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國會改選看未來兩岸關係之挑戰與突破

蔡瑋(政大國研中心亞太所所長)


短期內北京不致對民進黨有所回應

2004年12月台灣進行立法委員改選,泛藍意外過半,綠營雖然票數增加、席位成長,但並未如外界或其所自我期許的贏得過半席位,一般多認為藍營獲勝,綠營敗選。這其中牽涉許多原因,各方如有興趣或覺得必要,應可由選舉主軸、動員方式、配票成敗、提名多寡、投票率高低、鐘擺效應等等戰略、戰術層面加以分析。

筆者並非台灣內政問題專家,對於選戰輸贏原因無法著墨太多,但委實不敢像某些媒體過度解讀,認為這是台灣統獨對決,對民進黨及陳水扁政府的不信任投票。對此,筆者最多只能、只敢略待保留的指出,這次選舉結果恐怕只是「可能」「適度」的展現了台灣民眾理性的一面,台灣民主並未真的異化到民粹,全無理性的地步。未來發展還有待觀查。

當然,選舉結果對於台灣內政、兩岸、美台關係的發展會各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持平而論,台灣民眾在內政方面多半渴望修養生息,在兩岸關係方面不願動盪挑釁,希望在朝者不要濫權擅權,在野者能夠理性監督,朝野要能合作尋得妥協方案,但以目前台灣政治的現狀看來,這次選舉結果多半意味著台灣內政將會持續動盪,不過兩岸、美台關係則暫時不會有太大變化。

談到立委選後,台灣對大陸政策可能之走向,目前各界似乎有正反或樂觀與悲觀兩種不同看法。

首先,由正面及樂觀的角度來看,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在面臨最新民意及國會反對黨壓力的情況下,其正名、制憲及其他一切可能挑動兩岸關係敏感神經的舉措恐怕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在新國會及民意的牽制之下,陳水扁與其繼續向不可能挑戰,不如反過來向中間靠攏,也就是重回所謂的新中間路線,而且陳水扁已無連任壓力,可以擺脫台聯及民進黨基本教義分子的糾纏,好好思考自己的歷史定位問題。在國際、中共及國內的民意反對下,既然台獨是條死路,陳水扁不如在新國會的監督、制衡與認可之下,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屆時再配以具體的行動,兩岸關係不無柳暗花明的可能。

但是若從負面及悲觀的角度出發,兩岸關係未來未必沒有繼續惡化的可能。首先以民進黨衝突、妥協、進步的黨性及陳水扁個人勇於冒險,不肯服輸的個性看來,若要陳水扁等人就此放棄彼等畢生所追求的目標或許稍嫌期望過高,而且即或陳水扁在國會的壓力之下能夠、願意暫時讓步,但誰也難保其不再間或還有挑釁言行。如果民進黨內鷹派得勢,兩岸關係轉趨緊張亦非毫無可能。由中共的眼中看來,北京對其缺乏起碼的信賴,而由民進黨選後的自我檢討看來,陳水扁等人的台獨本質未變,只是技術調整,所以北京短期內諒不致對民進黨有所回應。

陳水扁又將戮力鞏固權位

根據筆者判斷,兩種可能雖然都同時存在,但若用共產黨的辯證法來看,陳水扁可能傾向於以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來處理兩岸問題,也就是既聯合又鬥爭,一方面嘗試或至少是不排除各種建立自己歷史地位的可能,但同時又採取必要的對抗措施,來試圖平衡內部台聯及基本教義派的壓力。如果前者能成,這當然有助於肯定其歷史地位,不妨一試;但如果後者成功,同樣也是台獨建國有功。筆者個人認為,陳水扁或民進黨未經一試就丟兵棄甲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堅持後者的可能性稍大,兩岸關係在危機暫緩下仍有隱憂。兩岸關係短期內即或不致惡化,但要快速好轉的可能性也相當有限。

關於選後中共對台政策可能之走向,同樣的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從微觀的戰術觀點出發,另外一種則是宏觀的戰略思考,而兩者之間的結論和做法是有出入的。

從微觀戰術鬥爭的角度出發,由於下面的諸多原因,北京恐怕會覺得沒有必要在此關頭採取改善兩岸關係降低緊張的具體行動。這其中包括,首先,民進黨對於敗選所引發的黨主席去職是否會造成內部的權位競逐;其次,泛綠內部的接班權力鬥爭和卡位之戰是否會因為敗選而提前引爆,陳水扁是否提早跛腳;第三,民進黨政府是否願意釋出部分權力與在野黨分享,或是仍要動用一切行政、司法及財稅手段來分化泛藍內部本土派議員及無黨籍有案在身的國會議員,而其效果如何;第四,行政、立法院院長之爭是否還會如民進黨所規劃的方向進行,如果民進黨仍然堅持己見,難免將有一場朝野惡鬥;第五,泛藍微弱過半,如何避免本土派成員叛逃,爭取部分無黨籍議員支持,如果其有意爭奪行政主導權,屆時藍綠必將陷入另一場惡鬥;第六,如果泛藍全面杯葛,取得行政權,迫使陳水扁成為雙首長制中的虛位元首,而在泛藍控制下的立法及行政機構聯手推動槍擊案的真相調查,這也將使台灣政局陷入動盪。

除此而外,既然陳水扁的施政重點又將回到對內鞏固權位之戰,大概不致、不敢再激情、主動的對中共肆意挑釁,而在泛藍國會的牽制之下,即使其有意挑釁大概也不能、不會太過分,其中正名、修憲可能引發事端的舉措已不可能獲得國會通過;另外,泛藍獲勝也將讓北京稍微安心,認為台灣仍有一股牽制力量,不必凡事由北京及華府強行出頭;再者,如果陳水扁對中共釋放善意,北京多半仍然不會、不敢輕易接受,除非陳水扁的善意與舉措有實質內容,受到國會的授權與支持,否則北京可能暫時仍以觀望為主;最後,既然藍綠對決態勢仍在,陳水扁可能跛腳,台灣政局多半仍將動盪,北京仍有不少上下其手,從中分化的機會。所以從戰術層面來看,中共學者恐怕多會建議,北京固然不必主動激化兩岸緊張,但眼前也無對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展現善意或積極回應的必要。

北京對陳水扁缺乏最起碼的信任

但是若從宏觀戰略及國家統一的更大利益的角度出發,北京與其讓兩岸情勢無限期的緊繃僵持下去,倒不如順勢操作,給雙方一個下台階。既然打仗是雙輸最壞的結果,北京斷無必要小不忍則亂大謀,破壞了中國發展的難得機遇,而打仗之外唯一可行的就是兩岸恢復對話、降低緊張,畢竟北京遲早勢必要面對民進黨執政的事實,與其拖下去,不如採取主動,配合台灣國會改選所展現的最新民意,只要陳水扁在內部壓力或美國的勸和之下,肯主動示好,又有具體的行動,中共似無繼續讓局勢僵持下去的必要,好為自己,也為台灣找到一條解困的道路。這對台灣固然有利,但也更合乎北京的利益。

不過由於北京對於陳水扁缺乏最起碼的信任,認為其一再言而無信,而對他已采聽其言,觀我行,留校查看的立場,把握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的原則,所以筆者研判,中共相關智庫的理性政策建議應是,仍然堅持台北必須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重返九二共識的前提,但如果台北能夠提出解釋得通的其他變通、變形說法,如憲法一中,兩岸都是中國人,或重開國統會等等,而且在美國的見證,及立法院的同意之下,北京未必就絕對不會接受兩岸復談,但是中共一定會非常謹慎,唯恐又被陳水扁的文字所迷惑,北京將會盡一切可能避免讓陳水扁及民進黨政府因此而得到過當的政治利益。

具體的說,既然台灣內政、兩岸關係還有很多的不可預測性,陳水扁及民進黨的立場並無本質性的改變,北京最可能的作法就是,在政治上持續對台北採取冷淡低調的態度,在軍事上持續對台灣進行備戰施壓,在外交上則仍然是孤立打壓,不過在經濟上將會加大力度,來吸引台商台資,在三通和春節包機問題上北京可能低調的技術性予以接受,以避免陳水扁藉此攫取政治利益,至於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將會一如過去,甚至更積極的予以推動和強化。

行文至此,十二月十八日晚間,筆者突然連續接獲不同外國媒體來電,略謂中國新華社已發佈消息,北京當局將研擬透過立法程序,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彼等希望筆者表示一些看法。消息確實讓人驚訝。

其實,有關中共研擬相關法律的消息並不是第一次傳出,這個問題所牽涉的面向相當複雜,其他相類似的說法還有,北京考慮制定台灣基本法、反分裂國家法,國家統一法,以及統一時間表等等。當時大家的合理看法是,除非在最壞的情況下,北京應該不致於訂出統一時間表、制定國家統一法,或反分裂法等等,以免把自己綁手綁腳。

因為從過去的葉九條到後來的和平統一,再到後來的江八點以及錢其琛的兩岸關係新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主權不可分割),嚴格說來都是政治語言而非法律用語。中共的相關承諾,或對台政策基本上都是政治判斷與決策而非法律義務,因此北京的執政當局享有較大的迴旋決策空間。

選後兩岸關係仍不易好轉

如今中共把反對國家分裂變成法律事項,日後由人大通過變成法律之後,如果從依法行政的角度來看,中共除了政治決策之外更有法律的義務,必須從嚴執法,而少了政治迴旋的空間。如果台灣在分離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北京當局又拿不出具體的辦法,或是出於政治的考量,而未有實際的行動,將來政敵就有可能以執法不力來對主政者進行挑戰。

另外,中共為何會以立法的方式來處理兩岸問題,這裡面恐怕有幾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北京確實對於兩岸現況感到憂心,對於台灣繼續往分離主義的方向發展感到難以遏止,既然最後的衝突恐難避免,不如先行為兩岸衝突的可能做好法律上的必要準備,以便將來師出有名;其次則是,北京早知台灣想以公投修憲的法律途徑來實現獨立的現實,而美國也動輒以台灣關係法的法律義務來對抗中共的對台武力威脅和停止軍售的要求,既然美、台都用法律的規範來正當化自己的政策,中共也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同樣用法律義務來對付台、美雙方。

在台灣立委選後,大家認為雖然兩岸局勢短期內仍然不易好轉,但至少攤牌的危機總算得以暫時避免,為何中共此時拋出此一訊息確實耐人尋味。如果從負面的角度來看,這或許意味著中共已然在作最壞的打算,爭取談、準備打、不怕拖確為北京當前對台政策主軸,看來兩岸局勢真是越發緊張,戰爭威脅遠比一般人所想像的更為真實。台灣陸委會主委說中國是在為犯台找藉口,其實對也不對。因為中共若要犯台不要藉口也行,但北京之所以如此恐怕有一大部分是對台灣分離主義活動的一種被動回應,若非台灣有意追求法理獨立,北京原本無意採取法理反獨作為。

從台灣的角度看來,這對兩岸關係的改善確實並無助益,既傷害台灣人民的情感,也使兩岸未來可能更加疏離異化;但北京則可能認為在防獨無方、促統無效,武不足以遏制台獨、情又不足以爭取民心的情況下,與其不負責任的讓事情自然發展,不如先做好必要的政治、軍事及法律準備,以防萬一。至於這是否涉及改變現狀的問題,既然美國有台灣關係法,台北也想以公投修憲之名來強化法理自外於中國的事實,北京改採國內立法方式來處理當前兩岸危機也屬合情合理,台北、華府的不滿可以想見,但中共極可能對美台的抗議充耳不聞。只是這樣下去,兩岸三邊關係又將陷入另一回合的惡性循環。

關於中共為何捨統一法而采反分裂法,如果由好的一面來看,至少北京當前的重點還在防獨而非促統,屬於防禦性立法,只要台灣不獨,兩岸局勢不致失控;但如由壞的一面來看,國家統一法其中應該至少還有一些積極、正面、鼓勵性的條款,如中央政府應該採取那些正面的措施以確保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完整,但反分裂法則是肅殺之氣過重,既然立法要旨在於反對分裂,顯然其中著重的是懲罰而非獎勵。目前中共已大張旗鼓展開國際宣傳,看來北京現在的對台鬥爭重點已由單純的兩岸、政治問題擴散到國際、法律層面。其中意涵與未來影響委實不宜低估。

關於2005年兩岸復談機會的可能性問題,一如前述,由於台灣政治動盪可期,所以即使若如某些人所預測,陳水扁會對北京接連釋放重大友好訊息,但中共未必、也不敢積極有所回應。筆者判斷,至少在明年三、四月台灣政局難以穩定,五、六月間又將處理任務型修憲國代問題,到了明年下半年,等到修憲問題進入緊鑼密鼓階段,再加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政治旺季一到,兩岸關係中的變數更多。兩岸要想改善關係簡直難上加難。如果美國政府察覺兩岸問題正在快速的惡化,華府可能更想積極把握機會,利用台灣所展現的最新民意及在野牽制力量,盡量在最短期內大力促成兩岸之間的對話與和解,以降低緊張、防止衝突。但其可能結果實在難以讓人樂觀。

民進黨必須加強與美國溝通

最後談到2005年我們對於兩岸關係之認知與作為,儘管兩岸關係發展前景令人感到憂心,但筆者還是要強烈建議,台灣朝野要盡快求得內政的穩定,民進黨政府對美國及中共都要約束自我言行,不要持續釋出自我矛盾的訊息,台北在展現所謂的善意之餘應有具體的行動;台灣不要因為內政需要而錯誤解讀、扭曲美國的支持或立場,不要不必要的衝撞美國的基本利益;民進黨政府尤其不要逼迫美國對台灣再度口出重話,或在兩岸之間有所選擇;台北必須加強與美國溝通,來爭取戰略空間、高度和時間;中共既然將台海問題與亞太區域安全與穩定聯動處理,並以此來說服美國及亞太各國接受中共說詞,台灣也應將兩岸問題,台海安全區域化來平衡北京的壓力;既然美國及歐盟國家不支持台獨,東協國家反對台獨,民進黨政府與其繼續衝撞國際認知與體制,不如堅守中華民國立場,放棄獨立幻想,另辟戰場,一方面把內政搞好,一方面和北京就政權得失,與好壞對錯進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