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大架構之下台灣政府的小格局

林金源
(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美國參議院於九月十九日以八十三比十五的壓倒性票數,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法案。美國國會從此結束逐年檢討中美貿易關係的論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進程也因此跨前了一大步。根據預測,台海兩岸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先後加入WTO應無疑問。進入世貿之後,資本、商品、人員大幅度而且快速的流通,產業內激烈的競爭,國與國間細密的分工,在在都將對兩地的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衝擊。兩岸關係在這個嶄新的大架構之下,必然也會有急劇的變化。兩岸政府因應此一變局的作法將深刻影響人民福祉,值得關切。

 對大陸來說,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無疑將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她不只是政治大國,也決心在國際經濟舞台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中共未來十年間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推動國營企業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市場經濟。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正可藉此外力推展上述三項工作,確定了中國經濟在未來五十年的走向。因此,帶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可說是江朱體系的一次勝利,也代表江朱路線在中共內部獲得肯定與共識。

 中共積極爭取進入WTO當然還有其他多重目的。首先,藉由世貿組織可達到兩岸三通的目的。其次,加入世貿之後中國可以享有多邊、無條件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最後,中國通過世貿組織可以公平方式解決貿易爭端,不像現在處處挨美國宰制卻無處投訴。

 為了因應加入WTO將會面臨的衝擊,中共已展現積極備戰的決心。舉凡行政管理系統的改革、國營企業的裁員釋股、航空公司重組合併、電信事業的蓬勃發展,都是相當顯眼的變化。反觀台灣,新政府接棒以來,政府體制雜亂無章,財經政策舉棋不定,兩岸關係膠著不前,這些亂象完全反應在跌跌不休的股市指標上。最令人著急的是,在即將來臨的WTO大環境之下,政府的兩岸政策卻仍在旗幟、通關、對等、安全、善意的小格局裡打轉。相對於大陸的積極備戰,台灣似乎被「內憂」糾纏不清,無法集中心力來對付「外患」。為了擺脫「內憂」,下面幾個觀念不得不先釐清。

 第一,台灣在經濟上的相對優勢已經逐漸消失,政府實在不該把兩岸的經貿往來當作一種籌碼,否則吃虧的還是台灣。新政府宣佈開放「小三通」之後,唐飛院長及陸委會都說必須等大陸有善意回應之後,才會邁向「大三通」。一中原則是大陸當局的底線,台灣遲遲不肯認同,中共怎會有所謂的善意回應?以往三通是中共對待台灣的敬酒,如今所有跨國企業都搶往大陸佔據商機,大陸與各國的貿易也蒸蒸日上,台灣還喝得到罰酒嗎?

 第二,「戒急用忍」既不是「根留台灣」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鼓勵企業在島內投資生產,有賴穩定的政治局勢、合宜的財經措施,以及產業的比較優勢。如果台灣缺乏這種環境,即便台商被禁不准前往大陸投資,他們也會做出次佳的選擇,而不是根留台灣。台商在大陸有利可圖是兩岸雙贏的好結果,政府實在不該抱持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零和心態。

 第三,兩岸的關係不只是政治與法律,還有更多的經貿利益和文化交流。政治與法律應該是為滿足人民的需求而存在的,如今它們卻形成兩岸交往的絆腳石。經濟的力量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無法阻擋。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數額遠超過政府所能掌握的資料,就是最好的例證。主導兩岸關係的人士多為法律專長或是政治人物,偶爾一兩位財經人士也都把政治考量放在經貿利益之上,實在不妥。尤有甚者,美國參議院通過給予中共PNTR之後,對中國圍堵的思維將逐漸退潮,藉由經貿「和平演變」中共的政策將成為主流。中美關係的這種演變,值得台灣仔細考量。

 太多政治,太少經濟非但不是人民之福,也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讓經貿主導大陸政策不只是化解僵局的良方,也是解決目前經濟困境的一帖好藥。我們期盼主政者能以大開大闔的眼界,因應即將面臨的變局,而不是被WTO逼著匆忙上路。《海峽評論》2000年10月號 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