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


陳水扁新政府上台四個月餘,兩岸緊繃的關係不見緩解跡象。李登輝主政12年來,處心積慮創造「台灣民族主義」,與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為敵,陳水扁不思改弦更張,反而變本加厲,以待時機,這樣拖下去,結果絕不會止於島內股市崩跌、失業人口激増。政局動盪、社會治安敗壞而已。本期特載王飛凌先生長文《峽兩岸的民族主義及其前景》,針對陳水扁繼續李登輝人為創造台灣民族主義的路線,並用民主、人權等口號爭取時間,語重心長的指出,「台北不願認真對待北京的名義統一政策,卻要逼使北京尋求實質性全面統一」,結果「反倒是會造成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歷史悲劇」。

呼應王飛凌先生的論述,本期社論也論兩岸民族主義的對決,一本本刊「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的宗旨,以七項措施請北京當局認真檢討其「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有支持祖國和平統一的台灣人民,和平統一必然水到渠成,又何愁於『台灣民族主義』對台灣人民的蠱惑,又何愁於一時間的台獨上台,又何必以『不排除使用武力』相向。」

教育是創造「台灣民族主義」的有利工具,李登輝在國小、國中教科書上做手腳不說,手也伸到國科會的「研究獎助」了。本期刊出的李恩涵先生大作,是以親身經歷,具體說明國科會蓄意歧視「日本侵華史」的學術研究。

中共對台工作主要負責人之一錢其琛有關大陸、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談話,張麟徴教授在本期刊出的大作中有不同於台灣朝野主流的解讀,指出這是中共仁至義盡的表示,在這場「曠世梭哈大賭」中,就看陳水扁是否有不計一切犧牲,為台獨背水一戰的決心了。

在阿扁一籌莫展之際,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到訪,李氏此行對緩解兩岸關係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引起各方揣測。其實不待李光耀,看看8月底華僑華人在柏林反獨促統大會的聲勢,自可明瞭全球華人的心聲,本期刊出大會宣言,同時刊出台北和統會會長梁肅戎先生與北京統促會會長萬國權先生在大會的致詞。

西方記者以統一的得失詢問韓國婦人時,得到的答案是「統一不是做生意」,而陳水扁談到統一時,卻不排除將之當做一個選項,選項當然離不了得與失。楊開煌教授在本期刊出的力作中一針見血的指出這種言談背後的居心,深刻分析為何會出現「統一有什麼好處」的問題,並站在大陸、台灣之上,以「戰爭台獨」為對立面,用全中國的眼界來剖析「和平統一」對我中華民族與全世界的正面意義。

今春總統大選在陳水扁陣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中研院李遠哲院 長,終於在朝中新貴一片靜默時,公開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並主張回到九二共識,重開兩岸談判。名作家陳映真先生聞訊,有感而發為「沉思」。

李遠哲是傑出的科學家,台灣人,陳映真是傑出的文學家,台灣人,人文與科學終於對話,為兩岸關係,為祖國統一,為民族復興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