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的本土、和諧的兩岸、民主化的中國

解讀馬主席的新台灣論述

陳建仲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員)


馬英九接任國民黨黨主席後,提出「先連結台灣,才有中國」的新台灣論述,立即引來包括陳水扁在內泛綠陣營的口誅筆伐。陳水扁提出「三個決心」說,批評國民黨必須決心徹底揚棄一個中國的迷思、決心積極擺脫朝野政黨惡鬥、決心誠實面對黨產歷史問題,如此才有可能真正連結台灣、開創兩岸和平。而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坤則批評馬主席的說法歸納起來就是「三個沒有」:沒有台灣優先、沒有台灣認同、沒有接納台灣主體性。因為台灣對馬英九來講,不是目的地,是他的橋樑,所以連結台灣要到中國去。總統府資政葉菊蘭批評馬英九的說法是以中國角度來看台灣,不具台灣主體意識,清楚呈現了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本質。台聯主席蘇進強則表示,馬英九是因為想要破除外界對連戰訪問中國的質疑,才會提出盡速建立「先連結台灣才有中國」的歷史論述,這完全是國民黨為替年底選舉造勢及2008總統大選鋪路的說辭,並非真心想走本土化路線,台聯精神領袖李登輝更直截了當說馬英九在欺騙台灣民眾。

泛綠陣營的反應正說明了當前台獨陣營自認對台灣論述享有獨佔解釋權,以及國民黨長期對台灣論述欠缺著墨的窘態。民進黨執政後,在公權力全面介入及泛綠陣營一波波民粹意識的操作下,台灣優先指涉的意涵已經變成「台獨優先」,而本土化也變成「台獨化」。反觀泛藍陣營對台灣定位問題始終說不清,對泛綠狂熱的獨化台灣攻勢無力招架,缺乏「台灣論述」竟成為泛藍陣營的罩門,或者如馬英九說的是「自視為台灣論述的侏儒」。情勢逼迫國民黨內部竟有想「藉獨制獨」的論調,提出國民黨改名為「台灣國民黨」的主張;最具體的比如去年八月國民黨中常會討論「民主、和平、新台灣」現階段基本論述草案時,當時的首席副主席蕭萬長召集論述小組提出的解答竟然是:「國民黨堅持憲法主張中華民國主權,今天中華民國已經和台灣合為一體,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這種論調與陳水扁稍後提出所謂「中華民國在大陸,中華民國到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竟然前後相呼應,更加凸顯出國民黨缺乏「台灣論述」能力問題的嚴重性。

馬英九上任黨主席初次主持第十七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即公開提出他的台灣論述,說明他充分瞭解泛藍的罩門所在,也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迎接挑戰。問題是馬主席的台灣論述是否妥善?具體義涵應如何解讀?國民黨黨內路線的矛盾如何化解?相對於民進黨的本土論述,國民黨又應如何對泛綠「獨化台灣」的意識提出有效的對策?

解讀馬主席的台灣論述

馬英九「連結台灣才有中國」的論述從表面語義上容易引起泛綠陣營的圍剿,究竟馬英的新本土論述如何解讀?由於馬英九尚未全盤論述他的台灣論述,本文僅就馬英九上任黨主席後的相關談話進行分析。

泛綠陣營以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在1914年表示,他想向當時殖民台灣的日本政府提出三項主張,其中之一就是「台灣與高麗兩民族至少限度也應該實施自治,各自設立自己的國會及自治政府」;由此觀之,孫文是把台灣和朝鮮「兩民族」相提並論,並沒有主張國民黨的軍隊要「收復台灣」,並且也以羅福星遺言追求台灣獨立的說法來批判馬英九。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孫中山先生是因滿清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所刺激,才籌組興中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台灣的被割讓是多少革命志士夙夜匪懈、不惜犧牲也要湔雪的民族大辱,台灣的割讓本即是兩岸全民胸口共同的痛。不論是中山先生或羅福星乃至曾經在日據時代主張過台灣獨立或自治者,他們的原意都是因當時中國積弱不振,無力抗日,才為求反對日本統治而做出的權宜之計;追求國土團圓的、民族團結的願望是不應被扭曲的。因而馬英九說,台獨不是選項;因為不管現實可不可行,台獨根本上違逆台灣先民亮潔的情操,也傷害整個中華民族的情感。

馬英九歷數革命先烈陳少白來台吸收興中會會員、羅福星參加黃花崗之役及中山先生二次革命失敗還曾來台灣募款等史實,想要論證的是,不論是居住在大陸或台灣,對中國近代遭列強瓜分的痛苦與希望民族復興的熱切是血脈相通的。台民不僅投身興中會的革命義舉,在台抗日的事跡亦可歌可泣。如前所引,不論是蔣渭水、林獻堂、賴和、楊逵、吳濁流等台民菁英,何人不是心懷漢室而與大陸聲息相通,魂牽夢縈?馬英九以曾在二次革命慷慨解囊捐助國父、卻在二二八事件成為受難者的台灣耆老廖進平家族送酒為例;並且談到國父去世時,台籍北大學生洪炎秋以北大台灣學生會名義,舉行追悼會並寫下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為例,即是在引證兩岸同胞不分省籍,對民族血派相連高貴的情操與共赴國難真摯的情感是不容切割與斷絕的。

諷刺的是葉菊蘭在「重建台灣自主抗日記憶,吳湯興先烈追思紀念會」,追思這位抗日的苗栗同鄉先烈之時表示,因為吳湯興跟國民黨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過去的歷史教科書裡,根本沒有提及吳湯興,讓她對自己同鄉的先烈一無所知。在國民黨的黨國教育體制下,使大家只知道「七七抗日」,只知道「死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卻不知道台灣的「乙未抗日」,不知道「死守八卦山的吳湯興」。國民黨的確必須為過去對台灣本土的疏忽而受譴責;但曲意媚日的民進黨與一味美化日據時代天皇德政的台聯黨,面對先民的英靈、面對台籍慰安婦的哀傷,又應如何自處?

對於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說法,馬英九引述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抗戰勝利當年的五月舉行,就說要光復台灣;珍珠港事變後第二天,就宣佈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無效等史實,說明台灣自始自終都是中國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個成員,整個中國的近代史如果少了台灣這塊就難以完整。馬英九說,國民黨是本土政黨,黨員有百分之七十是本省人,國民黨從1897年開始有黨員在台灣,與台灣的關係遠遠超過民進黨。

但馬英九尚未說明的是,早在荷蘭人據台乃至明鄭時期的台灣,是因台民經營國際對大陸貿易的轉口生意,而取得發展的動力;而當台灣與大陸的貿易被禁止時,商埠商行的景況即告逆轉;這對堅持反對台灣與大陸經貿往來的泛綠陣營而言,更是必須正視的史實。尤其是當民進黨藉用反全球化弊端的新本土運動,作為反三通的論述依據時,國民黨更應走出過去反共教條的束縛,重新正視台灣自晚明時代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係;更清楚的讓民眾明白兩岸經濟互利互補,並不存在那一方被剝削的問題。兩岸三通將為台灣帶來新的希望與成長的動力,參與華人經濟圈為主體的亞太經濟圈更是台灣未來唯一的出路。當兩岸學界都在紀念鄭和下西洋時,更加凸出連結台灣才有中國的論述,有其根本的歷史根據。

此外,人權、反共與民主也是馬英九台灣論述中不可切割的重要環節。他在今年的五四紀念專文中指出,總統大選前後社會不安,族群對立、民眾情感的撕裂前所未有,總統選舉的過程帶來了不祥的徵兆,執政者反覆灌輸公投與制憲是「普世人權」,是「愛台灣與支持民主」,賦予至高無上的道德光環,鼓動人民的原始情操,從而建立無人敢於挑戰的政治與思想權威。這種刻意把特定的政策主張賦予先驗道德地位的作法,不但不是民主的深化,反而正迅速腐蝕民主政治多元與包容的內涵,破壞政府理性決策的機制,帶來了新的強人政治的隱憂。而「台獨」、「公投」與「制憲」現在正逐漸發展成三位一體的新神學,一種不容任何人質疑的絕對道德,執政者可以輕易地以這種新神學偶像的身份,扭曲理應中立的行政機制,使公眾噤聲,並以「民主」的名義無限地擴張權力。

因而馬英九欲以憲政自由主義(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建立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態度、人權的保障、與包容的文化來對付台灣此刻所面臨的民主危機。他在就任黨主席時宣示國民黨未來要建立本土化論述,讓人民知道國民黨不是外來政黨,也就是建立「台灣新希望運動」的核心價值,讓台灣擁有誠信政治、公義社會、活力經濟、雙贏的兩岸關係。同一時間,「民主行動聯盟」也呼籲台灣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重建民主價值,一起「拒絕民粹、還我優質民主,拒絕愚民、還我清明理性,拒絕撕裂、還我族群和諧,拒絕操弄、還我人間公義」。而海峽另一邊的中國大陸官方則在《人民日報》等報章上發表社論,表示要推動「新文化運動」,邁向「新民主」。

對中國,馬英九同樣不假辭色。他早在法務部長任內,就已經為民運人士魏京生聯署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十幾年來,他每年參加紀念六四的活動;他並且曾邀請遭中國抵制的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以台北市駐市作家身份來台訪問;2002年馬英九親自出席法輪功的心得交流會;並因發表反對反分裂法的言論而遭香港拒絕入境。馬英九說,他會繼續對大陸內部民主化的批判,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亦即民主與人權不僅是馬英九的信念,也是全體中國人應該追求的標的。大陸改革開放的進步雖已獲得舉世肯定,但對政治改革的拖延卻備受國際非議。馬英九的說法,除立足於對中共提出諍言外,也可能考量藉以擋住綠營指他急統的紅帽;並避免美國的誤解。

雖然民主化的中國確為全球華人引頸期盼的願景,一個民主而繁榮的中國,台獨自然更無容身之地,這也許是馬英九想向對岸傳遞的訊息;然而,提六四事件與法輪功,能否引起台灣民眾的共鳴實有待商榷;而且不論六四天安門事件或法輪功,在中國是被認定為與外國勢力操控有關,這是大陸高校生或學界都不願碰觸的話題。尤其當台灣在扁政府執政後,各種反民主的表現,台灣的民主化論述對大陸知識份子能有多少吸引力?這是從台灣的角度看待中國問題時經常存在的誤區。甚至,當美國早就把人權或民主問題與貿易最惠國談判脫鉤,而且近來也甚少以此做為美、中關係的籌碼時;馬的談話反而容易遭大陸對台系統解讀為是以泠戰時期的美國人認知來看待大陸問題;加上馬英九的反共論述,可能增添未來他與大陸互動不必要的障礙。實際上談中國民主化可選擇要求中共開放公職民選、組織政黨、開放媒體、改革司法、黨政分離等更被國際及兩岸民眾認同的指標;拿有爭議的法輪功及六四為例是否妥當?有沒有必要?馬英九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已可反制民進黨扣他特首的紅帽,有沒有必要堅持介入法輪功議題?也許是馬英九必須審思的。

綜觀馬英九的台灣論述,「捍衛中華民國,堅決反對台獨,拒絕一國兩制,在『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的基礎下改善與大陸關係,促進中國走向民主,和平協商解決兩岸分裂」是主要的基礎,他的立場是「反共不反中,主張兩岸和平,也為反台獨的人找到出路」。他說:未來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將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本,「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即大陸地區和自由地區。同時他同時將以連戰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時達成的五大願景,作為國民黨未來4年推動兩岸政策遵循的依據。五大願景是:(一)國共兩黨建立溝通平台;(二)促進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三)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四)促進兩岸經貿全面交流;(五)給予台灣一定的國際空間。

國民黨真能反制民進黨的台獨論述?

很多評論家乃至國民黨內高層都把國民黨的失敗歸

咎於缺乏本土化論述;然而平心而論,這種說法實有待商榷:

(1)以馬英九、朱立倫及胡志強為例,選舉勝敗候選人形象才是真正的關鍵。民進黨在馬英九兩次市長選戰中,各種抹紅手段盡出,激化省籍矛盾,但最終反適得其反。即使在高雄市,國民黨黃俊英在黨內高層互鬥失和及黨內市議員暗助敵營的內傷下,仍只以些微票數落敗,因而本土論述並非國民黨敗選的最大原因。

(2)民進黨2004年挾黨、政優勢,全面操控媒體,強打國會過半,制憲正名的訴求,但泛藍陣營卻仍能在資源短絀的困境中,取得過半席次,足見多數民眾對泛綠的台獨論述並不認同。

(3)從不同民調結果也顯示,雖然獨派陣營的台獨論述越來越激進、越來越大聲,但陳水扁及泛綠陣營的民眾支持度反持續下降,當民眾對執政成績不滿時,逼得獨派必須偃旗息鼓,難以越雷池一步。

(4)雖然李登輝晚年言論自我背離,但所謂新台灣人的觀念及兩岸維持現狀的共識,應已為多數國人所接受。馬英九初膺重任,黨務百廢待舉,實應力求黨內整合,編組團隊,大可不必急著對兩岸問題表態,不宜把話說死,應保留未來對綠營可能出招的回應空間。

足見國民黨的失敗除喪失黨的基本信仰,在本土論述上自我棄守外,改革步調太慢,是另一主因。誠如馬英九所言,「執政者的蠻橫無理,讓台灣社會開始覺醒,人民知道執政黨只要做不好,就應該換黨執政,人心不死,是改變台灣最大的動力」。民進黨執政的亂局,給國民黨很好機會,但民眾對國民黨最大的不滿,不是她是不是外來政權、不是她主張三通也不是她偏向統一;而是國民黨改革成績與民眾的期許落差太大。國民黨高層矢言主導立法,創立優質法案,但黨籍立委這些年來卻交不出令民眾滿意成績。相對於民進黨在野時期勇於抗爭、揭弊,國民黨立委卻是經常妥協,甚至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高雄捷運外勞暴動弊案,黨籍立委的表現更是令人失望。相對於民進黨公職投入本土活動的經營,國民黨內公職有多少人曾獻身地方公益、關心本土文化與弱勢族群及一般民眾站在一起?黨內公職人員向來習慣向黨中央伸手,真要他們毀家為黨紓難,幾人能夠?國民黨長期給人民只重派系與利益關說的印象,至今仍未徹底洗脫;黨務工作人員積習未改,陽奉陰違、逢迎拍馬、喪失對三民主義的信仰、對黨的未來沒有方向感。誠如網站上對國民黨的批評,如果連執政成績如此惡劣的民進黨都打不下來,問題只能怪國民黨自己。

馬英九提出新台灣論述,直指國民黨長期以來面對近代史的懦弱與退怯,公開黨對三民主義信仰的鬆懈,提醒全黨要走出李登輝的陰影,在思考及信仰上進行大掃除。國民黨不只是需要本土論述,更應據此重建黨的中心信念,團結黨的菁英。只有齊心同步,信仰才能化為力量。其實馬英九早就戰勝了「香港腳走香港路」、「馬特首」等扣紅帽的風波,他自己沒有本土不本土的問題,以他的形象相信民眾也不會因他的省籍而認為他不愛台灣;問題是黨內對馬路線有沒有信心?黨內的本土派能否體認馬英九的用心而願面對綠營的台獨論戰挺身為藍軍奮鬥?

其次,不論是泛藍整合、國親合併或重新執政,最大關鍵還是國民黨的形象問題,特別是立委問政的表現、基層公職的淨化與黨內風氣的革新。馬英九在提出新本土論述後,進而決定親自參與立院黨團大會,主導立院黨團運作,成立五大除弊小組,進一步塑造國民黨的改革形象,再度跨出關鍵的一步。只要國民黨真能建立起連結台灣與中國、連結本土與傳統、連結區域與國際的新本土化論述,再全力於國會中拚改革、拚形象,如此的國民黨才能喚回中興的契機。

國父曾說:「吾心信其可行,則雖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一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雖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國民黨當前最欠缺的就是黨的信心和理念。馬英九說要使國民黨成為一個正派、清廉、誠實、有理想、有戰鬥力的政黨,但環視國民黨立委素質,與基層鄉鎮市級首長及民代水平,黨的改造明顯不是一蹴可幾。馬英九說:「走對路,國民黨才有出路」,但從目前立法院長王金平與馬主席的互動,實令人擔心泛藍被自家人拖累的歷史會一再重演。國民黨現下真正最需要的,也許不是立即想在台灣論述上壓倒性的擊退綠營,而是團結藍營,一步一腳印的爭取國人對國民黨重新執政的信心。馬英九上任後,國民黨支持度創新高,應是代表民眾對現狀的不滿與對國民黨改革的期盼,套用馬英九黨主席選前說的:「人心不死,改革有望」,選後說「民心不死,中興有望」,黨的未來就看國民黨上下是否真的體察到民心的歸向。

令人憂心的2008年

對照情勢發展,台灣未來很可能出現以泛綠陣營台獨化的台灣論述對上以馬英九擔綱提倡新民主價值的「台灣新希望運動」,2008年的總統選戰也勢必是一場關於台灣前途的大論戰,但民進黨未必討得到便宜。尤其民進黨執政成績實在不堪,加上弊端頻傳,黨的形象大打折扣。不論是改革牌或執政能力,民進黨都難以說服中間選民。只剩下操縱省籍矛盾,激化兩岸衝突,簡言之,泛綠只剩台獨牌可打。

由於馬英九形象清新,國民黨在黨主席改選後的民調竄升,如果2008年馬英九代表泛藍出馬,民進黨又無法再泡製319槍擊事件,則一旦台獨氣焰因選情緊繃而激化,輸不起的民進黨是否可能將槍口對向馬英九?或者陳水扁故意在選前大動作公佈新國旗?新國歌?並展開制憲正名,進而迫使中國動武壓制而終止選舉、宣佈台灣戒嚴、而由陳水扁繼續掌政?泛藍文質彬彬的論述對上粗暴狂妄的獨派陣營,真的有用嗎?泛藍陣營是否裡外上下都已體認到,2008年必須為台灣全民及下一代的生命福祉而與台獨決一死戰?

陳水扁必將展開他的台獨修憲冒險之旅,重新點燃台灣正名的導火線。對美國而言,最佳的美國利益應是兩岸維持現狀,避免捲入兩岸衝突;如果民進黨執意將台獨法理化,已根本牴觸美國利益。一旦跨出臨界點,美國能不加大力道壓制?而美國與獨派都必須思考的是,如果陳水扁路線只會造成台灣政經實力更加弱化而無力抵擋中國統一的壓力,美國在藍綠陣營間是否還要保持等距?或者加大支持至少能穩住局面的藍軍?對於2008年的可能變局,對於李登輝、陳水扁可能以2008年當「台獨熱月」的發展,不論是美國或中國高層都應以最嚴肅的態度對待,泛藍陣營尤其不能掉以輕心。從而馬英九當務之急除提出新的本土論述,武裝藍軍的根本思想外,更應全力反制台獨亂局、全力爭取美國支持、全力整頓隊伍;只有泛藍團結一致,才能擋住陳水扁即將發動的台獨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