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推遲訪美與中美關係中的暗潮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由於卡翠娜颶風肆虐,布希忙於救災,胡錦濤推遲了其原訂於九月初正式訪美的行程,但是胡布二人還是藉著參與聯合國成立六十週年峰會之便,於九月十三日在紐約做了短暫的會晤。此一會晤雖然短暫,難以就雙方關心的議題深入交換意見,還是備受各界關注,畢竟一個是超級強權,一個是崛起中的大國,動見觀瞻。再說十一月布希可能藉出席亞太經合會峰會順道訪中,胡錦濤也可能在今年底以前回訪美國,中美高層如此頻繁的互動,顯見雙方關係錯綜複雜,牽涉彼此利益至廣,紐約之會應是開鑼,好戲還在後頭。

一 紐約會:柔弱對剛強,老超對新秀

雖然只是一場會外會,胡錦濤與布希可都是有備而來。在美國方面而言,胡布會的焦點在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智財權保障、北韓核武、人權等問題上;就中共而言,主要關切在台灣問題,其次是如何化解美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繪影繪聲。雙方雖各有所重,但為使會談和諧,關係維持,對對手關切之點也有敷衍式的回應。

在美國所關切的議題上,胡錦濤早在今年七月就在各方意料之外,將人民幣升值了百分之二,雖然美國還不滿意,但是至少表現了中共的誠意。人民幣升值也就是要幫助美國減少貿易逆差。在北韓問題上,胡錦濤與布希會談時,六方會談也在北京進行,稍後傳出了北韓同意廢核,雖然北韓事後又附了條件,但是仍可見中共運用其影響力,成功的使朝核問題的解決向前邁了一大步。這些作為既表現了中共在處理國際經貿、政治事務上的善意、合作,也展現了中共的實力。再加上胡布會次日,胡錦濤在聯合國首長峰會中提出支持發展中國家的「五點計畫」,更凸顯中國是國際社會負責任又合作的一個成員,識大體,顧大局。

針對美國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胡錦濤在紐約會中特別向布希提出「和平發展」的新理論,強調中國內部還有許多難題,如脫貧、就業等問題有待解決,需要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言下之意,中國本身當然不會破壞和平,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

總之,胡布會談中,胡錦濤採取了相當低的姿態,希望化解美國對中國的疑慮,修好兩國關係。事實上,胡錦濤自掌權以來,即傾力營造中國的國際形象。胡本人的溫文內斂,中共外交上的廣結善緣,拉攏開發中國家,對四鄰的睦鄰政策,對美國的委曲求全,甚至對日本都十分自我克制,使中國的國際形象大為提升。華盛頓的佩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年六月所發表的一項全球國家好感度調查,令美國民眾大吃一驚的不是美國在全球,尤其是伊斯蘭世界不受歡迎的程度,而是更多的受訪國家對中國的好感遠遠大於美國。除了在加拿大落後一分,在波蘭、印度與美國,中國所得好感度落後美國之外,在受調查的十五個國家中的其他十一個裡,中國所得的好感度都大幅領先美國,無論是歐洲或伊斯蘭國家。

中國人信服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也信守國際法上的不干涉原則,絕少介入他國內政。美國國際好感度的低落,與美國的干預政策,領導人的強勢作風密切相關,美國學界就有人認為,中國國際好感度之所以大幅超前美國,「可能是由於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干預較少吧」。

二 胡布在台灣問題上的交集與落差

任何中美高峰會台灣議題都不會缺席,紐約之會也不例外。在回應了美國的關切之後,一如往例,胡錦濤再次強調,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穩定之鑰。比較新鮮一點的是,胡錦濤提出「希望美國與中方一道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並反對所謂的台灣獨立」。布希的回應也是一貫的搬出由三公報一法,和平解決,不支持台獨所組成的「一中政策」的老套。對於胡錦濤的新說法,媒體解讀這是中共邀美國「共管台灣」,與中共過去主張的「對台動武三條件」似有桿格。其實,這是有所誤解。

胡錦濤當前的對台政策較以往自信積極,認為只要大陸持續發展,透過大陸對台主動示惠政策所帶動的積極民間交流,台灣問題早晚會解決。再說,《反分裂國家法》為台獨建立的鳥籠已將台獨圈制,此法也向美國表明,如果外國勢力支持台獨,中國將不惜一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胡錦濤對布希的邀約,重點在「共管台獨」,維護「台海和平」,決不是「共管台灣」。

其實中美兩國現階段在台灣問題上既有利益交集,也有利益矛盾。交集之點在於維持現狀。中共既然不急於統,則台灣只要不搞法理台獨或宣佈獨立就可以了。美國既然不想與中國在台海正面衝突,但也不樂見兩岸統一,則不支持台獨,維持現狀也符合美國利益。所以「共管台獨」,防止其破壞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符合雙方利益。這是交集之處。

雙方利益矛盾之處在於中共的終極目的還是要統一台灣,美國的終極目的則是維持台灣實質獨立,成為美國東亞同盟的事實盟國。這個矛盾呈現的具體證據就是美國對台軍售。中美雙方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立場尖銳對立,但是「八一七公報」早成具文,中共無力攔阻軍售。江澤民曾向布希提出以撤飛彈換停止對台軍售,但未獲美國正面回應。軍售問題的矛盾之所以還沒有在中美關係上充分發酵,實在是拜台灣經濟衰退,無錢可使,以及台灣在野黨的杯葛,使軍售無法落實所致。

三 訪美定位爭議所透露的玄機

被推遲的胡錦濤訪美之行將來還是會履踐,那麼前陣子中美雙方為「訪問定位」,各說各話的現像是否還會再現呢?其實外人來看,中方強調是「國事訪問」似乎太愛面子,但美方一再強調是「正式訪問」,而非「國事訪問」,未免也太無聊與小氣。但深入推敲,這種小節上的堅持其實反應的正是雙方關係的微妙。

中國人喜歡面子舉世皆知,這是胡錦濤就任國家主席、黨總書記、國家軍委主席,大權獨攬之後第一次正式訪美,當然希望美國給他一點面子,以正式的「國事訪問」來接待,最好還能如江澤民一樣,到布希農莊做客,顯現中美關係不錯。實則原因可能並不如此單純。

中美關係這半年來並不平順,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好感也逐步下降。根據九月初基督箴言報的報導,中國政府與人民對美國的看法最近半年來已經趨向消極,美國給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霸權」與「敵對」,大陸上不論官方、民間,對美國的消極看法都在上升之中。做為國家領導人,正致力於營造內外在安定環境以發展經濟之時,胡錦濤當然不樂見內部民眾對美國的負面印象上升,影響到其對美修好政策的執行。爭取「國事訪問」的待遇,恐不僅是為了一己虛榮,或許還有藉此彰顯兩國關係良好,沖淡大陸對美國負面輿情的考量。

但就美國而言,自小布希上台,中美關係就已經幾起幾伏,美國視中共為潛在對手的基本政策並無改變,最近又對中共在諸如貿易赤字、人民幣匯率、石油、人權、紡織品等議題上都很感冒,可是在其他問題上美國又需要中共合作,不能鬧翻,如此小布希自然就只能在「訪問定位」這樣的小節上刺刺中共,宣洩不滿。事實上,美國這種堅持決不是由於布希不重形式重實質。即便不拘小節,以最近的實例來看,如果來訪對象是美國想要加強關係的盟友,如澳洲、菲律賓的領導人,或是亟待爭取的潛在盟友,如印度總理,不重形式的小布希還不是都以「國事訪問」之禮來接待他們?

四 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

深層來看,中美雙方在胡錦濤訪美定位上的無聊拉鋸,其實反應的是雙方關係的微妙變化。最近半年來,中美關係在各方面都顯現出緊張。經貿上,雙方在貿易赤字、人民幣匯率、石油、紡織品等議題上立場相左;在軍備上,美國一再施壓歐盟,攔阻歐盟解除對中共的武器銷售解禁不說,七月中出爐的「中國軍力報告」,雖然經過一再展延修飾,美國還是刻意誇大中國軍費的支出,將中國軍力的提升渲染為「中國威脅論」;在政治上,美國對人權、西藏、台灣問題的態度仍一如既往,不斷挑剔,甚至對疆獨的立場也有所鬆動。這種情勢造成中共的不快不在話下,但是也反射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緊張與反制。

中美之間的這些矛盾,追本溯源,都歸結於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既不能接受,又無力攔阻。崛起與否操之在我,只要中共維持目前的政策,致力改革發展,不再犯以前的錯誤,其和平崛起不僅不能擋,而且已經逐步落實。由其經濟發展所支撐起來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政治影響力也不是美國所能打壓或忽視。

美國早就清楚沒有實力遏制中國,雖然小布希初上台時,宣稱中共為其「戰略對手」,一度曾有這樣的想法。受到「南海撞機」事件的考驗,後來又發生「九一一」事件,小布希就將對中共的政策調整為既「交往」又「遏制」的兩手策略。美國今天雖然仍是單極霸權,但實力已大不如往昔。除了軍力仍然無人能比之外,支撐軍力的經濟力已經大幅衰落,政治影響力也在式微中。尤其是「九一一」事件曝露出美國在國土防衛中的無能,攻伊事件中凸顯出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卡翠娜風災善後中顯現的行政顢頇,救災效率猶如開發中國家,都使美國清楚這個超級霸權維持不易。

相對於美國持盈保泰之不易,中國卻睡獅乍醒,以黑馬之姿,急起直追,吸引舉世目光。即使中國並無挑戰美國霸權的野心,美國也難以適應中國崛起,因為中國實力增強,難免就會稀釋美國在若干區域、乃至於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

就這一個多世紀的國際政治來看,美國自從在南北戰爭結束後崛起於國際舞台,已經習慣於超英趕德,看一個個強權在美國制衡下式微。今天崛起的中國卻是這一個半世紀以來美國經驗中的唯一例外,而且中國是一個大國,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人多地大,一旦睡獅奮起,何人能御?因此美國當然認為不能不予以遏制。這是國際政治上一個結構性的矛盾,結構鬆動以前很難解決。

五 遏制大,反彈高

美國雖然因為在反恐、防止核擴散、解決北韓核武等議題上需要中共合作,而繼續與中共交往,但遏制中共的政策也相伴而行,而且是全方位的。戰略上,美國藉對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爭而將美國軍力帶到中亞小國。在美國的經濟誘餌下,美國在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塔吉克等國家都找到了軍事基地,對中國西疆形成威脅。美國又大力爭取印度,想藉以牽制中國西南。再加上美國近年極力強化在東北亞與日本韓國原有的軍事同盟,與台灣的准軍事同盟,美國已經在軍事上將中國團團圈圍。

經濟上,美國更多管齊下。一是致力於阻止中共向國外購油,釜底抽薪,牽制其經濟發展。一方面與其盟邦日本攜手,阻止俄國石油管線通往中國,另方面更介入中海油對美國石油勘探和生產商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的併購,終使併購案破局。二是藉口中國對美出超太多,壓迫人民幣升值,想藉由升值拖垮中國的發展勢頭,就如八○年代迫使日圓升值造成日本經濟發展停滯倒退一樣。三是在世界貿易組織解除對紡織品設限的限制不久,美國即態度強硬的施壓中國要其對紡織品輸出自我設限。

在政治上,美國不僅對中共人權問題大張撻伐,在西藏問題上也持續要求中共與達賴對話解決;在台灣問題上,因應中共的堅持雖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獨,和平解決台海問題,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不變,但卻批評反制台獨的《反分裂國家法》,堅持對台軍售。在疆獨問題上雖然接受中共主張,認定「東突厥斯坦」為恐怖組織,但是對美軍由阿富汗戰場上俘虜回來,羈押在關達那摩監獄的十數名維吾爾族疆獨份子,卻拒絕交與中共。

美國的這些牽制,除激起中共反彈之外,自然也促成中共以更積極的行動予以破解。因應戰略圍堵,胡錦濤在外交上採取非常積極的善鄰政策。除了與有領土糾紛的四鄰,如俄國、越南簽約解決,與印度協商之外,還營造進一步的緊密關係,如與上海合作組織中之中亞國家、俄國、印度、東協等強化關係。與俄羅斯的關係更大有進展,不僅順利完成中俄邊界協議;啟動國家安全磋商機制;就加強能源和投資合作等問題達成協議。此外,中俄兩軍交往不斷加強,中共自俄國獲得大量軍備,如空中加油機、運輸機,今年八月兩國又在山東半島與黃海渤海舉行了眾所矚目的海空聯合軍事演習。

為確保經濟發展不受能源短缺牽制,突破美日等之杯葛,中國四處尋覓油源。除上面所述,俄國已經在七月胡錦濤訪俄後承諾,將西伯利亞油管優先通往中國東北外;中國與哈薩克間的油管預計也將在今年底完工,明春啟用;中共與伊朗亦維持不錯的關係,伊朗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天然氣更為豐富,而伊朗非常希望爭取中國為其戰略與貿易夥伴。在中東地區,中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海灣國家的石油外交也十分火熱。除此之外,中國尋覓油源的觸角還伸向西非,亞洲的印尼、東蒂汶,拉美的委內瑞拉、墨西哥,北美的加拿大。為確保海上運油通路的安全,美國國防部內一份報告指出,中共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柬埔寨和南中國海沿線,以投資建設港口和基地設施來加強與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從而建立一個連接中東和南海的戰略防線,確保大陸能源供應通道的安全。

為確保人民幣幣值不在外在壓力與投機客的炒作下升值,影響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穩定,中共記取了八○年代日本的教訓,當年日幣在美國壓力下大幅升值,由一美元兌三百日圓左右,一路飆升到一美元兌80日圓,結果造成股市與房市的泡沫化,日本經濟十多年來一蹶不振。所以不論美國等如何施壓,中共始終老神在在,按兵不動,最後才出其不意的小升了百分之二。紡織品貿易戰,中共施展各個擊破策略,與歐盟各讓一步,談判解決;美國能施展的壓力看來也會減少。

六 新三C加老三C,中美關係越來越複雜

自小布希執政以來,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已經幾次調整,由「戰略競爭對手」,調整為「坦率、建設、合作」的老三C政策,到這幾個月的「複雜、糾纏、全面」的新三C說法。美國的中國政策究竟應往何處去?其實美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現在政策是以新三C為主軸?還是老三C與新三C兼具?交往與遏制(congagement)的兩手策略,是交往重還是遏制重?還是因時而易?頗值得研究。

其實美國一般民意對中國的好感度不差,甚至美國政府基於務實考量,也認為應該採取與中國交好合作的政策,比較遺憾的是美國的民意機構,即國會,受到美國企業界以及台灣大力遊說的影響,對中國採取了敵對的立場。企業界為了自身利益,不斷向國會施壓與利誘,軍售、石油、紡織品、匯率等爭議因之而起。台獨勢力為圓那不可能的夢,也以相當資源挹注民意代表或其助理,爭取支持。顯然,美國國會的民意代表與他們所代表的民意之間,在中國政策上有巨大落差,這也是美式民主值得反省的一項奇景。

由於伊拉克戰事被視為已經告一段落,美國這幾個月似乎又把矛頭轉向中國。對於中國崛起,其實美國並不擔心其軍事力量會構成壓力,因為這方面中國要追上美國還得幾十年。美國擔心的主要是中國的經濟崛起,因為所有大國的崛起都是經濟打頭陣,一旦經濟崛起,軍事與政治的力量也水漲船高,十九世紀的美國、日本、德國就是如此。對美國來說,不幸的是中國經濟崛起已經部分成為事實。誠如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蓋保德所指出,「中國經濟崛起所帶來的經濟安全、失業、能源製造等一系列問題,目前正考驗著美國的處理能力,美國正在經歷世界經濟的大轉變期(great transformation)。」

美國對中國所採上述一連串防範、遏制措施,事實證明既無效果,反而有害於中美互信的建立,在國際上形成對美國更加不利的情勢。諸如近來中俄、中印關係的進展,中國在能源問題上更為積極的謀劃,中日關係的趨於緊張,中國與歐盟、拉丁美洲國家關係的大幅增進,相當程度都是被美國遏制政策逼出來的。對於面臨權力式微的超強美國來說,是否也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放手是否比緊握拳頭對美國更為有利?接受中國,甚至更多國家,如印度、巴西等的崛起,是否比逆勢操作對美國更為有利?更能使美國贏得尊敬,獲得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