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中共對台政策

楊開煌
(東華大學公行所教授兼大陸研究中心主任)


一、大選結果挑戰對台政策的困境:

站在中共的立場他們很難不假設今年台灣的三二○大選已經是勝負分明,基於此,中共的對台政策就出現十分明顯的困境:

第一、對台灣選舉介入或不介入的困境:眾所周知中共在面對台灣大選曾經採取過比較積極的態度,九六年的導彈試射,二千年的口頭警告,結果都未能如願以償,而今年的大選中共便吸收了以往的經驗,採取了不介入、不發表的低調作為,以及選舉期間不論陳水扁講任何話,中共官方都不回應不反擊,必要發言的話,官方的層級也不高,發言內容也抱持一些既定的原則和方針來發言,然而如今的結果,使中共有作為和不作為都不對的困境,換言之,面對台灣的選舉,中共變成了「存入括弧」的因素,這對中共而言,是一個十分荒謬,但是又是目前無解的問題。

第二、對借美或不借美管理台灣議題的困境:中共以往在管理台灣議題,主要借諸「一中」原則,強力打壓,此種策略自然招至台灣民眾的反感,因此不但抵消了中共對台工作的善意,而且激起了台灣人民反對中共霸道的共識,以致造成「文不能收台胞之心,武不能挫台獨之氣」的結果,因此在近年來面對台灣出現某些中共極不樂見的政策時,中共就轉而以對美工作或對美施壓的方法,迂迴反獨,以此次台灣選舉合併舉行公投為例,中共所採用的方法就用借美施壓,然而從大選結果來看,似乎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這就使中共產生如何有效管理台灣議題的困擾。

第三、和、戰兩手失靈的困境:中共在一九九五年「江八點」提出之後,在對台政策就出現了將「統一」分兩步走的戰術調整,然而宏觀而論,中共「江八點」不但未能使中共順利地擺脫台灣問題的困擾,反而喪失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以致其後提出了反獨優於促統,和平促統,武力反獨等也同樣未能收到任何預期的效果,因此在中國大陸不斷出現武力統一的聲音和壓力,但是衡盱實現形勢和中國大陸的戰略目標,目前又不能以武促統,這也使得中共在對台政策上,變成和平無法促統,武力也不能反獨的困境,特別以此大選的選票來看,不論勝負為何,但是民進黨所代表的台灣自主意識在選票上有所成長,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就說明了中共若以實力來完成統一的話,則統一之後問題肯定不少於統一之前的麻煩,換言之,在台灣前途上,中共不論從歷史責任,民族情感,特別是新世代的中國戰略要求均不可能放棄台灣,但是,中共和戰兩手的對台政策似乎對「統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對台政策應該何去何從,便使得當前中共對台政策策略陷入不能戰,也無法和的困境。

除了上述的困境之外,今年的大選結果為兩岸關係有增加兩種變項是中共必須面對的:

(一)今年民進黨的勝選代表台灣今後有可能出現長期民進黨執政的可能性,這就使得兩岸關係的互動層次有可能出現長期敵對,長期誤解的或是短期突變的可能性,另外台灣自主意識在島內呈現上升型的民意走向,也將影響到中共所謂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工作方針,一旦出現上述的狀態,中共的對台政策必然受到衝擊和影響,進而兩岸關係的互動面也將出現變化。

(二)今年的選舉夾帶了「公投」,今年的「公投」雖未過關,但是「公投」的直接意義在於開放人民對國家政策保留人民意願表達的最終權力,此一利器,對未來兩岸關係,兩岸當局或是相關多方所擬定的安排都必須經過台灣民意的再表決,從好的一方面說,有可能發生「東德效應」(人民主張併入西德),也有可能產生民粹政治,降低了理性安排實現的可能。

二、中共的自省:

面對上述的情況,中共當局也很快地有所回應,此一回應可以分為公開和實質兩部份,公開的回應主要表現在對台宣傳的說法,實質的回應則是中共對台政策的自省,自去年胡接任對台領導小組小組長職位之後,就不斷召開多項政策的檢討和總結,其中在「對台政策」檢討批評之聲,更是不絕於耳,大抵可以歸納為:

從宣傳層面來看:

主要的重點為一是懷疑不承認陳呂已經勝選,擴大報導泛藍的抗爭,也包括海外的抗爭;二是強調陳在三二○之後,反中、分裂和挑釁的字眼,強調中共對陳的「台獨」定性;三是強調陳的「和平」言詞的欺騙性、言行的不一致性,充滿對陳呂的不信任,無期待;四是強調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是重中之重,也強調中美關係的友好和發展。

從政策的反省來看:

第一:統一政策和對台政策的相對定位模糊,按中共的要求是對台政策為統一政策服務,而不是統一政策為對台政策服務,就是對台政策的成敗就左右了統一政策,其統一政策必須從中共自身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為內因,其他為外因,統一的條件不成熟,對台政策不易有發展也是正常的,關鍵還在於加緊大陸自身的建設,其次是統一理論的研究完全欠缺,統一不僅僅是行政工作,主要是一項革命任務,而革命是需要以理論為指導,「理論掌握了群眾」,才能變成物質的力量,因此加強「統一」理論研究是第四代對台工作的當務之急。

第二:認識和理解台灣的工作不到位,胡錦濤在去年就表示過相似的看法,正因為對台灣的理解不足,甚至有所扭曲,所以中共的對台工作才不能打動台灣的人民和民意,特別是對台灣悲情意識理解不足,對漳、泉地方的人民性格體會不深,在對台工作的信息上,主觀認知和宏觀事實或有落差,對台灣政黨的主觀偏好也影響到對台灣政治生態,政局走向的宏觀判斷,換言之,對台灣問題主觀情感因素主導了對宏觀現象的認知。

第三:錯估形勢、錯失歷史時機:回顧兩岸開始互動以來,雙方在處理兩岸關係,不是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如台灣曾提出「一國兩府」、「一國兩區」的提議,又如「國統綱領」的實施,又如美方提出的中程協議等等,都是可以按新形勢在「一中」的原則下,解決兩岸關係的方案,但由於中共沒有戰略層次的統一政策,沒有統一前的工作方案,因此誤失了很多機會。

第四:大陸網民的檢討:大陸網民對目前的兩岸情勢可以說是十分不滿,在網站上的檢討之聲不絕於耳,大致有三個意見,首先是認為中共的對台政策太過軟弱、被動,所以文不能收台灣民心,武不能奪台獨之志,這可以說是對中共中央的對台政策十分嚴厲的批判;其次網民認為和平統一不能自我約束,該揮刀就揮刀,中國強大不能不過統一這一關,統一就必須付代價;其三武力統一必須著眼美國的介入的情況下來思考中國統一的準備工作。

三、中共對台政策可能的作為:

雖然如此,然而依中共政權的行事作風,第四代的胡、溫政府也不可能立即提出新的對台政策,首先他們全通過此段時間詳細而廣泛的徵詢多方意見,調查搜集足夠的資訊和建議,再依中共自身的需要、能力和新目標來思考新的政策,他們也會注意到新政策如何與江八點銜接與發展,或是如何付與「江八點」以新的解釋,在這期間,台灣的變化,台灣領導人的政策走向,美國的中國政策等等,也都會影響第四代領導的對台政策,目前看來,胡、溫的兩岸政策,將會出現以下的變化:

首先是在統一政策部份,有可能提出新思維,轉變被動性,同時強調寄希望於大陸同胞:

第一、思考架構重新確立:更換一個角度來觀察問題,掌握問題,如果將兩岸關係的處理分為兩岸關係的結構、互動和交流三個層面來看待,則中共發展強化結構,擴大交流,迫使互動而來屈服統一政策的需要,仍是未來比較可行的而穩定的對台政策:

所謂「結構面」主要是指兩岸關係中,經過歷史因素的沉澱和長期國際互動所得出的一種相關各方均可以接受,也適度滿足多方利益的一種穩定的框架,由於它滿足多方的利益,所以它是同時具有不可挑戰性、難以變動性,除非是維持結構的力量發生變化,以兩岸關係來論就是中美,中日和美日的關係發生變化,則兩岸關係結構面就會出現變化。

所謂「互動面」主要是指兩岸關係中兩岸當局的關係即官方關係,從一九四九年中國分裂以來,兩岸官方長時間處於敵對狀態,直到一九九二年雙方才尋找到以中介團體接觸的方式來打開僵局,可惜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以至雙方的官方代理人的接觸並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其後台灣方面企圖以國與國關係作為兩岸官方互動的新論述,中共方面自然十分憤怒,因而全面中止了雙方的正式接觸的管道,公元二○○○年民進黨政府上台,雙方的互動完全中止,誤解不斷升高,換言之,兩岸關係的互動面不但完全闕如,而且是相互猜忌,以致於近幾年的兩岸關係一直處於緊張、脆弱和危險的邊緣,此一結果,使得美國因素在兩岸關係中,大大的增強,以至兩岸官方中止互動的狀態,維持兩岸關係變成是依賴美國的因素,此種互動關係和結構面是衝突的,和交流面是矛盾的。

所謂「交流面」是指兩岸的民間關係,兩岸民間的交流自一九八七年底開始之後,兩岸交流就呈現出自主的規律,與兩岸互動和結構面的發展邏輯不同,甚至與互動面相反,這也是十分特殊的現象,按理台灣不斷推動反中國,去中國化的教育和文化,也不時強調中共對台的武裝威脅,而且在今年的選舉中,民進黨的選票也因此有所增加,按理民間交流必有其限制,結果則完全相反,兩岸交流呈現越來越熱的現象。也就是說台灣的人民可以一面去中國化,一面則仍然可以毫無障礙地和大陸往來,在這一段時間裡雖然台灣方面推行過「戒急用忍」的政策,也不時對去大陸的人扣上台奸,不愛台的帽子,但仍然無法阻止台灣民眾赴大陸的步伐,除以上的交流面之外,當有長期、定期的交流面,即台商他們在未來兩岸關係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也十分值得本研究加以留意與觀察。

按上述的思考方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動態結構、一個相互理解和猜忌的無互動兩岸官方和一個不斷成長的交流的兩岸民間,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可依此架構加以思考和檢視中共自身應有的作為。

第二、具體作為:可以分為主動開放的統一政策與主動因應的對台政策兩大部分。

(一)在統一政策部份:台商必將成為中共今後數年對台政策的重點工作對象,因為台商也代表了新的台灣部份民意,人數的發展是在持續增加,這一部份的工作一旦有效,在國際上就可以強化中共統一方案的國際訴求,海外訴求,也間接可以影響台灣島內對中共政權,對中國的觀感和看法,從而可以在大陸和台灣之間搭起新的民族和親情的扭帶,另外台生也是大陸對台工作的重點所在,特別是在民進黨繼續執政的情況下,放手讓台商不但對大陸經濟作貢獻,更近而在大陸政治上也使之佔有一席之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對台部份:以「促通」作為短期的目標,顯然兩岸直航仍是中共能否落實對台工作的重要途徑,只有兩岸直航才能使兩岸交流的質量提升,同時提升而出現兩岸交流可以操作的新空間,也是促使兩岸經濟全面市場化,正常化的重要渠道,有了直航的穩定,長期交流的途徑,才能設想從政經分離達成以經促政的效果,所以「三通」的直航問題仍將是中共當局希望擇時擇機,加以促成的工作。

(三)寄希望於大陸人民,這是中共企圖打大陸民意牌的作法:中共在以往的對台政策中對台施壓的方式,離不開直接面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此種粗魯直接的施壓,顯然不能達成預期的效果,在這些與台灣交手之中,真正使中共感到投鼠忌器的是台灣人民台灣民意的感受,反而使台灣當局有機會不斷利用「文攻武嚇」來凝聚台灣的民氣,來反對中共,反對一中原則,反對中國統一,因此中共當局有可能換而以民意來支持中共的作為,而形成以大陸民意來壓制台灣的形勢,中共提出「台灣問題」不是只是二千三百萬人的問題,同時是十三億中國人的事,這就是一種民意施壓的思考,此種施壓對台灣而言,與文字、語言的直接攻擊飛彈的威脅並不相同,而擺出大陸的直接民意,形成一種不直接施壓的壓力,形成一種以量制量的壓力,中共運用此種壓力防守時,可以影響台灣的決策者,作出任何兩岸的決策不得不嚴肅來思考十三億人民的看法、想法,攻擊時可以獲得十三億人民的背書,而使行動有其正當性。而且人民數量的一種較量,此一絕對較量的差距,肯定是台灣人民和當政者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所在。

其次在對台政策部份:從方法上看仍然不外是和、戰兩手的選擇,從戰的角度看,個人以為在短時期內仍不可能,主要的原因自然還是在於對美日,尤其是美國右派主政的情況下,其對台的真正底線何在尚無把握,同時中共的國家戰略有沒有修正,是以除非出現中共完全不能忍受的局面,否則,短期開戰的可能不高。

如果從和的角度來看,個人以為中共在短時期內將採用以下的策略:

(一)靜觀其變、暫不表態:此處靜觀其變大致有以下的含意,一是台灣大選仍有糾紛,此一部份對中共而言,不論結果如何,都對大陸因應民進黨繼續執政是一個適應的緩衝期;二是五二○對新領導人是一關,即中共對陳不寄任何期望,對陳的五二○講話不會有正式回應,但無論如何五二○仍是觀察指標之一,至少可以檢證誠信的指標之一;三是今年年底的二場大選,先是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關係到美國的全球戰略,關係美國的亞洲戰略,對中共而言,這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其次是台灣在十二月的立委選舉,也是影響兩岸關係的主要指標之一,因此中共的作法將是逐步表態,逐步明確,不過在此一期間,中共當局將會擴大規模到檢討,反省對台政策包括邀請海外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反省,以便兼信兼聽,全面反省,而不是消極等待,無所作為。

(二)孤立陳水扁,不可能與陳談判:從近期的宣傳來看,中共對陳個人具有高度的不信任,他們從過去的四年陳在兩岸關係以及在台灣的「去中國化」的作為中,定位陳是一個不可信任、沒有誠信、言行不一的台獨份子,他的政策是執意挑釁中共,而又傳言和平,所謂的「和平架構」根本是一種不可能的政策,以中共目前的宣傳來看,我們不可能期望中共會與陳談判、和解,以及互派駐地代表,這些肯定都是遙不可及的事,此種孤立台灣領導人的戰爭,將是中共因應今後四年陳繼續執政的主要策略,因為中共只要在兩岸結構有一定的把握,則在兩岸官方的互動層面就沒有必須啟動的急迫感,如此一來也必然迫使台灣更加依賴美國,於是中共只要與美互動就可以從結構面制約台灣,此一策略至目前為止仍是第四代的最加選擇。

(三)經貿仍為主軸且將進一步強化:兩岸關係在政治層面固然十分緊張,但是在經濟層面,則一直保持相當的互補性和依賴性,二○○三年大陸台灣的經貿,首度成為台灣對外貿易的首位,超越了美台貿易,前瞻未來兩岸金融業的合作也迫在眉睫,直航更是台商熱切的需求,而中共選後的宣傳中,兩岸經貿也是在相關報導中,用字最中性、最和諧的一個面向,足見大陸當局對兩岸經貿的往來仍是寄以厚望,而且也將視之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後希望所在,畢竟將兩岸的利益基礎擴大,才能有利於理性兩岸關係的實踐,是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共在兩岸關係上,有可能採取以民間經貿為主軸的兩岸關係,以便配合結構面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強化,進一步孤立兩岸互動而來壓迫台灣當局,因此兩岸「三通」談判,中共當局將不會排斥,但是一定堅持是民間方式的談判,以彰顯其花最大努力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承認。

四、結 論:

今年台灣大選的結果對兩岸關係而言,確實是一種嚴格的考驗,特別是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均為未來的兩岸關係投入極大的變數,因此中共對此一變數,也在進行充分的瞭解和掌握。

其次從選舉後中共的對台宣傳來看,中共今後的對台政策有可能出現調整,但目前仍難以定論,依中共政權的作風,縱使調整對台政策,大致而言,也仍能維持其不變的原則和可變的作法,而不是對以往對台政策的全盤否定。

其三對陳的執政,中共大體不會與之接觸,只會在政治上繼續是背靠背的理解,和經由民間來搜集資料加以研用,但在經貿的層次並不一定排斥,當然這是民間層次的談判,總之,今後四年如果是陳執政的話,兩岸關係仍是在政治僵局中發展經貿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