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前進的紀念

談紀念「七七」抗戰的現實意義

曾健民
(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


有人問說,今天在台灣紀念「七七」抗戰有什麼意義呢?現在連中國大陸都不怎麼紀念了,為什麼台灣還紀念呢?歷史上,「七七」抗戰已很遙遠,跟台灣又更遙遠了,為什麼還紀念呢?這的確是一個很自然也很普遍的質疑。,既然我們多年來都辦了紀念,將來也可能繼續辦下去,因此,就不能迴避這個根本性的質疑。我們是不是只在緬懷過去的歷史,為了紀念而紀念呢?或者是我們深深體認到,「七七」抗戰的精神,在今天的台灣、中國甚至世界的局勢中仍有其積極的意義。前者,只是一個單純的紀念,一個緬懷過去的儀式;而後者,則是通過紀念激勵現實的能動力量,解決現實問題,也就是為了前進的紀念。

我認為紀念是為了前進,所以我要報告的是今天在台灣紀念「七七」抗戰有什麼現實意義。

一 台獨化的歷史文化語境

首先,我想簡要地綜述十多年來台灣日愈惡質化的歷史文化環境。只有認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才能體會到今天紀念「七七」抗戰的現實意義。

陳水扁台獨政權執政八年後的台灣,只可說是百廢待興;有人說台灣現在急需「災後重建」,這句話的確相當生動地形容了台灣的現況。今天台灣所面臨的危機,除了大家時時刻刻身受其苦的經濟衰退,以及世界性通膨之外;便是屬於精神層次的「社會價值」的荒廢問題;而社會價值中的重要一環便是「歷史意識」(或歷史認識的問題),換言之,今天台灣的「歷史問題」已經達到必須「災後重建」的嚴重程度。

大家都應該記憶猶新,近十五年來(以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的對談為指標),台灣的歷史觀念受到極大的扭曲和顛覆,有些部分幾乎到了反歷史的程度。台獨或投機的學界,文化界不顧客觀的史料、史實,一昧以台獨政治意識型態去「建構」或「虛構」歷史。其原因有二:

(一)全世界風行一時的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這種思潮否定大歷史或歷史的宏觀敘述,認為歷史本是建構的;這等於否定客觀歷史的存在,取消了歷史世界的存在。對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追求民族國家的獨立自主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族歷史,無形中遭受到這種思潮的扼制和破壞。可以說,後現代主義代表著西方國家在後冷戰時期的霸權論述之一(相對於冷戰時期的「現代主義」),它與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人權」論並列,為遏制非西方國家的文化利器。

(二)在上述思潮的推波助瀾下,只知西方卻不知世界的台灣,在台獨政治勢力抬頭的過程中,早已僵化但尚存一息的國民黨式的「民族史觀」逐步遭到顛覆,取而代之的,便是以去中國為核心的「台獨史觀」。在後期的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眼中,這種歷史觀是改造國民意識,打造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進而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

在這過程中,台獨勢力還進一步與日本右翼保守勢力沆瀣一氣,共同散播反中國的台獨史觀,其作為令人觸目驚心。只要回憶起幾年前,日本極右漫畫家小林的《台灣論》風波以及其背後有台獨、李登輝政權和日本右翼的聯手操作,便可認識到一個事實:台灣的歷史問題已不單純是歷史問題,而是現實政治鬥爭的一部分。而且它並不限於島內,早已橫跨台日之間,有著濃厚的國際背景。透過政權的操弄,它進一步反映到教科書內容、文化政策上,進而轉化成媒體和一般民眾的觀念和語言,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處的充滿台獨思維的歷史文化語境。甚至於在馬英九的思維、用語和行動中也可看出受其影響的軌跡,更遑論一般民眾了,可見其嚴重的程度。

有人說,現在馬當政了,被扭曲的歷史文化問題會自然解決,但是從馬上任以來對歷史問題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有台獨政治勢力並未消退而只是在野,這兩個事實來看,這問題不會自然解決自己消失的,因此擔子仍在我們肩上,要我們自己去解決。只要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今天我們仍然身處於濃厚的台獨歷史文化語境中紀念「七七」抗戰,就不難體會到紀念「七七」抗戰本身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了。具體言之,紀念「七七」抗戰在解決「歷史台獨」上十分重要。

那麼,台灣歷史問題的「災後重建」千絲萬縷,要從何處著手呢?

今年適逢「七七」抗戰七十一週年,我認為應:(一)重新用現代眼光評價「七七」抗戰的歷意義及其現實意義。(二)重新釐清「七七」抗戰與台灣革命歷史的關係。

二、「七七」抗戰是台灣解放的起點

六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四五年的七月,正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最黑暗,也是勝利的曙光將來臨的時刻。台灣出身的著名報人、評論家李純青先生,在重慶「台灣革命同盟會」機關刊物《台灣民聲報》上發表了《由「七七」說起》一文。他的文章一開頭便指出:

「『七七』抗戰是中國復興的起點,也是台灣解放的起點」,為什麼呢?他接著說:

「台灣民眾為不做日本奴隸,為反抗其搾取及壓迫,曾經進行革命鬥爭,但如無中國『七七』抗戰,則其解放固邈不可期,縱使解放,也未必是歸宗中國」。

他明白指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那就是:如果沒有中國的「七七」抗戰,台灣的民族解放幾乎無法期待,即使以其他某種方式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了,也未必是返祖歸宗於中國。由此可知,中國「七七」抗戰對台灣的歷史命運是多麼的重大了!

他進一步解釋道:

「在由中國抗日到世界大戰的大時代中,台灣問題被解決了,並且是與中國共享勝利,獲得民族主義的解決,這一解決實與台灣人民的革命目的相符」。

最後,李純青敬重地指出:

「台灣人應特別紀念『七七』,別忘記了還有切身關係的偉大紀念日」。

這句話,穿透了六十三年的時光以及重重的時代的蒙昧,生動而有力地啟示了台灣歷史的真諦--七七抗戰造成了台灣的解放,並使台灣復歸中國;因此,「台灣人應特別紀念七七」。這句話有力地拆穿了台獨史觀的謊言。

三、「七七」抗戰改變了李友邦的台灣革命論

下面,我想舉台灣革命的代表人物李友邦先生為例,探討他在「七七」抗戰後革命思想、革命活動的變化和進展,來說明「七七」抗戰對台灣解放歷史的重大影響。

「七七」抗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全中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一致蹶起抵禦外侮的新形勢下,原本被國民黨政府關在杭州陸軍監獄長達五年的李友邦被釋放了。出獄後,他先恢復了原本於一九二四年在廣州組成的「台灣獨立革命黨」。他在一九三九年一月的黨中央會議上的發言《論台灣革命的新階段》中指出:

「台灣人即中國人,台灣土地亦是中國的土地,而台灣革命,除了因為割讓之久與中國略有區別外,亦即中國革命。所以台灣革命必定要和中國的革命力量連在一起,才能達到最後的勝利。」

李友邦的台灣革命論,在「七七」抗戰後有了新的變化,明顯地與過去以台共綱領為代表的「台灣民族論」、「台灣獨立論」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因為「馬關條約」的關係,台灣革命是「單由台灣人向日寇爭取自由獨立」的所謂「一島革命論」,並未與中國的革命聯繫起來;「七七」抗戰後,台灣革命形勢有了極大的變化,台灣的革命與中國的革命同是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追求民族解放,台灣的革命必定要和祖國革命力量連起來,只有祖國抗戰勝利始能完成台灣的革命目標。

李友邦在發表該論的翌月,亦即一九三九年二月組織了直屬軍委會的「台灣義勇隊」。此時,因為國民政府尚未正式提出「收復台灣」的宣示,因此,李友邦的台灣革命論仍處於「一方面要獨立,另一方面要求返歸祖國」的二階段革命論。直到一九四○年六月,因為抗戰形勢的變化,國民政府才正式向台灣的革命團體表明將使「台灣復歸祖國」成為一省,此後,台灣革命又進入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一階段革命論。一九四一年二月十日,在大陸各地活動的台灣各革命團體,幾經協調磋商後成立了「台灣革命同盟會」,使數十年來分散在祖國大陸各地的台灣革命團體,有了一個統一的機構,始能集中一切力量投入抗日戰爭,共同推動「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革命目標;台灣人民與祖國同胞共同站在抗日「保衛祖國」的戰線,只有「保衛祖國」抗戰勝利才能完成「收復台灣」的目標。

由此可知,「七七」抗戰改變了台灣革命內容和目標,使台革命與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合而為一,而其共同的基礎便是沛然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

四、「七七」抗戰奠定了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深厚基礎

「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莫不義憤填膺,全國上下紛紛蹶起,投入熔爐般的反帝民族解放戰爭,反帝反侵略反壓迫的怒火,點燃了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聖火。面對日本的侵略與屠殺,包括農民在內的中國最大多數民眾,紛紛拾起武器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行列,就像詩人田間當時所寫的長詩,《給戰鬥者》中的一段所表現的氣概:

親愛的人民──抓出木廠裡,牆角里,泥溝裡,我們的武器,挺起我們被火烤的,被暴風雨淋的,被鞭子抽打的胸脯戰鬥吧!在戰爭裡,勝利或者死……

在漫長而艱苦的抗戰中,田間還寫過這樣一句振奮人心的詩句: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平白的詩句中脹滿了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通過悲壯的抗日戰爭,點燃了中國知識份子和底層佔人口最多數的平常百姓熊熊的民族意識,鍛造了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就是這把中國人民共有的現代民族主義聖火,掃除了所有侵華帝國主義的勢力,解除了百年的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並且在抗戰和建國並進中,實現了初步的國防和民族工業的建設,教育、文化、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終於奠定了中國現代民族國家深厚基礎。雖然「七七」事變後中國又經歷了七十餘年驚濤駭浪的現代化歷史,但是這個民族共同的基礎還在,今天我們仍生活在這個歷史的基礎上,亦即,我們仍在「七七」抗戰的歷史範疇中。

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我們仍要紀念「七七」的意義所在!特別在馬政政權上台後,台灣的民族分離主義失去執政權的今天,兩岸和解合作的大門已開啟,紀念「七七」更具有現實和前瞻的意義。

另一方面,紀念「七七」之際,我們更要進一步認識到下面的事實,那就是: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史上持續最久、幅員最遼闊,也是犧牲最大的、可歌可泣的反帝民族解放戰爭;它也是中國民族獨特的現代化歷史,其意義遠遠超出西方現代化理論的框架,堪稱非西方世界通過民族解戰爭放追求現代化的歷史範例。

遺憾的是:關於這一點,包括大陸在內的許多中國人似乎並不在意,年輕世代更是冷漠無知。我們不但沒有像歐美國家一樣,不斷地用電影、網路、文字媒體向全世界鼓吹其民族的英勇歷史(譬如每年都紀念二戰的諾曼地登陸或塑造美軍的英勇形象等等西方的民族主義八股),積極地在世界上爭取抗戰歷史的「話語權」;甚至於逐漸被西方的民族主義八股所主導,許多人只會以西方的史觀來看世界,看自己的歷史,把西方的價值當做「普世價值」。更嚴重的,還有一批益西方為中心的自由派或商業利益至上派,經常通過報刊、影音媒體解構「七七」抗戰的積極意義,譬如,最近引起軒然大波的電影「色戒」就是一例。

今天,隨著中國的復興崛起,反華勢力必隨之囂張猖狂,製造歷史問題顛倒中國近現代歷史必成為其重要手段之一,就像前述的台灣歷史問題一樣。我們要警醒,也要用現代的眼光重新評價「七七」抗戰的意義,積極地向全世界爭取歷史的「話語權」,這才是今天紀念「七七」抗戰應有的進取態度。

五、釣魚台事件始未的啟示

今年台灣最重大的變化,當然是台獨政權的下台、馬英九政權的上台。不管馬執政近二個月來有多少風波,施政滿意度如何急速下滑,但他畢竟努力打開了兩岸民族感情互通的大門,單就這一點就值得稱道。我們從這次四川震災中,看到了台灣不管在媒體報導或賑災上令人驚訝的表現,於此可以感受到,撥開了台獨政治的烏雲後,兩岸共同的民族感情仍然健在,這才是台灣社會的真實素顏;特別是,在上個月的釣魚台撞船事件始末中所顯現的民族力量,更令人振奮與深思!

關於這次的釣魚台事件,其原因為何,是否起因於日方政治上的蓄意,或只是單純的撞船事件,在此不擬論列。但是在事件中為什麼日方態度會異於往常地急速軟化,並以形式上的道歉收場呢?雖然有很多說法,但一般都認為關鍵在多位保釣勇士的迅速行動,以及馬英九外軟內剛地向日方展現了保釣的決心,再加上中國大陸官方的嚴正聲明,而使日方軟化下來。實際上是日方恐慌了起來!恐慌什麼呢?因為,日方若繼續採取強硬的態度,將使事態愈演愈烈終至點燃兩岸乃至全球華人保釣民族主義的怒火,這是日本政府最害怕的夢魘。這種民族怒火或許與「七七」抗戰的民族主義在內容上有不同,但本質上是相同的,都屬於中國的現代民族主義。

日方在深層的歷史意識上本來就已害怕中國民族主義的再興,在現實的政治經濟利益上更深怕碰觸它;因為維持兩岸分離或至少不要合作的局面,關係到日本戰後以來國家安全保障的核心問題。不管從關係到日本生命線的「油路」來看,或者從日本長期以來以形塑「周邊有事」(包括北方與俄羅斯的北方領土問題,西邊與朝鮮半島的問題,一直南到兩岸問題)的政治社會氣氛來維繫其統治階級的政權來考量,如果刺激馬政權造成兩岸民族主義的匯合,造成兩岸攜手合作的局面,將對日本統治階級十分不利。因此日方不得不以退為進,給馬英九以面子,趕快收拾殘局,止住了兩岸中國現代民族主義進一步匯流,同步燃燒的趨勢。

從這次釣魚台事件的經緯始末,再聯繫到七十一年前的「七七」抗戰歷史,給我們一個重大的啟示,那就是:沛然正氣的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才是今天兩岸中國民族復興乃至亞太地區以及世界和平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