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原則的務實運用

議題一中化;台獨議題化!

黃國清
(自由撰稿人)


「一中原則」的積極意義

在這場「復決」扁權位的選戰中,泛藍艱苦贏得國會過半。這無疑緩和了美中台三邊的緊張關係,確定了「台海維持現狀」原則,是國際乃至於區域關係中的最佳選項。然而泛藍過半,維持現狀,台海不戰,台灣就可以再安心的渡過五十年嗎?如果立委選戰的結果,暗示著「台獨之路行不通」;難道能等同於「維持現狀」?「中華民國在台灣」「主權獨立」的主張,對台灣未來而言,就是康莊大道嗎?

對今天自甘墮落的媒體而言,泛藍過半後的台灣,是各個陣營權力再分配的新遊戲,是下屆立法院長、行政院長爭奪保衛戰的開始。但是,當前的台灣社會需要更深刻的思索,萎靡低蕩的經濟,如何振興;頻臨破產的國家財政,如何補救;各種社會福利所需的資金,如何不致斷絕,教育素質如何提升,還有各種相關失業、治安、公共衛生……等問題,當如何解決。個人以為,兩岸和平、合作與互惠,始終是一個關鍵,它是政爭紛亂的根源,是經濟轉型提升的契機,是解決民生社會問題的穩定背景與基礎。只有該問題得以「突破性」的解決,「愛台灣」才得以落實,而不是爭權奪利的藉口與手段。

「急獨」、「急統」,在眼前並無太大的政治空間。也因此,維持現狀……包括緩獨、緩統,沒有戰爭威脅,成了台灣最有用的平安符。然而,在美國「軍火商-政府」復合體,千方百計的剝削下,在美-中、歐-中、俄-中相互合作,國際關係的結構限制下,在以人民幣為首,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下(「東協加三」,卻沒有台灣),自我孤立的台灣,當然可以維持現狀,然後等待著美麗島成為荒島,經濟奇跡成為古跡!

今天的台灣,在兩岸關係中,雖仍有機會,卻已不復過往的優勢。所以,在構劃台灣的未來,必須要有更積極、更宏觀的思維方式。有志者,不論朝野政客,或民間團體,已不能只是停留在「如何」、或「試圖」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這已是消極的思考。現在的局勢,已迫使我們必須立基於「一中原則」,放眼整個亞洲(最起碼),來規劃日後的藍圖遠景。所以應對大陸當局採取主動性的作法:要求談判,爭取三通、爭取加入東協,為精緻/密產業製品,爭取最惠待遇,打入大陸市場,接受大陸學歷認證,兩岸高教學校合作,甚至是爭取部份俄羅斯的廉價石油供應……。這不僅可以改善台灣的現況,更能與大陸共享繁榮的未來,而不是被日漸邊緣化。即便能爭取到的利益有限,但是和平氣氛的維持,政爭根源的斷絕、軍事費用的縮編,對台灣就已屬「大利多」。

然而形勢也很清楚的指出,在目前社會對立的情況下,在李扁政權,為了權力保衛戰,將不可避免放手一搏,甚至還有可能,再將台灣帶入更激烈的對峙與混亂中。另一方面,雖然泛藍過半,但是其內部可預期的權力鬥爭,又將如何平息,以真正致力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都是可預見的干擾變數;再加上,美國政府對台海關係的干預(基本上,它希望的是,兩岸在對立中保持非戰狀態的「和平」,既可以剝削台灣,也可以牽制大陸),及台灣社會對美國反應,有著過度的依賴與敏感。諸如種種,無異會使得這種樂觀,不是一種理想而是空想。

一中歐盟化的可能性

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國內外因素的影響是存在的,甚至也是巨大的。但也非難以克服。就在朝野雙方,為了爭取政治市場,不斷的競逐「愛台灣」的發言權,視一中原則為洪水猛獸時;隨著「6108億軍購」將可能引發戰爭危機的疑慮漫延後,民間團體在試圖以「保持兩岸和平關係」,抵制軍購案的努力中,反倒讓「一中原則」在民間社會,得到發言空間……「一中歐盟化」。其實這類歐盟模式,也曾在十餘年前,與各種定位兩岸關係版本,被熱烈的討論過。不過相對於過去的百家爭鳴,在這幾年「台灣獨立」意識的壓縮下,它反倒成了當前唯一的選擇。

對民盟而言,「一中歐盟化」,可能不同於過往的歐盟模式,且在教授群的論述下,或許有著更深厚的正當性,特別是在國際法理基礎上。然而,我必須要指出的是,兩岸關係的解決,並不能只從國際政治、法理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它涉及的是兩地人民的社會情感、實質的民生利益,還有始終難以說清的歷史傷痛,這些非理性因素,在被政治權力惡意的操作、放大後,已經不是論述中的理性,所能解決,也不是「一個中國」替換成「整個中國」,就可消彌的。

再者,「歐盟」的想像,對現在自我封閉的台灣社會,是陌生的;即便對學術社群而言,它可能也只屬於某些領域人士的知識特權。歐盟的可能,不單是法理思考上有所突破與創新;也不只是經濟利益有共同的歸趨;更重要的是,在其近日的歷史中,有著因民族國家競爭,而至世界大戰慘痛的集體記憶、有著厭惡美國藉政經優勢,進行文化入侵的「集體反美情緒」,可供社會動員(這之間依舊有著民族主義的身影,特別是作為核心國家的德、法兩國);在光榮的過去,有著數個跨越歐亞非的帝國歷史,可供想像的憑藉。「歐洲人」既是緬懷過去的榮耀;也是對抗美國霸權的不二法門!這是主觀社會歷史情感、客觀經濟利益與國際權力對抗結構決定,共同催生出的產物。非只是國際法學、政治學在理論上翻新,政治人物只手翻雲覆雨所可成。

反觀兩岸關係,並不存在類似的社會基礎,不論是國際層面的,或是歷史情感層面的。今天的台灣,仍甘為美國的禁臠,日本的應和者;能被動員的集體記憶與歷史情感,更在美日文化的滲透下,在民進黨政權的摧殘下,不是被消磨殆盡,就是羞於啟齒。兩岸若要建立共同體的關係,必須回歸到實質的社會文化層面,一點一滴的累積,將過去因為政治鬥爭而造成的信任、情感、希望等無形破洞、裂痕,加以重新修補;而不是從法理基礎、國際關係的角度進入,去論證「理論上」、或「論述上」的可能性。後者的重要,得等到社會、文化、情感等實質基礎,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發揮臨門一腳的「質變」作用。

一個中國民族的原則;將台獨議題化

個人以為,在既有的社會條件下,在處理兩岸關係上,不宜提出太多烏托邦式的名詞與概念。相反的,我們必須立基於過去的兩岸互動的經驗,北京「當局」當前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台灣社會「目前」分裂的狀況,以務實的方式,來處理兩岸關係。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一中原則」,是北京當局的底限;而擱置主權爭議,是雙方都能同意的活動空間。在此一基礎下,兩岸關係就不是「西方現代意義」下的國對國的關係,台灣問題不是內政問題,而是民族內部分歧的整合問題。換句話說,必須將整個問題的脈絡,從形式的「政治制度/系統」,轉變為「生活世界」,一個牽涉民生利益,與人民情感的實質背景。「一中原則」,是一個「中國/中華民族」的原則。這裡沒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問題,有的是「中國人」的民生、社會問題,是王道與霸道之爭的問題。

在一個中國民族的前提下,台灣與大陸,將統一成一個國家;還是各自形成兩個國家,或甚至有其他的政治型態,在長久而不可知的未來中,都是開放的選項。就可行性而言,對民族主義高昂的大陸而言,這無疑是可以接受的;而台灣也有半數以上的民眾,仍自認為「中國人」,連民進黨的羅文嘉,都呼籲該黨應注意此一事實;對貪生怕死的台獨基本教義派而言(在目前,好像沒有人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以示對台灣共和國的熱愛?!),「和平」建國還是充滿希望,只是未必在這一兩個世代人手中完成。況且,如果台灣獨立真是難以取代的信仰,那麼先謀取富庶和諧的社會,不更是和平建國的最佳利基嗎?台獨人士總以美國為榜樣,但是,如果獨立的美國,將是可預期的貧窮與落後,華盛頓(也是歷史留名的房地產投機者)等人絕對不會想要搞獨立戰爭。

議題一中化;而非一中議題化

在扁政權任內,面對一中原則,曾經提出,一中議題化的主張,認為一個中國是在未來。大陸當局自然無法接受,而在台灣倒不失為解套的第三條路。這種主張得以台灣社會接受,無疑暗示著,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當局的不信任,再加上這幾年下來,媒體的操弄(幾乎看不到有關對岸的正面新聞);政治權力的運作,即便是號稱理性的中間選民,若非多次親訪對岸,深入瞭解,恐怕對對岸是恐懼疑慮,多於稱讚與期待。再加上大陸對台失去信任後,使得雙方在國際外交場合的鬥爭,愈形粗暴,讓民進黨的政客們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我們必須認清且接受,現有的台灣主流民意,對於目前大陸當局諸多作法的懷疑與反感,也因為這種情緒,使得對於接受一中原則後的台灣處境,民眾有著更大的不安與疑惑(這也或許今天的台灣社會,寧願關門內鬥,也不願著力於兩岸關係的修好)。這種信任全無,情感幾近排斥的情況下,兩岸共同體的實質內涵是不存在的。兩岸關係不是低蕩到零點,而是降到負數點。所以,在今天,兩岸雙方若真要好好處理一中原則,彼此都必須接受、並包容此一現狀:目前兩岸關係的緩和,只是恐懼戰爭。盡此而已!

然而,放眼長遠的未來,台灣不能以拖待變,必須要主動出擊。只不過,在上述無形的障礙下,兩岸間的信任與情感,只能從頭建立起。為了在殘破的現況下,還能對未來有所期待,即便不願意,台灣也必須強迫自己跨出這一步。換句話說,在台灣,一中原則的推動,不能再只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政治告知」、「學術理論」,要民眾遵守、接受。相反的,必須要指出,一中原則下的好處何在,實質利益何在。因此,個人主張倒反扁政府的思維:不是「一中議題化」;而是「議題一中化」!主權不能切割,但是人民生活的議題可以切割。

封建精神,區域處理

國父說得好,一個民族的形成,是藉由自然力而形成。所以需要時間。而國族的形構,則是藉由政治力,可以立即見效(打個內戰,或國與國的戰爭,就可以形成了)。今天的兩岸關係,若硬要上綱到政治,免不了權力分配的攘奪,兩岸的政治人物,是絕對互不相讓,畢竟「現代孫中山」還沒誕生。但是,若將之轉化為一項項的民生社會議題,再針對單項議題作彈性的行政、立法調整。楊開煌教授曾建議,大陸當局以區域化的方式,讓地方政府自行處理對台事務;同樣的,台灣也可基於同樣的精神,以海基會之類的單位為最高平台,協調各縣市自行處理兩岸事務交流。在這種「封建精神」下,為雙方的政治當局保留「面子」,為民生利益爭得「裡子」。彼此無相妨礙,甚至,有些同時跨足政商的政客,反倒更能因此獲利。簡單的說,這必須透過由下而上的運作。利用民主的精神,迫使政治力量為社會民生需要服務。

中國人的家務事,反對美、日介入

最後,在面對兩岸關係時,台灣社會必須有「這是中國人的家務事,要自行解決」的想法。不能像台教派人士,將籌碼壓在美國人身上,不顧一切的諂媚逢迎,甚至讓美國干預內政,強迫購買軍火。我們歡迎「美國人民」以世界民主的精神與力量,在對岸當局欲行霸道,而非王道時,作為調停者,主持正義。畢竟,兩岸和平交流,對美國,甚至全世界人民,有著正面積極的意義。

另一方,我們也必須有反美的意識準備:堅決反對美國政客與軍火商,為了權力與利益,假正義之名,干預、操弄兩岸關係,破壞中國民族重建的自然過程。從冷戰時代以來,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內部的紛爭,只要毫無意識的由「美國政府」插手干預、分化,最後都使得問題更加複雜,民生福祉被犧牲,社會動盪難以休止,肥了美國與親美政客。中南美國家,亞洲印尼、中東回教區域……,有太多的例子足以為證!

在台灣,不論藍綠陣營的政客,都是倚賴美國,學術、文化、流行時尚,更是以徹底美國化為品質保證。以至於兩岸被挑撥成鷸蚌相爭,讓美國得利時,幾乎難有招架之力。不獨台灣如此,大陸也不例外。就在這樣隔海空耗、叫陣的過程中,美中台三者間,唯一受損的還是台灣。與其說李扁政權,倒不如說美國政府,才是兩岸關係中難以掌握的變數。所以,在民間團體欲推動兩岸關係的開展時,適時、適度的反對美國政府干預,並向美國人民,控訴其政府不義行舉,乃是必要的作為。反6108億軍購,便是一個適當的時機!

心理框架的調整

在今天因為政治不安,社會對立的情況下,除了想趁亂取利的政客、投機份子,大多數的民眾,不分藍綠,大概不會對台灣的未來,還寄以厚望。所以,一旦當有人,不論是政黨,或民間團體,願意好好來處理兩岸關係時,其所面對的真正障礙,不是行政管理的技術問題,也不是法理定位的問題;而是一個「心理框架」的問題:如何同時能緩和台灣大多數民眾疑慮;折衝兩岸政治、社會現實的限制;壓制自利政客玩弄民眾,遂行私慾的野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它要能予人民未來幸福以希望與信念,惟有如此,才能承受在「改變現狀」-兩岸正式交流與合作-過程中的衝擊。否則,任何變化,都將使受衝擊的民眾,在被政治操作下,而寧願龜縮於「維持現狀」!

本來兩岸關係該如何發展,早已有各種版本的構想,也有許多制度的先行規劃,實不容筆者在此班門弄斧。然而這些構思,卻又往往自囿於政治權力分配,法理概念的考量,而忽略實際的社會、心理與民生條件,才是這些政治構想,得以遂行的基礎。兩岸之間該如何統合,當然可以有各種想像(甚至包括台灣獨立)。只不過關鍵是,要如何在一個現實的條件下,去「包裝」然後向人民「推銷」(不是欺騙!)。如果只是執著於法政層面的技術、正名問題,而忽略人民的實質利益與感受,那麼再偉大,再神聖的設計與構想,倒頭來若不是災難一場,就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