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爭論見台灣的認同危機

吳銘能(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博士後)


前 言

教育部2004年11月9日在網站上公佈了必修課程「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草案」〔註1〕(以下簡稱「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引發了朝野政黨的論戰以及民間的疑慮〔註2〕,紛紛各自表達不同的意見,這是一個民主社會健康成熟的現象。不過,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雙方爭論最大癥結處,在於「台灣主權歸屬」的問題,這非僅僅是台灣內部的問題,也牽涉到兩岸互動與未來走向的重大轉變。今將「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爭論的焦點,先做簡單的鳥瞰,然後分析其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提供關心兩岸前途者參考。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內容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列為必修課程規定,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台灣史、第二學期為中國史,二年級為世界史,分兩學期講授完畢。

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台灣史教材綱要》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各細分三項主題,每項主題又各有兩大重點,後列附錄,說明編纂教材的主旨。為了簡明清晰起見,先依序羅列之。

第一單元 早期的歷史(史前至19世紀)

主題1.源遠流長(重點:南島語族與台灣原住民、歷史時期的演變)

主題2.從海上來(重點:涉外事件、漢人移民)

主題3.開枝散葉(重點:貿易與產業、社會與文化)

第二單 元日本統治時期(20世紀前半)

主題1.政府的作為(重點:統治政策與台民反應、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主題2.社會的變遷(重點:殖民地的社會與文化、文學藝術的發展)

主題3.戰爭期的台灣社會(重點:皇民化運動等措施、太平洋戰爭與戰時體制)

第三單元 戰後的台灣(20世紀後半〔一〕)

主題1.戰後初期的台灣(重點:國民政府接收與二二八事件、省政府成立後的政經發展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主題2.威權體制下的內政與外交(重點:威權體制的形成及其對憲政、人權的侵害、國際情勢的變化與政治改革的要求)

主題3.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自由民主的改革(重點:蔣經國時代、憲政改革與總統直選)

第四單元 戰後的台灣(20世紀後半〔二〕)

主題1.經濟發展(重點:從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十大建設與經濟轉型)

主題2.社會文化的發展(重點:社會轉型與社會運動的興起、教育文化的發展)

主題3.台海兩岸關係與全球化的挑戰(重點: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台灣與經貿全球化)

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中國史教材綱要》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各細分二至四項主題,每項主題又各有二至三大重點,後列附錄,說明編纂教材的主旨。為了簡明清晰起見,亦先依序羅列之。

第一單 元古典中國

主題1.考古與傳說的中國(重點:考古的發現、多元的新石器文化、神話與傳說中的遠古中國)

主題2.從村落到國家(重點:早期的聚落、城邦的出現、殷商王朝)

主題3.封建社會(重點:禮制的世界、家族與倫常)

主題4.封建崩潰與百家爭鳴(重點:春秋戰國的變局、學術思想的興起、重要的學派及其思想)

第二單元 帝制中國

主題1.帝國的規劃與運作(重點:皇帝制度的確立、學術思想的統制、編戶齊民的社會)

主題2.新天下秩序的出現(重點:帝國的天下觀、西域與文化交流)

第三單元 東亞帝國

主題1.統一的前奏(重點:不安的年代、胡漢的衝突與融合、文化大革新)

主題2.隋唐帝國的宏規(重點:長安之春、制度與規範)

主題3.天可汗的世界(重點:華夷一家、東亞文化圈的形成、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第四單元 近世中國

主題1.政治與社會的變革(重點:唐宋的變革、北方民族的爭勝)

主題2.科舉與士大夫文化(重點:科舉制度、士大夫文化、印刷術與知識革命)

主題3.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重點:移民與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文教的盛況、海洋活動的興起)

第五單元 明清帝國

主題1.專制的統治(重點:統治體制的變更、士紳社會)

主題2.蛻變的年代(重點:商品經濟的發展、思想與文化的變遷、西學的傳入)

主題3.社會控制與多元族群(重點:人口增長、多元族群的國家)

第六單元 帝國崩毀

主題1.變動的世紀(重點:宗教與民變、太平天國、義和團)

主題2.西力衝擊(重點:鴉片戰爭、從朝貢制度到條約制度)

主題3.現代化的開端(重點:自強運動、議會制度、康梁變法)

第七單元 中華民國

主題1.革命與建國(重點:孫中山與革命、民初的政局)

主題2.新文化與新思潮(重點:五四運動、婦女解放、大眾文化)

主題3.從中原到台灣(重點:十年建設、中日戰爭、國共內戰)

第八單元 共產中國與兩岸關係

主題1.共產黨革命(重點:毛澤東與農民革命、槍桿子出政權)

主題2.共產中國的文化與社會變革(重點: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人口問題)

主題3.兩岸關係(重點:六十年來的台灣、兩岸的局勢)

高中二年級為世界史部分,因沒有任何的爭論,也與本文主題無關,就省略不錄了。

看了上列《台灣史教材綱要》與《中國史教材綱要》,不可否認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確花了不少心血編纂,其表現有兩項特色:

(一)公平看待歷史過去筆者成長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看魯迅、陳獨秀等人文章,只能在夜晚宿舍熄燈後,躲在被窩拿手電筒「偷看」,這是迄今記憶猶新的經驗。在《中國史教材綱要》單元七主題2的附錄主張「新青年、胡適、陳獨秀均應觸及」,「新文學是白話文的產品,可介紹幾位作家,像魯迅、茅盾、老捨、巴金和沈從文」,這都可視為體現公平看待歷史人物的態度。

(二)不與現實脫節如說「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概念是近二十年來人們追求新知的方式,可以適當的篇幅描述」,又說「SARS這波突來的『看不見的敵人』,正好可以說明生態、經濟、社會和政治之間的相互關係」云云,都可看出注重現實狀況,不滯於古板教條。

但毋庸諱言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也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部分,而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爭論要點

在談此之前,筆者先扼要提契現今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與原先綱要的不同,這樣才比較容易突顯其間的差異性。

長久以來,台灣中學教科書都是採用國立編譯館編纂發行,作為統一的標準教材。在過去十年,教育政策已有若干的變革,如多元入學的方式--除了保留原有的聯考之外,另有推薦甄試--比過去僵化的統一教材、統一命題的升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開放民間自行編寫教材,是相應的配套措施。根據教育部公佈的《高級中學教科用書審定辦法》第8條規定「應組成各科審定委員會,依高級中學之課程標準或綱要審定教科用書」,也就是說由各校決定自由編寫的教材,只要合乎教育部頒訂的標準。於是乎,每個學校的課本可能會有不同,這就是所謂「一綱多本」的現象〔註3〕。由於教材「一綱多本」,雖然大多教育工作者肯定其活潑生動、啟發思考、將學者最新研究成果編入教材,可以教學靈活,合於教育的理想,但也有諸多批評,如內容銜接的問題、各版本之間的差異性太大、學界未定論史事寫入教材、學生難有清晰的概念等〔註4〕

從1999年嘗試採用新版的高中歷史課程教科書,課程標準是高中一、二冊教本國史,台灣史則依歷史發展的軌跡,適量穿插於其間,其內容如下所示:

一中國歷史的起源

二古代封建社會

三先秦的劇變

四大帝國的規制與運作

五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與文化

六門閥政治與士族社會

七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八從中古到近世的變革

九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十明清之際中國與西方的直接交通

十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

十二台灣的開發與經營

十三外力衝擊與晚清變局

十四台灣建省與乙未割讓

十五民國初年的內憂外患與政治演變

十六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十七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十八「台灣經驗」的建立

十九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由以上提綱顯示,與台灣相關的章次共有四個單元,主題是十二台灣的開發與經營、十四台灣建省與乙未割讓、十八「台灣經驗」的建立與十九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台灣史所佔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一,對照新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可以清楚顯示很大的不同,即是把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完全切斷了歷史的時間銜接特質,不符合歷史發展軌跡。尤其是日據時期,雖然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思想控制很嚴格,但知識菁英對祖國的訊息一直沒有中斷,梁啟超接受名紳林獻堂的邀請訪問台灣,對台灣人民族意識的鼓舞,影響極大〔註5〕;而孫中山多次到台灣,其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革命過程,與台灣相為呼應,也對台灣同胞有相當的鼓舞振奮〔註6〕;其次,五四運動爆發,台灣學術文化界亦極為關注,新文學的主張與作品均對台灣本土作家有影響。現在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把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五四運動放在中國史內,在台灣史卻完全看不到,這難道是合乎歷史的真相嗎?

自1999年採用新教材到2004年,不過是短短的五年,許多教育工作者漸步入適應階段,教育部卻另立原則確定台灣史與中國史分開,各自獨立編成一冊,並擬定於2006年(95學年度)實施。這樣的決策似嫌過於倉促草率,其過程沒有先經過意見徵詢討論,因此激起了一些反彈的聲浪〔註7〕。除了上述爭論之外,另有兩點:一是關於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的功過,重點大多集中在批判國民黨接收台灣之「窳政」與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揭發「威權體制的內涵及其對人權的侵害」,包含有「國民黨改造、黨國體制、萬年國會、總統得無限期連任等問題,以及官方對人權的侵害和鎮壓政治異議者等」。這些歷史事件的事實陳述,確是有必要,可作為今後執政者引以為殷鑒。可是,對國民黨政府正面的評價卻不多,難免令人有政黨輪替後,教育成為兩黨鬥爭工具的聯想〔註8〕。二是「高中歷史課程綱要」附錄說「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依據與爭議,應該說明過去所稱開羅宣言(實際上為statement)、波茨坦宣言之實質效力的檢討、聯軍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的意義」,這段話由上下語意玩味,似乎對「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的效力產生了質疑,也連帶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正當性起了根本性的疑問。這個議題由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提出,是多麼重大的改變,不能不說是極嚴重的認同危機。難怪引起各界的注意,正反兩面的意見均各有堅持,任何一方也無法說服對方〔註9〕

台灣所以成為問題,是由中國內戰與國際形勢演變所造成,因此必須先看二次世界大戰的演變與其後的發展。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會議宣言」(Statement o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 Roosevelt, Generalissimo ChiangKai-shek,and Prime Minister Churchill, Cairo),明確美、中、英三國盟軍聯合作戰,嚴懲日軍,其目的在於促使日軍攫取中國的領土,諸如滿洲、福爾摩沙與澎湖群島,必須歸還給中華民國(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同時必須離開這些領土,韓國也應自由獨立〔註10〕

1945年7月26日由杜魯門、史大林、蔣介石聯合發表「波茨坦公告」(Potsdam Proclamation),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其中第八項重申必須履行開羅宣言的條件。日本在9月2日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條款,即接受台灣等地歸還中華民國〔註11〕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結束了八年對日抗戰,最後取得勝利,10月25日台灣光復,台灣同胞張燈結綵,歡欣迎接回歸祖國的懷抱。

1951年9月8日訂於舊金山的「對日和約」共有七章二十七條,其中第二條第二款說「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與要求」,值得注意是,「對日和約」是日本與四十八個國家代表簽訂〔註12〕,中國大陸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均沒有受邀參加,同時也沒有明言「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與要求」歸屬於何國,因此產生了所謂「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主張〔註13〕

1952年4月28日日本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以舊金山「對日和約」為藍本的「中日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仍未明言歸還何國〔註14〕

美國過去與中國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是影響至今兩岸關係的決定因素,不能不提。

根據已故哈佛大學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的觀點,國、共內戰時期,美國對中共武力的錯估,採取不涉入雙方衝突立場,使得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徙到台灣。美國作為國民黨長期盟友,始終不承認北京代表中國合法政府,但自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Nixon)訪問中國,簽署了上海公報(Shanghai Communique),北京申明反對「一中一台」(one China, one Taiwan)、「一個中國,兩個政府」(one China, two governments)或是「兩個中國」(two Chinas),華盛頓明確認知「在一中之下,海峽兩岸共存,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而且「不會改變這個立場」(not challenge that position),影響所及,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是建立在此。同時美國也清楚表示繼續與台灣維持自1954年來共同安全協定(軍事同盟)的承諾,但無礙與北京正常化關係。1978年12月經秘密談判,美國總統卡特(Carter)在1979年元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withdraw recognition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而且從1980年元旦終止自1954年來與台灣共同安全協定的承諾。然而,美國並不放棄與台灣的關係,於是1979年4月另訂了「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作為台灣與美國非外交的實質往來憑藉,繼續發展經濟貿易、文化等非官方交流,並出售防禦性武器(defensive arms)給台灣。1982年8月的聯合公報,中、美兩國重申卡特總統時代的正常化關係〔註15〕

從1972年的上海公報確立「一中」原則、到1979的中美關係正常化、到1982年的公報重申「一中」原則,二十多年過去了,直到迄今,就是兩岸關係的現實。現今公佈的「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將「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等關係到台灣地位的文件列入《台灣史教材綱要》,但中共與美國建交所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尤其重要,更是深深影響到現實兩岸局勢的歷史文獻,怎能忽略不提〔註16〕?這種選擇性的處理歷史方式,是很令人遺憾的。

除了上述的爭論之外,還有一些充滿矛盾的說辭,如說「兩岸的局勢,應該讓學生思考,請以歷史家撰寫歷史的嚴肅態度,不摻雜任何黨派色彩或其他預設立場,客觀敘述學生們將來要面對的問題」,果真以這樣持平態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卻又把李登輝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提出,不由令人有政治意識形態介入教材之聯想?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爭論的意義

根據筆者的觀察,民進黨一向以台灣獨立作為訴求,其《黨綱》之基本綱領「我們的基本主張」第一條明白說要「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主張「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1999年民進黨公佈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進一步主張「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

正因為民進黨是主張台獨的政黨,則此次「高中歷史課程綱要」所引爆的爭論,表面上雖是教育問題,實際上不可免地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型態糾葛其間,則視為統獨之爭浮出的冰山一角又何嘗不可?何況贊成「歷史課程綱要」者大多是偏於執政黨的政治人物〔註17〕,而反對者,除了學者之外,也有偏於國民黨傾向者,因此,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把教育與政治截然劃分的議題。

這個議題不僅僅是台灣島內的問題,也牽涉到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情感。中共國台辦發言人對此聲明,認為台灣高中歷史課程修改有關台灣未定論問題,其政治用意就是要把台灣的教育變成台獨思想教育,並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部分的地位從來都是明確的〔註18〕

一旦民族主義的情感被挑起,很多細微瑣事也能變得異常敏感。吾人可以從民間生活的蛛絲馬跡,嗅到統獨之爭的煙硝味。在台灣素有知名度的「永和豆漿」,在大陸有數家分店,但在外包裝標示「原產國:台灣」字樣,遭到大陸民眾檢舉抗議,後以違反商標法規定,處以罰款,並將產品下架,更換包裝〔註19〕

無獨有偶,台資「連展科技」公司11月29日在南京東南大學舉行人才招聘會,「連展科技」工作人員簡介該公司專利核准為「台灣全國」排名第23時,引起一位同學不滿,「你們材料上有『本國』字樣,講話中也提到『全國』,我認為不正確。台灣不能稱為國家,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工作人員回應,「各人觀點不同,你們這麼想,我們也無能為力」,沒想到學生聽了情緒激動,有人高喊退場,三百多名學生紛紛離開現場〔註20〕

繼「高中歷史課程綱要」之後,高中國文文言文的比例也要刪減,另外增加白話文的比重,也不可免地被認為是有意「去中國化」〔註21〕。專門培育中學國文教師的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發表聲明,要求教育部應維持文言文佔六成五或開放市場自由決定、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維持必修、高中國文授課時數也應恢復每週五小時〔註22〕。高中國文課程修訂小組負責人表示課程綱要上網公佈已一年多,在前任教育部長任內即已定案,沒想到被批評「去中國化」,系受歷史科「連累」〔註23〕

由上述三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了歷史教科書修訂,已經在台灣內部與大陸引起高度緊張,一旦引信被有意點燃或無意誤觸,則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結 論

「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已把台灣內部的政治認同爭論激發到文化認同危機的層次。揆諸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多只是政治名號的更易,老百姓的價值信仰與風俗習慣仍然存在,在文化上始終沒有太大的改變。民進黨既然以台獨為黨綱,而在做法上,不管未來是修憲或是制憲,其目標就是要獨立建國,近年推行通用拼音與「台語文字」只能在島內通行,並不足以在全球華人圈普遍溝通使用〔註24〕,正如學者觀察最近兩岸發展指出,北京已認定陳水扁在第二次總統任期內的主要工作有兩點,一是在政治上,掏空中華民國,二是在歷史文化上,推行去中國化,因此在對台工作上已經有了調整與措施〔註25〕。民進黨不惜與中國切割兩斷,其政治立場本可商榷〔註26〕,但文化上違背了維繫全球華人慧命「文化中國」的理念〔註27〕,引起兩岸緊張的情勢是不難想像的,因此,「高中歷史課程綱要」的爭論,實不容等閒視之〔註28〕

台灣與中國文化本是同根,對照種族、國家與文化認同的討論,張純如在其近作指出,美國生長的華裔(ABCs)雖然在工作陞遷上與日常生活受到白人社會的排斥與歧視〔註29〕,但有相當高比率對中華文化帶有難以割捨的情感,有的還以帶有中國人血統而自豪〔註30〕。海外猶有眾多珍惜自己文化根本的華裔,台獨主張者近來反中國文化的傾向,是引起許多人惶惶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11月29日初稿,12月2日修訂於文哲所502研究室。本文將在12月16日發表於澳門大學主辦「國家認同與兩岸未來」國際研討會)

註釋:

1 http://www.edu.tw/EDU-WEB/Web/HIGHSCHOOL/index.htm。
2 最具代表性是11月28日由多位知名大學校長、院士與學者有感於邇來歷史、地理、國文課程的改變,有「去中國化」的不正常傾向,共同出席「新世紀人文再造─正視台灣的危機與社會良知的覺醒」論壇,分就中華文化的傳承、核心價值與教育方向,以及現代知識份子的自醒自覺與社會的良善力量,提出他們的意見。見2004年11月29日《聯合報》。另外,《新新聞》週刊第924期(11月18-24日)以專題「誰在改寫歷史?」探討此事件的來龍去脈,並訪問相關人物,頗引人注意。
3 如自88(1999)學年度起,各校採用新編不同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有六種,即三民書局、大同資訊企業公司、正中書局、南一書局、建宏出版社、龍騰文化事業公司六家出版,由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部核定的單一標準本教科書,從此不再使用。
4 關於「一綱多本」的檢討與批評,見《新史學》第11卷4期,以及《歷史月刊》2001年10月號,「新編高一歷史科教科書的檢討」專輯,頁42-78。
5 邱白麗《梁啟超在台灣》,收在林慶彰、陳仕華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台灣2》(台北:萬卷樓,2002年10月),頁49-96。
6 陳少白兩次到台灣,1897年在台北成立興中會支會,王兆培1910年成立同盟會台灣分會,台灣籍志士參加革命活動有台南許贊元、苗栗羅福星、台中林祖密等。詳見奚敏芳《孫中山在台灣》,收在林慶彰、陳仕華主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台灣2》,頁1-48。
7 知名評論家龍應台表示,編寫歷史教科書,「牽涉到文化認同與感情歸屬,應經過公平、公開、深入的討論,由下而上形成共識,而非用政治權力,跳過討論階段,就把過去以『中國本土』為中心的歷史推翻掉」。見2004年11月19日《聯合報》。
8 這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張玉法院士接受記者訪問的看法。見2004年11月22日《聯合報》。
9 台北市長馬英九與教育部長杜正勝、法務部長陳定南、外交部政次高英茂、新聞局長林佳龍等人有激烈的辯論,互相僵持不下。見2004年11月11日台北各大報。
10 Se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P.519.
11 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5月),頁508張淑雅撰「波茨坦公告」條。
12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國際條約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頁333-352。
13 這是此次「高中歷史課程綱要」最關鍵的爭執要點,主張台獨者援引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台灣法律未定為由,依日本佔領國的身份,宣佈中立台灣海峽;之後美國在「對日和約」只聲明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並未說明歸屬,也不想透過聯合國解決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台灣地位未定」於是成為主張台獨者所引據。國際法學專家丘宏達〈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有國際法效力〉一文,從1978年國際法院在「愛琴海大陸礁層案」指出,聯合公報也可以成為一項國際協定,另引《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卷第九卷說明「一項未經簽署和草簽的文件,如新聞公報,也可以構成一項國際協定」,此外,雖然中日和約並未規定台灣歸還中國,引據兩個日本判決作出解釋,說明台灣已歸屬中華民國。見2004年11月20日《聯合報》。
14 許雪姬主編《台灣歷史辭典》,頁117張淑雅撰「中日和約」條。
15 John K. Fairbank: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reface,pp.457-462.
16 台北市長馬英九在11月8日行政院會中提出「完整還原歷史真相」的看法,11月18日再度投書〈讓歷史文獻完整呈現〉文章,見當日《聯合報》。次日有三名高中歷史科教師聯名投書《聯合報》,也表示同樣的支持見解。
17 如主張台獨的台灣團結聯盟立委候選人在「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公佈後,即到教育部要求更改現行教材內容,並主張本國史即台灣史、本國地理即台灣地理、本國文學即台灣文學、台灣母語應與華語平等。見2004年11月10日《聯合報》。
18 2004年11月18日《聯合報》。
19 同前註。
20 2004年12月1日《聯合報》轉引南京《揚子晚報》報導,標題為「台資企業招才『本國』惹火三百名大學生」。
21 親民黨黨團11月26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應邀出席的學者指出,國文教學改變只是小問題,真正問題在把自己的文化根源斬斷,去中國化、台獨化衍生的問題。見2004年11月27日《民生報》。
22 2004年11月27日《聯合報》報導。
23 見2004年11月27日《聯合晚報》報導。
24 如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批評台灣本土化整體表現為一種狹隘的、情緒性的、排他性的社區意識,不太能冷靜思考問題。同註2。
25 這是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兼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陳毓鈞2004年11月28日在《中國時報》所寫的文章,題為〈北京向阿扁告別?〉。
26 大陸對台政策,提出比照香港、澳門的「一國兩制」,在台灣內部有不同的討論,李敖是公開大膽提出可以接受的少數特異人士,國民黨主張維持現狀觀望者居多,民進黨則主張台獨建國,目前在台灣這三種意見各有支持者,難有一致的共識。但民進黨現為執政黨,在宣傳氣勢上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台獨聲浪頗高,而美國為維持兩岸平衡關係,對台獨的氣焰不斷提醒克制,中共對此也一直密切關注。
27 考試院委員林玉體曾說孫中山不是國父,中國史為外國史,考試院長姚嘉文跟著附和,激起民眾的不滿,認為如此說法,孔子、關公、媽祖等豈不成了外國人?11月29日仍有民眾舉白布條「蛋洗歷史罪人杜正勝林玉體」到教育部抗議,引發緊張的氣氛。見當日TVBS新聞。
28 截至11月29日,「高中歷史課程綱要」專案小組對外宣佈,為避免單純的高中課程修訂掀起政治風暴,計畫刪除綱要中的「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並且在第一冊台灣史追溯中華民國建國歷史。足見這個引發台灣島內緊張的議題,不敢太冒然定性,但其後續發展仍值得觀察。
29 Iris Chang:The Chinese in America(New York:Penguin Group Inc.,2004),p.181、pp.185-188、pp.211-212、pp.305-307。
30 Ibid,pp.212-214、pp.305-307。張純如本人即是代表其中的人物,她的父母先是1949年逃離共產中國革命到香港、台灣,然後再到美國留學,成為美國大學教授,她自小在美國生長受教育,因同情中國人在南京大屠殺的悲劇,奮力寫成馳名美國史學界的專著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Ⅱ(New York: Basic Books,1997),台灣有蕭富元譯本《被遺忘的大屠殺:1937南京浩劫》(台北:天下文化,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