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歐中台三邊關係

湯紹成
(政大國關所副研究員)


北京高規格接待普羅迪

歐洲聯盟將在今年五月一日接納十個中東歐國家,其會員國將增為二十五國,人口約四億五千萬,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而且整合程度最高的國家聯合體。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普羅迪(Romano Prodi),在本(四)月中旬訪問大陸四天,這是他就任該職務五年以來第三度到訪,顯示歐中關係又進入一波新的高潮。在此次訪問中,普羅迪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總理溫家寶,以及許多相關的部會首長,受到北京方面極高規格的接待。此行他除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以及上海中歐國際企業學校發表兩次專題演講,還宣佈了一項一千一百萬歐元的援助計劃,來促進內地相關大學對於歐洲教學方面的改進。

在國際事務方面,歐中雙方共識甚多,尤其在基本立場上對於多邊主義以及世界多極化的看法相同,在這方面同時也都與美國的立場相左。雙方還對於中東、北韓以及伊拉克情勢等國際熱點問題廣泛交換意見,其共識也相當高。在雙邊關係方面,近年來,歐盟經常發表對中國政策的報告,相應的,中方也在去年十月第一次也提出了中國的歐盟政策報告,雙方都詳細鋪陳其政策的內容,而且都同意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進一步向深化與廣化發展。在二○○三年,歐盟執委會有八個部會首長到訪,其中包括貿易科技與教育等等,可見歐方對於中國的重視以及中歐雙方關係發展的密度。早在去年十月雙方在北京舉行第六屆中歐高峰會時,普羅迪就表示,中歐關係目前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佳境。雖然如此,歐方還是希望能與中方簽定移民重返協定,以紓緩中國的非法移民問題;對於中國的人權情勢,歐方則認為雖然有所改善,但是仍舊距離歐方的要求甚遠。此外,在海關、航太、核子能和平使用以及民用航空等方面的合作,也都有長足的進展。

武器禁運中國 美國反對歐盟解除

有關討論多時對於中國大陸的武器禁運問題,也是此次訪問的重要議題之一。這個始於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的禁運措施,到現在一直存在,在歐盟當中,法國基於巨額的商機早就主張要予以解除,可是美國堅決反對,並認為此舉會導致台海兩岸的軍事失衡以及軍備競賽。當然,美方不願讓歐洲人破壞其在東亞地區的專有地位以及分享其獨佔的利益,才是重要的原因。而英國基於英美特殊的關係,積極支持美國的立場,可是,在德國方面,其總理雖然主張解禁,這當然也是高額利益的誘導所致,但是,其綠黨的外交部長則基於其基本反戰的理念,堅決反對。

因此,這個重要問題將會在本月底所舉行的歐盟外長會議中再度提出討論。依目前的形勢觀之,贊成解禁的大趨勢難以避免,可以想像的妥協方式則在於中方可能必須提出保證,這些武器不會被用來對於內部異議份子的鎮壓以及攻打台灣。面對今年五月一號將有十個新的東中歐會員國加入歐盟的新情勢,屆時要再來商討,其解除的可能性將會降低,因為這些新會員國比較重視美國的壓力,同時,在武器輸出方面他們的實質利益比較有限。若此武器禁運解除,中共將獲得法國新型的幻象戰機以及德國的潛艇等等,這對於其戰力的增強,必定助益甚大,同時這也必定對於台灣會產生更大的威脅。

回顧歐中關係的發展,早在一九七五年雙方就建立的正式的外交關係,中方隨即派大使級代表駐歐,可是歐方卻直至一九八八年才在北京建立大使館。之後不久,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導致雙方關係一時中斷,歐方並對中國採取禁運的措施,兩年後才日漸恢復正常,而其中仍舊以人權與貿易兩項為主要的爭執點。在中方對於人權問題的不斷改善之後,歐盟才在一九九八年改對抗為對話,以期中方能積極改善其人權狀況。因為歐方意識到,中國基於幅員廣闊以及發展相對落後等原因之故,其情況十分特殊,非一般國家可以比擬,再加上歐方可運用的著力點以及談判的籌碼有限,不似美、中、台三邊關係中,台灣對於美國的作用,以及美國強大的武力配置等因素。相對的,中國廣大的商機,確實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與吸引力。因此,歐方才改弦更張,採取較為柔性的對話方式,以期兩全其美、互利雙贏,此乃與美國對中國人權政策所採取的強勢態度,相去甚遠。

去年歐盟對中國入超550億歐元

與此相關的,是歐方基於其地緣地位以及其有限的影響力,其對於東亞地區還是以經貿利益為主導,因而,維繫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乃歐方的最高利益所在。對於中國,他們則期盼改革開放的政策進行順利,因此,一方面他們積極以各種計劃來協助中國的民主與法治的建設,另一方面,他們也積極促進中國接受國際建制,比如世貿組織的規範,以便進一步與中國交往。

此外,由於近年來歐方在歐中貿易中巨額入超,在二○○三年已達五百五十億歐元,所以,幾年前,歐盟將促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視為其對中政策最重要的一部份。如今,中國已經加入,可是歐方還未視此一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一般的貿易夥伴,因為中國還有許多國有企業,因此,歐方還一直不斷地監督中國是否確實遵守世貿組織的規範,在這方面,雙方都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在雙邊貿易額度方面,自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增長了四十倍,當前中國已經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對中國而言,歐盟也已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已達一千三百五十億歐元,近年來的成長率為百分之十七,由於互補性高,可成長的空間甚大,行情看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歐雙方在航太方面的合作。這個以研究與和平使用為主的計劃雖然不屬於歐盟,但是與歐盟執委會合作密切,尤其是以伽裡略(Galileo)航太系統受到矚目,因為這與美國競爭的意味濃厚。該計劃可以使歐洲人自己掌控其空中飛行的系統,其中也包括歐洲防衛計劃(European Defence Identity),比如歐盟軍用飛機的航行以及所謂的精靈炸彈的投擲,都必須由衛星導航,如此,歐洲方面才能脫離美國的控制,其與中國合作的實質與象徵性意義重大。

歐盟不視台灣為一獨立自主國家

在對台方面,歐盟一直保持甚低的姿態,在其官方的網站上就已經陳明,歐盟不視台灣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同時歐方接受一中則,因此,歐盟一直都盡量避免在雙方交往中的官方色彩。雖然台歐雙方的經貿往來不少,相關諮商也已進行多年,但是,直至去(二○○三)年三月,歐盟執委會才在台北開設經貿辦事處,只派遣一名中級公務人員擔任駐台代表,另外加上一名本地秘書,同時他們也拒絕一切有關政治問題的表態。

若與德、英、法等歐洲大國的代表處相比,他們都有上十位各該國派駐的外交人員,再加上幾十位本地僱員,陣容甚大,因而歐盟的一人代表處就顯得十分單薄,由此可見歐盟對於台灣政策的安排。在文化交流方面,台灣與歐洲各大國已有相當的交往,可是與歐盟仍屬起步階段,這方面雙方可以努力的空間仍大。相對的,台灣派駐歐盟的代表團陣容則十分堅強,由曾任外交部政務次長的李大維領軍,其規模相當於一個第一級地區的大使館,這也可見台灣重視的程度。與歐盟的情勢相較,這種不平衡的安排,也充分表明了雙方的立場與態度的差異。

若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相比,歐、中、台三邊的關係顯得比較單純。這主要是因為台灣問題並非歐中雙方的主要核心爭議,歐方確實遵守一中原則,以經貿利益掛帥,因而,歐盟以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為其最主要關注。況且,基於地緣因素,歐洲並不會感到中國的強盛所可能帶來的任何威脅,相對的,越強盛發展商機越多,歐方更能受惠。因而,歐方進一步採取協助與輔導的立場,來穩固中國大陸內部的發展,以及促進其熟悉與接受國際的行為模式,來保障歐洲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最大利益。

台灣政府的信用遭質疑

在這個國際格局中,台灣可以扮演的角色就十分有限了。前年,華航曾計劃購買歐洲空中巴士機隊,但是美國從中干擾,導致美歐雙方對分,這對於華航而言,則因必須付出雙倍的維修等費用而受害甚深,歐方對此也感到極為不滿,而台灣政府則也只有雙手一攤,無能為力。若以商機而言,比如大陸在機隊的採購需求超出台灣甚遠,若非立即三通,台灣在此方面的需求無法有效擴增。還有大陸人口在三百萬的城市有十幾個,都將陸續計劃建立地下捷運系統,再加上航太的合作以及可能解除的武器禁運等等,這對於歐盟國家而言,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再以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而言,中國大陸已經是一個世界各國公認的大國,所有國際的重大熱點問題,相關的國家都極為重視北京的立場與態度,北韓問題就是最好的實例。相對的,台灣不但在國際大國的競技中毫無立足之地,況且,目前由於總統大選、公投以及槍擊事件等等,引起歐、美、日各國普遍的撻伐與憂慮。這種以外銷轉內銷的方式,表面上執政黨獲得了勝選的優勢,可是,其在國際上所造成的信認危機,以及在島內所造成的族群撕裂與對立,後患無窮。相形之下,以歐、中、台三邊關係的實例來看,對岸的國力在迅速向上提升,而我們則是迅速向下沉淪。

因此,台灣必須認清現實,因勢利導,不要因無謂的意識型態之爭,而消耗自己的競爭力,自食惡果。面對當前全球化飛速進展的當兒,有智慧地化解兩岸的危機,才是正本清源與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進而才能促進東亞地區的安全與發展,以及提供歐、中、台三方共謀創造三贏局面的平台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