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相.爭未來.反歧視

學生運動反映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

唐翼明
(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自發的學生運動是天然合理的。因為青年學生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他們年輕,像早上剛剛升起的太陽,對未來最多的期待,對美好有天然的嚮往;他們入世不深,所以最富熱情;他們沒有負擔,沒有既得利益,所以勇敢;他們天真,不懂權謀,所以對不公不義,陰謀詭計最不能容忍。而他們又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有初步組織的,必要時能較快地形成一股力量,把他們感受到的社會要求以某種不容忽視的方式表達出來。

試看近代中國幾次著名的學運:五四運動、六四天安門運動、台灣保釣運動,每一次都是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表達了全社會的集體訴求,從而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國家進步,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最近發生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目前還在持續發展的學生絕食靜坐抗爭,雖然規模較小,不像五四、六四、保釣那樣迅速獲得社會各階層的響應,成為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但其反映社會深層矛盾,表達社會迫切訴求的天然合理性則是不容懷疑的。

目前台灣人民最憂心的問題是什麼?

第一,大家普遍憂心台灣的民主體制正在變質。最近幾年來,陳水扁一夥打著民主化、本土化、改革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攫取權力與財富,已經使台灣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嚴重變質,尤其在這次總統大選中更是達到完全不擇手段的地步,大選綁公投、槍擊事件、隨便啟動國安機制,作票傳聞等等,無一不是對民主與公平的嚴重戕害。真相一日不明,人民對執政當局及現行體制的信心就一日不能恢復,對台灣民主的憂心也就一日不會停止。

第二,自從二○○○年陳水扁當選總統,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明顯地沿著本土化──去中國化──獨立的路線愈行愈遠,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人民普遍憂心台灣和大陸之間是不是終究難免一戰,這一戰的後果如何?台灣有光明安定的未來嗎?

第三,在以陳水扁為首的民進黨所推行的充滿意識形態偏見的本土論述及本土化政策籠罩下,台灣的外省族群(包括外省第二代及外省與本省通婚的第二代)及不贊成台灣獨立的本土人士,不是有形地受到排斥,就是無形中感到壓迫,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扣上「不愛台灣」,「通中共」的紅帽子,數百萬人生活在一種鬱悶的氣氛與心態中,憂心明天會不會更壞?這個社會還有沒有自己立足之地?自己還有沒有說話的權利?

這次總統大選後,泛藍民眾數萬人在總統府前持續抗爭七日七夜,「三、二七」遊行有五十萬人參加,「四、一○」集會亦有三十萬人,背後是什麼力量驅動這些民眾?難道僅僅因為陳水扁當選而連戰沒有當選?顯然不是,民眾對哪個個人當總統其實沒有那麼在乎,民眾在乎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與權利。正是我上文所說的那三大憂慮驅使民眾走上街頭,民眾覺得自己的權利受到踐踏,瞻望前途,不寒而慄,再不出來表示一下不行了,這個時候只要有人登高一呼,自然應者雲集,不然誰有本事能夠把幾十萬人從家裡叫出來?

再回頭來看中正紀念堂前絕食靜坐的學生提出的口號「要真相.爭未來.反歧視」,不正是以極其簡單明瞭的語言表達了上述三大憂慮,而且極其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抗爭態度?所以我說這個自發的學生運動是天然合理的,因為它反映了目前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學運的力量表面上看是很微弱的,但它因為反映了社會的集體焦慮,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它比夾雜了選舉激情的大規模群眾抗爭行動將更具有久遠的影響。

我誠心地奉勸以陳水扁為首的當權者仔細聽取學生的呼聲,嚴肅思考這個呼聲背後反映的社會集體焦慮,並認真採取補救之策。蔑視學生,忽視學運訴求的人,歷史將證明他的狂妄其實意味著愚蠢。

二○○四,四,十三在中正紀念堂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