果有限;此次高峰會議算是提升了自主性,擺脫了美國(雖然並未擺脫中共)的直接參與。兩韓都瞭解,統一的日程並非一夕達成,但是這種「韓國人的問題韓國人解決」的意志,表露無遺。中共固然是最大贏家,美國則不是這樣想,毋寧有較為保守的看法。中共和美國在朝鮮半島的交鋒,已儼然看出了高下。

高峰會期間,金大中曾經坦率地向北韓陳述,北韓的核武研發與飛彈發展,一直是世界共同關切的議題,也是朝鮮半島安定之所繫。言下之意,南韓將視北韓的表現,決定給予北韓經濟援助、推動合作的限度。此外,北韓的動向,也決定著國際對於北韓的態度。此種訊息,再清楚不過了。基於此,北韓軍事冒險行動,可望減少。

美國針對高峰會議,表示「嘉許和欣慰」。願意考慮進一步解除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並考慮和日本加速和北韓的國交正常化。但美國依舊對於南北韓的未來關係,表達審慎的樂觀,因為高峰會議當中,對於眾所關心的飛彈與核武問題並沒有著墨。另外,基於北韓過去的行為不穩定,金正日在高峰會裡的表態是否表示北韓的對外政策真有改善,美國是采「聽其言、觀其行」的立場,小心回應。華府將不會把一次高峰會議的結果,就和駐韓美軍的是否撤退掛鉤。

對於兩韓的高峰會,日本也有不同的解讀。日本贊同高峰會以降低雙方敵意,且以表達願與北韓進行外交談判。但深怕將來觸及到日本內政上敏感的問題。日本參加TMD的正當性何在?換言之,是否依然把北韓視為假想敵?朝鮮半島關係降溫,駐日美軍的正當性又如何?將形成日本不願碰觸、又難以迴避的重大衝擊。

兩韓可能共同對付外國勢力

南韓的民族主義蠢蠢欲動,可能又被挑起。南韓大學已出現了北韓的旗幟,要求盡速統一。鑒於南韓大學生過去有多次的反美示威,並將美國的角色視為統一的障礙,這種情緒極易發酵變為不定時炸彈。北韓民眾表現歡迎金大中的熱情是動員而來,但南韓民眾的統一熱望,則是自動自發毫無遮掩。美國駐軍和主導南韓國防立場將越來越難說服南韓的群眾,因此兩韓的敵對,可能被轉移為兩韓與外國勢力的衝突。

在南北韓高峰會議亮麗的成就比較之下,兩岸之間的互動,以及今後關係的走向,似乎成為眾所矚目的下一個關心的課題。此時,台灣媒體普遍出現「韓國能?為什麼中國(或台灣)不能?」的疑問。無可否認,北京政府在綜合國力擴張之後,凸顯出它在朝鮮半島事務的著力將更為重要。中共在兩韓事務上顯示了影響力,自然也為自己牟取資產,增進其在東亞地區的發言權和能見度,將運用此種壓力,繼續對台灣施壓。

對於兩韓經驗對於兩岸問題的適用性,中共似無妥協餘地。北京屢次表達兩韓與兩岸不同,即是不願外人將兩韓與兩岸事務做類比。北京表示兩岸對抗是內戰遺留的問題,因此「純屬中國事務」,不容外國干涉,卻忽視了兩岸以分裂分治了半世紀的事實,等於要進一步壓縮台北方面爭取生存和奧援的空間。北京的心態與作法,不但無法獲得台灣民眾的贊同,反而將台灣民心推往相反的方向。

而台灣方面,若干政治人物利用「戰爭邊緣」的手法,為台獨解套,不僅已經引發兩岸關係動盪,也導致內部的不安。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修正以往鴨霸的行事作風、展現極為柔軟的身段,當然是注意到了嚴峻的政治現實。他自己就不只一次的提到他「沒有犯錯的條件和空間」。

兩岸關係不能投機行險

6月20日,陳水扁先生在就職滿月記者會裡,也發出「南北韓能,為什麼兩岸不能」的心聲,他說兩岸領導人「有智慧」,「應該可以改寫、創造歷史」。他並邀請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一起攜手努力,共同創造像南北韓領袖握手的形式,不設前提、不限地點、不拘形式,「坐下來握手和解」。陳水扁的說法,固然引用了南北韓的高峰會議做為例子,表現了和大陸領導人在平等地位上晤面的熱切期望,但有鑒於他過去主張台獨的背景、加以民進黨基本教義派的步步進逼,以及他的政治搭檔呂秀蓮荒腔走板的演出,兩岸關係面臨極大的考驗。針對兩岸關係,國民黨新任主席連戰,同樣在6月20日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目前兩岸的關係仍舊是相當的緊張,「全國民眾都應該有這種警覺」。他並指出台灣的執政者更應該有責任,讓全國民眾瞭解實際的情況,「不能粉飾太平」。

兩岸關係的改善對於台灣的生存發展,至為重要。因此,執政者不應當它是「權宜措施」、或是心口不一、政策反覆,否則後果將極其嚴重。台灣的執政當局面對大陸的壓力,固然需要極大的智慧,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遠見和道德責任,不是一方面抱持投機用險招的心態、另一方面說幾句給自己壯膽的話,就認為可以化解危機。

國際和解為大勢所趨。從南北韓的交往,不難看出:分裂國家可以不必再兵戎相見。南北韓過去曾經鏖戰三年,雙方傷亡二百萬人,都能出自於營造美好的明天,而願意握手言和。我們看到,兩韓的善意出自於平等對待和尊重……這種智慧,從金大中和金正日在高峰會的互動裡,一目瞭然,也獲得國際社會的喝采。我們期待南北韓的和解氣氛同時出現在兩岸。可惜的是,兩岸領導人似未從南北韓和解中獲得積極啟發;兩岸要化解僵局,甚至於雙方領導人握個手,仍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