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社」曾貴海一月十三日於《自由時報》刊《沒有語言平等,哪有族群平等?》一文,認為「台灣國家認同的問題,千頭萬緒」,而客家人和原住民「對國家認同和政黨認同,與台灣河洛人有這麼大的差異與難解的癥結」、「根本的原因就是語言的問題,因為語言的不平等,造成族群內心的不平等」、「歧視性的單一國語政策,使客家族群與原住民透過北京話成為相互溝通的『母語』,而台灣河洛話則成了壓迫者的語言」云云。
首先,曾貴海將相對於客家人、原住民與外省人於台灣佔絕對多數的一千四百萬「族群」正名為「河洛人」,而非如一般不識不知之人謬稱為「福佬人」或什麼,這是值得肯定的。河洛者,黃河、洛水之謂也,河洛地區即是以黃河、洛水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擴而大之,凡西起陝西華陰,東到豫東平原,北至河南山西交界,南達伏牛山麓間廣義的中原,皆可名為「河洛」。《史記.封禪書》所謂:「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是也。這名稱源遠流長,非常「中國」的;而河洛人講的語言,自然名為「河洛話」──「河洛話」,蓋源之於唐代政治文化中心洛陽與開封間之官話也。
其次,何謂「北京話」?以曾貴海之意,應是指的「國語」、或是大陸之「普通話」,但其為何不說「國語」只肯說是「北京話」呢?原來其心中自有「台灣國」的「國語」,也就是其所說的「河洛話」。只是,河洛者,中國也,中原也;「河洛話」者,中國之語言也,台獨似乎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了。且莫論其恐怕不知「國語」固是以北京的雅言為準所制定,卻是有別於北京方言,因此亦不能名之為「北京話」的;「國語」能成功的通行於全中國,反而得力於著名語言學家南方人趙元任的,此不具論。
第三,即以在台灣被目為「台灣話」的「河洛話」論,豫、閩、台同根同源,說「河洛話」者絕非只台灣一地一千四百萬人,閩南人講「河洛話」者更以千萬計,據聞河南固始人的語言亦近「河洛話」的,況講「河洛話」者亦遍佈南洋海外乎!「河洛話」幾時「成了壓迫者的語言」了,又與「國家認同」何干呢?說穿了,曾貴海的「語言平等」絕非為了「族群平等」,而是為了「明確國家認同」的台獨「共識」呀,何必套上「語言」的偽裝呢?
第四,中國是一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八十種以上語言;三十個有文字的民族共有五十五種現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二十六種。縮小而言,即使一種漢語,亦包含八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語、粵語、閩南話(即「河洛話」)、閩北話、客家話、湘語和贛語(或合稱閩南閩北語為「閩語」,則是七種);每種方言之下,還有若干小方言,如閩南話的小方言有廈門話、漳州話和泉州話等等。四九年大陸「淪陷」,來台的外省人與語言文字,便包含以上這些,欲求「平等」,技術上將何等困難;即以台灣「河洛話」和「客家話」之截然兩分,亦將欲「平等」而何由?易言之,設若有一「台灣國」,定其「國語」為「河洛話」,客家人肯答應嗎?總不能「客家豬滾回去」吧?
第五,為使國人溝通、團結,俾免內鬥、分化,一個國家一定要有統一的、共同的文字與語言,因此我們首先一定要提倡國語,這是三歲童蒙亦可知道的道理。以此前提,始有尊重方言與保護各民族語言的理想可言。因此,以教育輔助提供方言之學習固宜,然以強制手段強迫方言之學習,如今天台灣以方言為「必修」,則未免別有用心,或矯枉過正了。
第六,如果人為的局限方言的學習,而淡化或遺棄「國語」,必致各地方的人頓成坎井之蛙,不能離鄉進入廣闊的世界,以台灣言,亦將使下一代失去與十三億同胞溝通的空間。其實,只要是現代國家,皆必有「國語」的,如日本以東京語(原為京都語)為國語,英國為倫敦語、法國為巴黎語……,皆在其國各種方言中,選擇一種以為「國語」的。否則,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只能以英語為官方的共同語言了。台灣是中國的一省,而非殖民地,台灣光復後自然以全中國所選定的國語為國語,還會有什麼問題嗎?台獨為何庸人自擾,要自外於十三億兩千萬人行之有效的「國語」呢?
當知,民族和語言是隨歷史而變化的,今天有誰能言古代的秦語、越語、楚語、夏語?但山西人、浙江人、湖北人、河南人就沒有「族群平等」了嗎?因此,欲語言之平等,就必須平等於國語之前,而不能平等於各自的方言。所以,於台灣佔人口多數的河洛人必須放棄河洛沙文主義,和其他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一起平等於「國語」,否則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必變成河洛沙文主義的受害者了,還能奢望他們認同「台灣共和國」嗎?曾貴海要談台獨就老老實實的談台獨,不要強不知以為知的妄扯「語言」了。◆
社論
國際政治
兩岸關係
台灣前途
台灣事情
歷史與人物
出版
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