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山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吳玉山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背後含著危機的轉機
自從台灣的新總統就職後,海峽兩岸的局勢似乎戲劇性地往緩和的方向發展。陳水扁總統的善意是表現在不堅持過去民進黨台灣獨立的主張,並且同意將一個中國當作議題來討論。固然此種態度不能夠讓對岸和台灣內部許多傾向統一的人士滿意,但是衡諸陳總統長久以來的獨派立場,這些動作是代表了一些單方面的讓步。大陸方面雖然不滿意陳水扁的彈性表態,但是近來也釋放出一系列的友善訊息,包括遲浩田、汪道涵、錢其琛等人各種緩和兩岸關係的說法,其中尤其以錢其琛在接見《聯合報》系訪問團時所指出的大陸與台灣都屬於一個中國,有認可雙方平等立場的意味,也可以被理解為大陸與中國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於是台灣有了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立足的基礎。這種表態以錢其琛過去的鷹派立場來看,是難得的讓步訊息。對於這些大陸方面的友善姿態,陳水扁總統在跨洲訪問回來之後,表示由於大陸在對台灣的定位上「內外有別」,所以無法接受。同時台灣媒體雖然在陳總統跨洲之旅時盛傳他將宣示接任國家統一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一職,但是最後得出的訊息卻是陳總統表示統一並非台灣的唯一選項,而國統會並非不可挑戰的圖騰。整體而言,大陸似乎正在進行一場和平攻勢,而台灣的新政府則擺出了加緊防衛的態勢。這和陳總統就任之初台北做出了一些緩和關係的表示,而北京則咄咄逼人有顯著的不同。
如果跳出一時間的情緒性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兩岸其實是在你來我往的交手。如果專從博弈的角度來看,台灣由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並且把有條件的台獨提到日程上來(就是在就職演說中所提出的中共不武則台灣不獨),這是把過去國民黨和中共交手的格局推翻,讓台灣的手中多了許多籌碼。在過去台北是用維持現狀和統一與中共周旋,現在則是用獨立、維持現狀、與統一和北京交涉。這是加碼的動作,一方面增加了台灣的談判空間,一方面也增大了海峽緊張的態勢。所謂增大了談判空間,就是北京此時必須要提供若干讓步,才能讓陳水扁的新政府回到過去國民黨較為傾向統一的位置上來。所謂增大了海峽緊張的態勢,就是北京瞭解到台灣隨時有可能宣佈獨立,做出最違反中國大陸利益的舉動。前一個考量會促使北京做出一些友好的動作,後一個考量則會使北京加緊備戰的準備。台灣目前所看到的是前一個考量所帶領出的和平攻勢,然而後一個考量也在逐漸增溫當中。這是一個轉機,背後含著危機。陳水扁增大議價空間
究竟陳總統,和他的親信幕僚們,在向北京展示各種態度的時候,是不是有計畫的在和中國大陸對弈,還是他們只是隨著國內的政治環境隨時改變決策,還是他們只是在滿足美國人促談促和的要求,做做姿態而已?堅持自己的底線,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讓步是一種談判的策略。鄧小平在一九八○年代面對蘇聯時開出了三個關係正常化的條件,一直堅持到蘇聯讓步為止。國民黨政府在《國統綱領》中提出了由近程進入中程階段的條件,最後乾脆提出「兩國論」,把條件越開越高。這些都可以視為為最終的談判做準備。北京如果知道台北是在累積籌碼,目的是在將來談判的時候好佔一個比較有利的位置,則應當會較為放心,也會願意和台北展開談判前的互動。他們看到陳水扁用有條件的台獨提高了籌碼,就重新認可了一九九二年的共識,並且採用了一些當年國民黨政府的說法。這其中包括由錢其琛重述過去汪道涵所說的「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和提出「台灣、大陸均屬於一個中國」。我們試一覆按《國統綱領》,就會發現幾乎完全相同的辭句,例如「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合作、協商……共同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國」,還有「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一九九二年的共識更是大陸方面在李登輝訪美後到第二次辜汪會時還相當排斥的說法,現在忽然變成大陸願意接受的立場。我們好像看到中共正在採用一九九○年代初國民黨的立場,用來吸住正在奔向台獨的民進黨政府。這個態勢不能不說是大陸有限度的在向台灣的方面考攏,而其原因正是陳水扁新總統的台獨加碼增大了台灣的議價空間。在過去國民黨的時代,基本上是雙方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底下,大陸主張北京代表全國,而台北要求對等。從兩國論開始,台北在形式上已經離開了一個中國,而往獨的方向走,大陸就只有向國民黨過去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兩個對等實體(不管稱呼成什麼)的立場移動。北京現在所喊出的其實是:「這是你們過去所主張的,現在我願意接受了,你不可以跑掉啊!」阿扁的牌全亮出來了
然而由各種情況看來,陳總統並沒有向大陸方面移動位置的意圖。作為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提案人,陳水扁先天並沒有統一的傾向,現實的政治考量也沒有提供他必須回到一九九二年共識的足夠理由。他在現階段所能夠做到的最大讓步就是不斷絕統一的可能性,也就是從台獨到維持現狀到統一,一切都可能。這樣他可以對民進黨的支持者和他的黨內同志說,目前是最低綱領,我們先忍辱負重,穩定局勢再說。他也可以對國民黨和親民黨與新黨的支持者說,我已經從過去台獨的立場做了這麼大的讓步,你們應該可以體諒。他可以和美國人說,台灣的國內共識沒有形成,我只能採取彈性的立場。而對於北京而言,只要他沒有宣佈台獨,立刻使用武力缺乏正當性。所以從現實政治的考量來看,陳總統「從獨立到統一,什麼都可能」的立場在他的第一個任期恐怕都不會改變。
這樣子是表示陳總統及他的幕僚們並沒有真正準備和北京展開談判。他在就任之初對大陸所表示的善意是以安撫和表態的作用居多。他可能並不樂見北京的和平攻勢,因為他必須要多方化解。而且他的讓步已經到了極致,北京更大的彈性恐怕會凸顯他的僵硬。台北好像是和北京在對弈,並且由於增加了台獨的籌碼而迫使北京做了讓步。然而實際上,陳水扁為了下屆總統的選舉,覺得必須和各方勢力維持基本的關係,所以他「什麼都可能」的姿態不會改變。他可以在就職演說當中說不廢《國統綱領》和國統會,因為那表示不斷絕統一的遠景,但是他又會覺得就任國統會主委代表他對於統一有承諾,而他絕不做任何承諾,逼急了他會說那是全民才能夠做的決定。他好像在國家未來的走向上沒有立場,但那「什麼都可能」的態度背後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做承諾的原則。講到這裡,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來北京和他玩牌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因為他已經把全部的牌都亮出來了。台北未作形式承諾
問題是,北京能不能夠接受這樣的陳水扁?不論在新政府成立前後陳水扁對於大陸的姿態如何柔軟(瞭解他過去在立法院問政和擔任台北市長時表現的人可以體會到他用了多大的克制力量),大陸對於他根深柢固的疑懼是絕對存在的。台灣的民意在李登輝總統主政的時候由統趨獨也是不爭的事實。江澤民對台灣的路線被許多人認為是過軟,而且是失敗的。經濟上的整合擋不住兩國論的提出,也阻止不了陳水扁的當選。台灣在經濟上和大陸越貼越近,在政治上卻越行越遠。對於誓不做統一承諾的陳水扁新政府,大陸除去武力相向之外好像也沒有什麼辦法。而動用武力是會帶來極大的代價的。在兩岸相峙中,大陸方面在各種總量上(例如GDP)享盡優勢,於是可以威逼台灣。但是在各種均量上(例如per capita GDP)卻常不如台灣,於是欠缺對於台灣人民的內在吸引力。這是大陸必須依賴強力威嚇的結構性因素。在這種結構沒有改變的情況之下,看到台灣越走越遠,北京可能會屈服於「遲早非使用武力」的命定論,而在心態上放棄了和平促統的契機。如果目前這一波的和平攻勢沒有得到北京所最迫切需要的,也就是台北對於統一的形式承諾,那麼面臨十六大挑戰的江澤民可能會像陳水扁一樣,發現國內政治綁縛了他的手腳,迫使他往對抗和攤牌的路上走去。現在北京正在出牌,而台北的玩家已經沒有牌可以出了。北京在這個一人牌局裡還可以玩多久?台北對此必須謹慎評估,莫把轉機變成了危機。□
社論
全世界華人團結起來
李遠哲與跨黨派小組
白色的故事
兩岸關係
改造國民黨
世貿與外交
文化與學術
特載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