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時代的美國對台政策

論美國兩岸專家的辯論


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有如預料,即困於物價上漲,股市大跌,而焦頭爛額,但也完成了二十年來未能完成的兩岸直航談判,突破了三十八年來未能突破的官方船艦前進釣魚台海域宣示主權,恢復了遭禁唱和禁讀的代表國軍軍魂和武德的黃埔軍歌和軍人讀訓。

兩岸的動力可能有了改變

在大選前馬英九即宣示他的兩岸政策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互不承認,互不否認」、「兩岸和平協定」,和「不必美國介入」。除「兩岸和平協定」外,其他均已進入程序,在循序漸進中,而創造了兩岸戰後前所未有的和諧和善意。

美國政府雖表示對兩岸的和諧互動表示歡迎和樂觀其成,並且有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韋德寧代表布希總統表示,「美國政府對馬英九新政府評價很高,也樂於見到兩岸之間各項正面發展,一點都不擔心兩岸進展太快。」(《中時電子報》08-06-01)但是,在馬英九上任總統滿月的前夕,美國國務卿賴斯卻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據《自由時報》報導稱:

「賴斯說,美國與台灣的關係並不壞,美國過去擔心陳水扁想要做的一些事明顯挑釁,美國必須講出來,例如公投就是挑釁的例子。但是現在沒有什麼不對勁的事,美國一直鼓勵中國人和台灣人努力改善兩岸關係。賴斯指出,美國是需要扮演鼓勵的角色,但她也要提醒大家,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美國要看到台灣經由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社會取得真正的空間,美國也要確保中國瞭解,美國不僅反對台灣方面的挑釁行為,美國也反對中國方面的挑釁行為,所以美國會觀察事情發展,但她認為兩岸的動力可能有了改變。」(08-06-23))

雖然,「美國一直鼓勵中國人和台灣人努力改善兩岸關係」,現在兩岸關係不正在改善嗎?為什麼「美國是需要扮演鼓勵的角色」?美國不是有國內法的《台灣關係法》嗎?說「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何義?

美國要支援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支援就是了,為什麼「要看到」呢?兩岸兩會復會後,北京正在努力為馬英九兌現兩岸包機直航和大陸客來台的競選承諾,七月四日,一天也不差,賴斯卻跳出來「要確保中國瞭解,美國不但反對台灣挑釁,也反對中國挑釁」。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說這樣的話,能不讓人沒有突兀之感嗎?又為什麼「所以美國會觀察事情發展」,但「認為兩岸的動力可能有了改變」,這是說什麼啊?簡直令人費解!

如果美國與台灣防衛不再連結一致

拆穿了說,美國現在的對台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兩岸的互動必須要在美國控制中,才能「以台制中」,即使兩岸改善關係,但必須是由美國扮演「鼓勵的角色」,沒有美國「鼓勵的角色」,兩岸關係是不允許兩岸自行改善的,因為「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即使未來北京支援台灣參加世衛組織,台灣不要忘記,那是「美國要看到」的,是美國施恩於台灣的,而不是中共。

現在進行中的兩岸互動,是馬英九「不必美國介入」,美國不放心,所以「美國會觀察事情發展」。兩岸關係改善的「動力」應來自美國的「一直鼓勵」,現在「美國不必介入」下,似乎脫離了美國的「一直鼓勵」,所以說,「兩岸的動力可能有了改變」。

賴斯的話全是一些拐彎抹角的「外交辭令」,六月二十六日,美國的兩岸專家在喬治華盛頓大學開了一場研討會,則出現了不少的「白話文」。

根據中央社報導,在研討會中,美國的兩岸專家似有意見上的分歧。一派從近期來看,馬英九當選後改善兩岸關係,緩和了自李登輝以來到陳水扁的兩岸緊張,解除了兩岸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這也是台灣民意在大選中的選擇,美國沒有理由反對。另一派則從長期著眼,一旦兩岸和解,美國「以台制中」的戰略作用可能消失,將導致美國必須改變對中國的防衛戰略。

曾任職美國國會、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的兩岸專家沙特就在研討會中表示:

「馬英九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讓自己彈性空間有限,但台灣是民主制度,馬是民選出來,他也必須提防衛策略,台灣內部有民主進步黨在監督,馬英九已宣示台灣需要國際空間。中國方面,胡錦濤能遏止解放軍持續部署對台武力企圖心?如何壓制黨內政敵?能展現給台灣多少國際空間的彈性?」

「華府當前已有許多人擔心美國在台灣區域的長期戰略利益,尤其兩岸關係改善是否真可帶來穩定?華府普遍認為,兩岸經濟與社會層面的進展,將改變台灣,但同時美國盼強化與台灣防衛合作,並售台武器以因應台海軍事均勢持續向中國傾斜。」

「中國最終會接受一個保持分離狀態的台灣?如果台灣軟化防衛需要,如同當前馬政府的表現,美國與台灣協力嚇阻中國的政策何在?另外,兩岸關係改善,是否就徹底改變了過去的零合競爭?兩岸關係改善將如何改變美國對台灣安全的評估?美國國會是否允許兩岸軍事持續失衡?如果台灣不需要安全防衛,美國國會有何必要主動關心台灣安全,這些都是新的狀況,美國行政部門很難說明清楚。」

「在這個改變的趨勢下,台灣是變成更強還是更弱,這些問題都不能聽表面上的官方說法或媒體報導,要記得,台灣是三方關係中的弱者。」

「如果中國在兩岸影響力上快速推進,美國就必須更新其亞洲政策,例如美方要不要比台灣更關心台灣的安全?美國還能堅守對中國嚇阻政策且同時對台灣現況將束手無策?如果美國與台灣防衛不再連結一致,華府恐怕必須跳過台北,單獨直接與北京做交易。」(中央社,六月二十六日,華盛頓專電)

民進黨也沒有發揮

沙特的思維顯然仍停留在冷戰模式和兩岸對峙的模式中,而擔心美國在兩岸互動中被邊緣化,無法「以台制中」,即「美國與台灣協力嚇阻中國」。如果美國無法從台灣方面插手兩岸互動關係,則就必須改變策略,改由從北京方面插手干預兩岸互動關係。在台灣內部則寄望於民進黨對馬英九的「監督」。其實在大選前,就有報導,美國在台協會楊蘇棣見民進黨蕭美琴表示,美國願意幫助民進黨,包括「資助」。蔡英文在選後,宣佈參選民進黨主席,即不公佈行程的前往美國,回台後再從事競選活動。在馬英九當選前,美國已在佈置以民進黨對馬英九的「顏色革命」了。

在會中還有人提問指責「馬英九在競選時強調台灣主權、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人民才能決定台灣未來,但當選後只說『中華民族』、擱置台灣主權,這是『先騙再變』的總統」。

其實馬英九從來只說「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未說過「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主權」是屬於中華民國的,所以,也沒有「擱置台灣主權」的問題,而只有擱置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代表之爭的問題。亦可見這位提問人對兩岸認識的水平之低,有如民進黨的台獨基本教義派。

在會中,這個問題是由何漢理來回答,報導說:

「他很驚訝為何民進黨沒有在『一個中國』政策上強力施壓馬英九,也沒有追問馬英九『九二共識』到了二○○八年有何新意涵?

何漢理說,『九二共識』的時空背景有國統會與國統綱領,馬英九是否恢復國家統一的架構,馬英九的『一中』到底是憲法上的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族』?

他說,這些問題應該有清楚內涵與定義,才能分析馬英九兩岸政策的未來,但很遺憾,竟然是由他這位美國學者來提出這些問題,台灣內部的政治過程竟沒有主動發酵,民進黨也沒有發揮。」(同上)

顯然,何漢理認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是值得質疑的,只是民進黨的「監督」不足,還要勞煩他這位美國學者來代替民進黨質疑馬英九。

統一不是馬英九任內要處理的議題

在會中,包道格的文章和發言,與沙特、何漢理略有不同。據報導,包道格說:

「經歷過去十年來的紛擾衝突,今年台灣的選舉結果提供新的舞台讓台海兩岸降低緊張,美國一向敦促兩岸這樣做,北京也表示感謝,但此刻美國不能以為可功成身退,畢竟依據台灣關係法以及道義上,美對台安全仍有承諾。」

「台灣安全的首要議題是政治層面,應該找出可以讓兩岸雙贏又不犧牲台灣自治與民主的政策,美國與台灣的防衛合作以及軍售決定,更應思考會如何影響上述目標,美國應支援台灣適當合理與大陸和解,也應該信任台灣內部的體制可以監督政府這方面的作為。」

「美國在對中國的關係上,並未將台灣當成戰略上的資產,美國反而希望台灣不要成為戰略上的負擔,因此美國應不至於認為兩岸太親近會是威脅。」

「當台灣人民透過一次次的選舉,包括立委以及領導人大選,用選票表達出來的民意是要改善兩岸關係,他不認為美國會有困難接受這樣的台灣民意。」(同上)

包道格雖認為「美國不能以為可功成身退」,但其支援馬英九目前的兩岸和解政策則是清楚的,也「不至於認為兩岸太親近會是威脅」。不過,包道格對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的支援也加了但書,必須是「台灣適當合理與大陸和解」,何謂「適當合理」,當然不能違反包道格所認定的美國利益。並且,他還「信任台灣內部的體制可以監督政府這方面的作為」。這也就是說,包道格相信台灣內部的親美勢力和民進黨可以監督馬英九不致去傷害美國利益。

除了包道格外,據報導,會中,「卜睿哲也補充,他之前參加代表團出席馬英九總統就職典禮,攜帶了民主黨總統預定提名人歐巴馬參議員恭賀馬英九的信函,信中表達支援馬英九致力於兩岸的作為,這樣的立場未來應不會改變。」(同上)

卜睿哲在另一篇文章《對第一次江陳會的反思》中也說到:

「現在馬英九總統已正式上任,兩岸重啟對話又獲得了良好的初步結果,兩岸氣氛的確有所改善。但這並不表示過去十五年來的互相猜忌已隨著江陳會,或者在此之前的蕭胡會與吳胡會而消失。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馬曉天最近就警告說,『台獨』的『分離勢力』仍會繼續『分裂活動』,並聲稱『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任重道遠』。」

「很顯然,兩岸統一並非此一目標;馬總統已經表明,統一不是他任內要處理的議題,這個立場在實質上與政治上都極有道理,解決兩岸根本爭議時的重重阻礙,絕非短期內可排除。此外,台灣民眾也準備好對此議題凝聚共識。」

「然而,雙方似乎已找出另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我自己稱這個目標為『安定』,也就是創造出一個讓兩岸在互不畏懼對方的情況下,能夠共存的互動環境。安定要從雙方各自公開保證無意挑戰對方的基本利益開始。安定還需要各種可靠的溝通與對話管道,例如目前已經恢復的海基會與海協會對話管道(而且兩岸也應以兩會間的對話為最主要溝通管道)。透過兩岸在各種領域間擴大與深化彼此合作,安定才能成為具體形式。經濟領域上的安定最能迅速見效,但如果兩岸間的安定要能夠讓人信服和持久,就應該擴及國際空間與防衛等領域,如果能透過漸進過程全面實現,安定將使兩岸關係更容易預期,同時將顯著減少彼此對對方的恐懼,兩岸領袖也較不可能懷疑對方打算改變現況。他們也因此較無必要採取種種避險及嚇阻的政策,兩岸目前陷入不安的惡性循環就是這些政策所導致。」(《自由時報》08-06-23)

美國對台政策到了要轉折的時刻

卜睿哲的立場目前當是支援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的。但是也不是沒有條件。一是,他認為只要有台灣內部的台獨勢力存在,兩岸關係的改善不會達到傷害美國利益的地步。二是,馬英九承諾了「統一不是他任內要處理的議題」。三是,兩岸的「安定」,可以使台灣不要成為美國「戰略上的負擔」。

馬英九方面當亦即時敏銳的接收到美國對台政策辯論的信息,據《自由時報》(08-06-28)報導:

「馬幕僚指出,兩岸透過和平協商解決爭議,是美國一貫政策,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也是說給美方聽的,馬政府涉美高層,都是美國問題專家,與美方互動良好,台北與華盛頓的關係基本上不會有問題。

馬幕僚分析,美國、日本憂心台灣與中國走得太近,事實上,台灣、中國的重啟協商,問題相當複雜,絕不如外界所想得那麼樂觀,下半年馬英九將訪問中南美洲過境美國,以及可能在台灣舉辦國共論壇,才是觀察台美以及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指標。」

這就是說,台灣不會脫離美國太遠,也不會和大陸走得太近,可見「馬幕僚」的說法還是要牽就美國兩岸專家的思維,讓美國放心。

這次參加喬治華盛頓大學研討會的兩岸專家,不僅是美國學界的重要發言人,並且多曾任職美國政府,參與美國對台政策的官員。其中當有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別,也有遏制派和交往派的不同,但在維護美國戰略利益的立場上則是一致的。這個辯論應該還會持續,必然會影響到「馬英九時代」的美國對台政策,至於如何影響還得要看未來中美台三方的互動結果才能揭曉。

政治是現實的,但政治學卻是包括歷史的。從十七世紀以來的台灣歷史來看,我們曾發現一條「鑒往知來」的規律,即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是中國勢力和外國勢力角力的歷史。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是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日本以馬關條約割台,是外國勢力驅逐中國勢力;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致使兩岸分裂至今。

現在國際政治的現實,是中國正在和平崛起中。美國的兩岸專家必須衡量,美國是否付得起打倒中國、分裂中國的代價。戰後,美國對台政策,從「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到「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確實又到了要轉折的時刻了。

美國的兩岸專家當有歷史的深思

從九○年代起,美國「拆散中國」之聲甚囂塵上,從「銀河號事件」、「轟炸中國大使館」、「南海撞機」,到最近發動西藏暴動及發起海外藏人破壞北京奧運,除了激起全球華人一波又一波的反美民族主義外,美國又獲得了什麼?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提出警告,不要「使我們(美國)代替蘇聯成為對中國的帝國主義威脅」。但今天的美國霸權主義者,卻一步步的又逼使中國人民把美國當成「帝國主義威脅」。這是明智的美國國家利益嗎?

要不要付出代價「拆散中國」,打倒中國,那是美國的抉擇。我們從來不以為美國是和平主義者,但我們知道美國也瞭解「打不倒就入伙」的道理。美國若能在「馬英九時代」,協助馬英九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未來的美國必然會擁有一個友好而強大的中國,否則,美國就必須面對十三億中國人民以血肉築成的鋼鐵長城。維護美國戰略利益的兩岸專家當應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