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腥膻除之不盡

魏任彤


 邇來有一種說法,認為故宮作為觀光景點,成為外賓來台參訪排名第一的對象,是對本土文化的忽略,甚至因為錯把故宮這種象徵中國的舊傳統符號,當作觀光局規畫的重點,是對台灣的一種貶抑。這種看法與早先主張所謂故宮的變革採取同一種思路,也就是希望將故宮擴展,既增加對世界文化的搜藏,也建立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陳列。這些主張暴露出一種不幸的淒涼,那就是,台灣本身文化認同的建立,是以反華為核心的。

 本來故宮就是陳列歷朝珍寶文物之所在,才名之謂故宮。所以故宮不是一般的博物館,而是聘雇了學者專家進行研究、考察、維護這些文物的專業場所。原住民文物的系統收藏與陳列確實值得國人投資,但將之與故宮混為一談實在不倫不類。兩種博物館的專業背景與來賓興趣迥異,如此發展之目的,只能是以摧毀故宮文物典藏陳列水平的政治目的理解,個中動機無非就是將台灣認同的建構,依附在反華的情緒中。

 這和要求觀光局將故宮淡出規畫旅程的荒唐雷同。觀光局將面對世界時的旅遊政策往生態之旅、環保之旅方向拓展,完全有其正當性,但實在沒有必要非把故宮排開不可。有趣的是,在建議故宮淡出的同時,人們又主張要把台北西區有日本風味的景點開發,來吸引日本觀光客。那為什麼不也能將故宮開發成吸引大陸觀光客的重點呢?假如日本觀光客或歐美觀光客風聞故宮而來,是否要回絕他們呢?還是要像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班迺迪克‧安德森訪台時所曾建議,乾脆把故宮還給大陸好?

 似乎,人們不希望故宮給人一種印象,即台灣是屬於中華文化的範圍,故宮揭穿了台灣與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糾葛,但假如台獨主張者有信心的話,大可以用先進地區收藏家的姿態來看故宮,將之當成過眼古董,甚或異國風情。恰恰是因為人們心虛,才會如此偏執地抗拒中華文化的象徵場所,他們氣的是,自己身上腥膻的中國味,為何總是洗不去呢?□《海峽評論》2000年10月號 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