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應台灣陸委會的邀請,在嘉義國際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的具體操作下,得以前往台北參觀「三.二○選舉」。一行七人,經歷了陳呂在台南被槍擊所引發的人心惶惶的情景,又參觀了投票站和計票站,終而在連宋陣營要求封櫃重點選票及泛藍群眾上街的抗議聲中,打道回府。心裡總是有那麼一片悵惘和惶惑不安呢。
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在香港中華旅行社和澳門台北經濟文化中心的安排下,多次應邀到台灣去「觀戰」;上一次是去年十一月中前往高雄和台北參觀市長選舉;因此,對於台灣的民主政治及其定期選舉,取得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對於理解大陸的政治改革及香港特區政制的發展,在理論與實踐及模式的探索上,不無幫助。見之於近月提出的海峽兩岸(中國人地區)「政治文明重建」論。
這次選舉後所產生的嚴重紛爭反映出,人們不可能簡單地用什麼本土化意識與勢力增長的概念,來理解台灣今日的政治生態及其未來動向。因為,兩大政治勢力在意識型態和政治綱領上,是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的--當年,新加坡著名報人李星可所說美國的政黨政治和總統選舉是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之爭,這次台灣兩組候選人的言行舉止,可能也是如此。
不過,問題出在,它們沒有美國憲法和美國國家那麼一個超然的宏觀架構:泛藍是用「中華民國」,泛綠假想它是在「台灣共和國」的框架裡來進行。既然沒有接受一個共同的架構和出發點,可是又不得不在「一個國家」之下、一部憲法之內來進行操作,真的有點莫名其妙了。連宋卻不能因此否定陳呂得選的合法性,而後者居然以「第十一屆中華民國當選總統當選人」來號召天下,妙不可言。
然而,民進黨即使在紛爭中僥倖勝出,陳水扁五月二十日再上台後,他未來四年的處境其實是很狼狽和很微妙的。因為,這次的紛爭,說明了,有一半台灣選民認為他的繼續執政,是他們的另一場災難。他應該感慨萬千,原來他給那麼多台灣人的形象是那麼地黑暗和消極的。因此,連任前後,他都是在十字路口上,面對的有兩種可能性的選擇……。
--繼續前四年施政的政策方針,利用南北對立、省籍對立、族群對立、城鄉對立、貧富對立、兩岸對立,中美對立……等等,把「消極政治」 (negative politics)推到極端,以取得所謂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那麼,他就得推動○六和○八年的「立憲建國運動」;走上極端主義的窮途末路。如果,他這樣做,另一半台灣選民對他的反對便會繼續存在並且惡化;產生另一種極端主義。那麼,台灣社會將徹底地被撕裂;不排除會發生「一島兩國」的動亂。而他對大陸和美國的抗爭性必然地升高;一旦決裂,美國可能重施對巴拿馬,菲律賓以及海地總統「挾持出國」的故伎。因此,陳水扁能否做完四年,也可能成問題呢……。
--由於陳水扁已不可能競選第三任,他為了個人的政治生命,大可享用總統的權力完成其四年任期。那麼,他可以異軍突起,一方面,拋掉原來支持他的台獨份子。因為今後他不必再選舉,根本不需要這樣的極端主義而走上一條所謂「新中間路線」。另一方面,他大可籠絡、爭取台灣社會上存在的廣大的中間人士,包括反對黨的務實人士。
如果,陳水扁能這樣做,他完全有機會在未來四年裡,將台灣的政治生態重組一次。意思是說,他拋棄他自己極右派的支持者,與此同時也分解了對面的極端主義份子。那麼,他這個人可能成為未來三,二十年台灣政治的「新教父」。很多人分析說陳水扁很功利、很善變。蘊含的意思是說,他以個人利益為最高的出發點,不是民進黨的極端主義綱領。過去幾年,他為甚麼「愈走愈遠」?也許因為他是少數政府。反對黨一直反對他,沒有給他什麼機會。
如果,陳水扁選擇並走得成新中間路線,他也有機會對改變兩岸關係做很大程度的改變。因為「綠營」的基本群眾,已經用公投第二條,同意「展開兩岸協商」,台灣可以用對等的身份,開展對大陸的來往、交涉以至談判。可以說,陳水扁其實已經獲得了一個政治授權;他可能是台灣唯一的,具有此義理和能量去改善兩岸關係而不會被責罵為「賣台」的政治人物;近似當年的尼克遜,其北京之行,不會招來極右派的指控--其實,即使是連宋勝出,由於堅持「民主抗共」和「中華民國」,他們的兩岸政策根本不會為兩岸關係帶來一個新時期的……。
對北京的胡錦濤政府來說,在「葉九條」和「江八條」的基礎上,重組兩岸關係的大挑戰已經到來了。◆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保衛釣魚台
兩岸關係與香港問題
美國與台灣問題
台灣大選後
學生運動
人物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