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二○○一年的兩岸關係,大致可得如下結論:官方僵局持續,但民間交流擴大,而民間交流得以進展的部份原因來自於扁政府鬆綁了國民黨政府時代全面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之緣故。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兩會無法恢復對話溝通,官方的互信基礎幾無進展。
最近,由大陸台商學校教科書事件中所引發的爭議,就可看出兩岸很難建立互信的要因何在。假如依北京觀點,即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已經不存在的看法,那就無法解釋:(一)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擁有中國代表權達二十二年(一九五○~一九七一);(二)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仍有二十八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這簡單的歷史事實足已說明兩岸的中國代表權(含台澎金馬)的問題,是不能用簡約的機械化思維來看待。毫無疑問,台灣的主流民意是希望兩岸穩定發展以及和解和平的維持現狀之觀點。幾年前,北京前國台辦副主任唐樹備曾說:「一國兩制就是維持現狀」。然而,為何從蔣經國時代台灣人民就一直不願認同北京自一九八○年代初期所提出的一國兩制?這就值得北京深思了。
鑒於兩岸僵局難解,我們要指出,從歷史發展的事實層面來看,自一九四九年始兩岸就一直處於「廣義的」一國兩制狀態,其具體表現在:(一)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其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迄今,即使台北要重返聯合國仍是用中華民國名義;(二)中華民國憲法從未明定將台澎金馬自中國分裂出去,祇是說目前治權不及於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規定台灣主權含蓋在中國主權之內;(三)五十二年來,台灣實行是傾向資本主義形式(市場經濟)的制度,大陸實行的是著重社會主義方式(已由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制度,各自開創出了一片天地;(四)台北的「國統綱領」和北京的「江八點」,都申明中國最終的統一目標並以和平方式為之;(五)構成兩會交流對話的「九二共識」,台北是「一中涵義、各自表述」,而北京系「一中原則、口頭各表」,雖有認知差距,但仍以一中為基礎。
另外,假如說「一國兩制就是維持現狀」,那麼北京所主張的一國兩制,台北何以一直拒斥呢?應該說是北京所堅持的一國兩制系以意識形態的政治層面為主軸所致。它具體表現在:(一)兩岸尚未就中國未來的國號、國體、旗歌進行協商前,北京已設定了主從關係;(二)一國兩制系以港澳模式為範例,然而台灣和港澳極不相同,尤其是歷史發展;(三)一國兩制是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所設置,但該憲法的主導精神仍帶有濃厚意識形態色彩;(四)北京對中華民國的歷史實存意義尚未能作出客觀的評價與重視;(五)北京是先和平統一再一國兩制還是先一國兩制再和平統一,政策意涵未明,使得高度政治性的主權問題難以暫時擱置爭議而先解決其他方面問題。
當然,在一國兩制和維持現狀之間,北京寧用前者而少用後者之觀點,主因系深恐維持現狀的固定化,可能造成永久不統不獨局面,與北京國家利益不符。但是,北京應瞭解,兩岸未來是統是獨,都必須有充份條件配合才行,而條件是被創造出來的,即使台北主觀上願意走向整合,然還是必須藉助於可能條件的發展。近日,錢其琛曾說他相信兩岸有智慧想出一種各方均能接受的辦法,盡快實現三通。的確,兩岸之間鬥智總比鬥氣、鬥力要好,而若也能誠實地看待過去五十年來的歷史發展事實,必然會有助於建立雙方的互信基礎。◆
社論
國際政治
兩岸關係
台灣前途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出版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