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秋原先生辭世﹐一個以批判為志業的百科全書型知識分子自此殞落。他出生於民國前二年﹐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足跡遍及九州﹐文章傳見四海﹐個人生命與中華民族近百年的興衰起伏融為一體。胡老終其一生﹐在危疑困局中思索民族的出路﹐並以實際行動支助投身社會改造的仁人志士﹐如此知識長者﹐如是人格典範﹐而今而後﹐在民粹媚俗當道的台灣社會﹐恐怕再也難得尋獲。
當曲學阿世﹑投機求榮已成台灣學界常態時﹐像胡秋原這樣的知識分子誠屬稀有﹗何謂知識分子﹖沙特指出其特質即是對社會的「積極介入」﹙engagement﹚。胡秋原做為一位的批判思想家﹐的確是以積極介入事件形塑了獨特的知識風格。譬如﹐一九七○年代初期﹐為反對日本侵奪釣魚台列島﹐海內外青年基於愛國反帝的信念﹐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保釣運動」。當時﹐在戒嚴體制的肅殺氣氛之下﹐參與保釣抗爭的青年學生屢遭當局的威嚇﹑壓制和迫害。胡秋原始終堅定地站在支援保釣運動的立場﹐不懼權勢﹐不畏流言﹐給予青年學生最寬厚溫暖的照顧、最及時的聲援與救援。
他所主持的《中華雜誌》因應時局需求﹐成為反對運動的重要陣地。胡秋原不僅以社論肯定保釣運動「是一個純潔而偉大的愛國運動」﹐並率先洞察到台獨分離主義表面上以本土和台灣人當家做主為訴求﹐實際上卻是向日本侵略者輸誠扈從的本質。他的寬厚慈愛﹐恩澤擴及整個保釣世代。而嫉惡如仇的筆鋒﹐則讓台灣的亂臣賊子迄今依然生懼。
其後﹐在鄉土文學論戰的白色恐怖疑雲和美麗島事件的風聲鶴唳之中﹐胡秋原皆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讓弱勢的反對陣營得以喘息﹐阻絕了當權者更進一步的栽贓﹑戴帽與迫害。
胡秋原生前提出「人格尊嚴﹑民族尊嚴﹑學問尊嚴」做為立身治學處世的基本原則。我們相信﹐對這三大尊嚴的堅持﹐正是知識人精神力量的泉源。尤其是在這個是非不明﹐真假不分﹐群魔亂舞﹐宵小橫行的時代﹐逝者熱情赤誠的人格典範﹐以及畢生勤學博覽所展現出來的知識力量﹐無疑將繼續指引青年學子為民族的尊嚴而奮鬥。
在為《鄉土文學討論集》作序時﹐胡秋原提到﹐他最大的希望是﹕「中國人立場之復歸」。他指出﹕文學是運用一民族文字之藝術﹐表現民族之生活與感情﹐促進一民族之美意善意﹐而使其親密團結的。於今回顧胡秋原的一生﹐正是他給予後輩的無私照顧﹐正是他那無止無盡的美意與善意﹐促成了許多人的親密團結──為「中國人立場之復歸」﹐而親密團結。◆
社論
國際觀察
台灣問題
台灣新民主運動
向原住民的勇士們敬禮
島內事情
紀念七七抗戰暨胡秋原先生逝世
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