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統一的好處

與陳孔立教授、章念馳先生商榷
楊開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一、 問題的分析

 「統一究竟對台灣有什麼好處?」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台灣式的問題,它表現了海島民族的現實個性,面對任何事務、政策或行動首先考慮的是現實的利害,但是將類似的性格放置在「民族統一」、「國家統一」的事件上來探討,我們難道不覺得其中的無奈和失落,類似一個人在認祖歸宗之前,時時刻刻想到認祖歸宗有什麼好處,當然會問這樣問題的人,有一部份是無意識的,但是只要我們跟著附和去問,就代表在潛意識中,「統一」的價值也已經商品化了,「商品化」的統一,其中尚有任何民族感情的成分嗎?尚有一絲歷史的責任嗎?所以當台灣問出「統一究竟對台灣有什麼好處」時,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那就已經不重要了,當然人都有其現實的一面,原本無可厚非,問題是除了現實利益之外,人總應該有價值的一面和超現實的一面,在台灣會問統一有什麼好處的人,也未必全面盤算過獨立有什麼好處,換言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的人,其實就算我們跟著現實主義者起舞提供了答案,也不可能真正帶來統一或是壯大統一的力量,因為在他們心中,「統一」和「獨立」的價格是一直在變化的。

 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問「統一有何好處」的人就是將「統一」視為選項之一的人,因此我們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就很容易陷入四個陷阱之中,其一是如果大陸所回答的「好處」不是台灣所想要的,那麼台灣是否就可以合理地拒絕「統一」呢?如果我們回答他的問題,則在邏輯上應該是合理,但是事實上並不可能,因為在大陸方面「統一」不是選項而是終極價值,所以同一個問題對兩岸而言所出現的認知層次是不同的,因此回答者如果不在回答之前對問題作出邏輯的修正,則有可能出現問題層次的認同的陷阱。對大陸而言,「統一」的好處講了也做了,而台灣仍然拒統,正如同手上可以用的魚餌丟盡了,魚仍然無意上鉤,那就只能轉變成手段的思考,從此一層次來看,其實對台灣而言,除非真心想統一,否則就不應該問價格,否則一旦問了價格,就必須決定買或不買,也就沒有迴旋的時空了,所以不想「統一」就不必問價錢,不知道是否統一的人,問了也是白問。對於真心要統一的人根本就不會問是統一的價格,正如兩韓高峰會時,西方記者以「統一後韓國有可能降低生活水準來挽救朝鮮人」來詢問韓國婦人,她的答覆是「統一不是做生意」,對這位韓國婦女而言,問「統一有什麼好處」真是對她理想的一種侮辱。這就是說「統一究竟對台灣有什麼好處」的問題,由於在兩岸之間認知問題的層次落差,而使得此一問題變成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對不存在的問題而能提供具體存在的答案,則有可能使自己陷入立場上兩難的困局。其三是當我們要回答此一問題是,我們必定會觸及回答者的立場的問題,如果回答者是從大陸的角度來思考,必須是想大陸能讓多少利益,此一角度的「利」顯然是必須以大陸為主體,問題是如果台灣希望是從台灣的立場來考慮利益,從方法的層次來說,大陸學者作不到這樣的思考,那麼不論大陸讓什麼,均未被為台灣所要,除非是主體出讓,然主體的這一層面是不能讓出的,那麼台灣又如何滿意呢?既然台灣注定不會滿意,那又何必回答呢?其四,由於「統一」和「獨立」對兩岸而言,正好是在政治光譜的兩端,因此所謂「統一」的好處,其實也完全可以倒轉成立「獨立」的好處,因為在邏輯上對台灣而言,不論是統一或是獨立,都代表著終極的結局的完成,既然都是終極的結局,則「好處」就一定是相似,特別是如果達到「統一」與達到「獨立」的方法相同時,其好處更是相同,因此想要回答這一類問題的人,就必須好好的深思。深刻的分析過上述的邏輯之後,才能真正認識問題的本質,也才能有正確的應對。

二、 來自大陸的答案

 大陸著名的學者廈門大學的陳孔立教授、上海東亞所所長章念馳先生是所有面對過上述問題,而願意認真深思的學者,他們分別為統一提供他們研究的好處。陳孔立教授在《人民日報》(二○○○年五月三十日)發表了《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乙文(以下簡稱「陳文」),而章念馳先生也在香港《中國評論》(二○○○年八月號,頁一六~二○)雜誌上發表《關於國家統一的本質思考》乙文,提供了台商告訴他的「廿一點兩岸統一的好處」(以下簡稱「章文」),他們為統一的努力和執著,尤其為兩岸的和平統一,民族的共同振興,是十分值得敬佩的。細讀他們二人所陳述的「和平統一」的好處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的二大類,「陳文」比較重視「和平統一」所呈現的政治、經濟的好處,「章文」所引用的台商論點,主要闡述了經濟面的好處,而「章文」自己的觀點則比較著重在和平所帶來的政治方面的好處以及統一對中國的必要性。綜合而言,兩岸若能「和平統一」,台灣得到的好處是:

 第一、在政治方面的好處:包括兩岸人民情感不變,台灣的統獨爭議可以停止,當家作主願望得以滿足,台灣國際地位也因此提高,亞太安全得以保障(「陳文」);台灣人從此在國際上可以抬頭做人,可以節省援外經費(「章文」)。

 第二、在經濟方面的好處:包括了經濟互補,台灣產業得以升級,台商權益、兩岸往來其合法權益得到保障,科技交流合作有利台灣(「陳文」);台灣土地可以合理開發,經濟上、物質上可以互通有無,能源使用更加便宜,直接通行撙節成本,科技互補,有利台灣產業升級,關稅優惠有利經營,市場擴大,人才有所發展;漁場增加,漁民收入增加,金融穩定,台幣升值(「章文」)。

 第三、在國防方面的好處:國防經費可以大量節省,政府財政壓力得以舒緩(「陳文」、「章文」),國民免服兵役,更多青年及早為社會所用(「章文」)。

 第四、在文化學術方面:台灣學子的升學壓力可以舒緩,兩岸電腦軟硬優點可以互補,兩岸體育人才可以交流(以上「章文」觀點),兩岸加強文化交流,有助於文化提升(「陳文」、「章文」)。

 第五、在社會方面:台灣可以享用大陸醫療資源,台灣可以利用大陸勞工,台灣可以安心處理「核廢料」(「章文」)。

 從以上的好處來看,個人以為對台灣人民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更不必說對台灣政客了,反省起來,個人以為有以下的幾個盲點:

 第一:過分受制於問題,因此在回答時出現片面性的盲點。前面說「統一對台灣有什麼好處」,乍聽這樣的問題的人,在回答時必然受制於「對台灣好處」的面向,因此答案必然只出現對台灣的好處。然而這樣的解答從台灣的立場來看,不免懷疑如果統一對台灣有好處,何以大陸這麼努力追求統一?假如「統一」是對大陸有更大的好處,只是回答者不肯明講,這樣在台灣的立場看來,大陸所聲稱的好處,就變成只是誘降的「魚餌」,而未必是真正的好處。雖然在陳孔立教授的文章中,在章念馳先生的大作中也分別提及「有利於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提到統一對中國的好處是「共圖發展,開發未來,實現騰飛」,也就是統一對中國的好處是可以刺激中國的現代化。然以台灣的角度來看,「陳文」太簡略,「章文」的論述中情感的訴求比較多,恐怕不是現實的台灣民眾所願意體認的。

 第二:談統一的好處不可以忽視兩岸之間只要能透過和平的手段尋求的結局,則所謂的好處就具有「統」「獨」的共享性。例如:在陳孔立教授的大作中,不論是「情感不變」、「爭議解決」、「經濟互補」、「國際地位」、「亞太穩定」、「節省軍費」、「文化交流」、「科際整合」、「撙節外援」等,或章念馳先生的大作所引台商的好處(略),其實只要是和平的手段所共同接受的結果,即使是分裂的結果,台灣也同樣可以獲得相當的好處,包括了兩岸關係的穩定、和平、國際空間的擴大、軍費的撙節、經貿的互補、資源的共享、文化交流等,關鍵是經由和平的手段,有了共同接受的結局,其他的事情自然就好辦得多,因此我們在回答統一的好處就必須進一步去思考是否有「和平獨立」的可能,如果兩者都有可能,則進一步思考,那些是「和平獨立」沒有,而「和平統一」台灣才有可能獲得的好處呢?這才是「統一對台灣有何好處」問題思考的重點,找不到這一層,則一切統一的好處都說服不了「獨派」。

 第三:談統一的好處存在著一個對象的問題,和平統一的好處要說服的對象不是台灣的統派,因為情感的統派無需以任何經濟的好處去說服;理性的統派十分清楚當前國際形勢和未來的主流趨勢,因此也勿需以好處去相勸;而信仰型的台獨恐怕也不是說服的對象,因為說服是以一種用理性的計算來思考問題的人為對象,對於以情緒和信仰來面對事物的態度是不可能說理的,因此真正需要說服的對象是在「統」「獨」問題沒有定見,或是在某種程度上相信「獨立」對台灣比較有利的人,那麼我們在回答類似的問題時就必須先去認真地理解主張獨立,或傾向獨立的人他們認為「獨立」的好處何在,「統一」壞處何在,大致而言,他們認定的主要的「好處」,就在於「出頭天」,這種「出頭天」不是只在台灣,而是想要「走出去」,在國際舞台中,從被壓縮的、委屈的情勢下,拚出自己的空間,在此種情況下,如果「統一」提供的大陸的舞台,台灣一定不會滿足,如果是與大陸「談判」得到的空間,似乎也不符合「打拚」的性格,因此不論「獨立」的前景如何,相信一部份台灣人民都不會太在意「金錢外交」,也不在乎成國際軍火商的「冤大頭」,特別是主張台獨的台灣政客更會利用此一形勢來建構「共同體」的需要感,所以討論「統一」的好處若不涉及此一層次的心理基礎,就很難引起討論的空間。三、 對統一之思考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我們其實很難真正分析出和平統一對台灣的好處,因此我們對統一的問題,進行一個全面性的考察,即先行確定「統一」的目標對中華民族其性質為何,再進而以不同的手段達成目標時,各對大陸或台灣的成本為何?因而推論出「統一」對台灣有那些是「獨立」所無法達成的效果。

 (一)統一之性質:「統一」的工作在中共過去的宣傳中所展現的性質較多是偏重於民族大義、歷史責任方面的思考,這樣的宣傳使得「統一」的工作在性質就變成是政黨的責任,是政府的願望,換言之,「統一」對中國人民而言,不存在任何切身的利害,所以對人民而言只是一個情緒、一個感情,「統一」作為情緒和感情,只能依賴政府和政黨不斷的教育和動員,因此「統一」就只是政策目標,而欠缺一定的戰略縱深,看起來似乎是眾口一致,眾志成城,事實上,只要拖久了,其力量就相對弱化。近年以來,中共當局和大陸學者開始將「統一」工作的性質從政權任務轉移成為國家的任務,和中華民族的現代化目標相結合,像章念馳所長分析的一樣,然而這樣的變化應不會只是口號的變化,而將會是一種認識的轉變,並促使「統一」工作的性質也隨之變化,此一變化象徵「統一」從政權和菁英的政治任務轉為全民的生活目標,前者可能是一代、二代少數人的期望,而後者則是全體中國人努力不懈的追求。對台灣而言,「統一」工作性質的轉變自然所產生的壓力也不同,對前者而言,反對統一就是反對少數的一群人,而後者就可以演變成民族的仇恨和災難,因此,在大陸統一工作性質的轉變意味著台灣希望「和平獨立」的可能性的完全消失,因此台灣只能在「現狀」和「統一」之間作選擇。所以在「統一」工作的性質轉變之後,台灣為了自身的安全,特別是為後代子孫的安全,談「統一」的好處是比較「現狀」和「統一」之間的優劣,特別是現狀無法永久化的情況下的比較。

 (二)統一之手段:從「統一」工作性質的轉變來看,台灣如果體認到「統一」成為兩岸之間唯一的選項,再加上現階段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則和平作為統一的手段也同樣成為唯一的選項,因為在兩岸之間如果既有統一的保證又有「一中」原則,還不排除用武的可能,則中共要求的政治目標就不是「統一祖國」,而是「統治台灣」,在此情況下,則目的與手段之間就出現相互滲透的情況,因此兩岸之間就出現邁向統一就是建構和平的新情勢,那麼,談兩岸邁向「統一」的好處就是談兩岸「和平」相處的好處,沒有統一就沒有和平,也就談不上任何好處,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在陳孔立教授的十大好處、台商的廿一點好處之外,再加上對大陸的好處,就能十分完整地呈現出兩岸在和平穩定的基礎上所能展現的對全體中國人的好處。換言之,在很大程度上對台灣有好處的地方,也同樣是對大陸有好處的地方,所以「統一」的好處在本質上是和平與戰爭的區別,不是「統一」與「獨立」的區別。

 (三)對「統一」的性質的分析在於確定統一的目的性,對手段的分析強調其唯一性,則排除了「獨立」的思想,因此,對台灣而言,是在「和平統一」或「戰爭台獨」的選項中理解其好處,因此兩者的好壞是無法重疊,無法轉換的。四、「統一」對全中國的利益

 兩岸之間從和平穩定再逐步邁向統一,則是從和平的關係在行政上,特別在心態上調整成為統一國家的關係,因此我們談統一對台灣的好處,在此時就必須調整是對中國的好處,而不可能再去區分是大陸的好處或是對台灣的好處,那麼「統一」的利益究竟為何?

 第一是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可以因統一而理性,台灣的民族主義情感可以因統一而達到衣錦榮歸的效果,面對台灣的歷史,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出頭天。

 第二是中國成為陸地海洋國家的戰略得以完成,此一國際戰略的完成將影響下一世紀中國人閱讀世界,閱讀國際的角度。而台灣也得從中國的邊疆成為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的前沿,這是台灣與大陸相對地置的大調整。

 第三是中國的統一有機會使大陸、港澳、台灣之間,形成一種中國黃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對話、交流和競爭的機制,為中國文化的再生提供了新的機遇,此一內在的競有可能提供內在啟蒙的機制,使中國文化再創春秋戰國的多元和多彩。

 第四是中國統一使得中國在民族主義理性化,海陸國家戰略的實踐基礎上,中國才能真正擺脫殖民地似的「迎頭趕上,並駕齊驅」的思考模式,而開創東方文化的獨特性。

 第五是在統一的包容和鼓舞之下,此一多元化、多彩化的文化則有可能為中國再塑新的理想型的文化,以便為新中國人作好培育的基礎工作。

 這樣的一個統一中國確實不同於傳統,也不同於西方,但未必反對傳統,也不必然敵對西方,這樣的中國有可能開啟一個新的東西文化交流的新千年,這可能是中國統一對人類真正的好處。□《海峽評論》2000年10月號 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