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瞻

論其契機與隱憂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狄更斯在他的雙城記中開頭便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季,也是黑暗的時季;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有著一切,我們的前途什麼也沒有;我們大家在一直走向天堂,我們大家在一直走向地獄……」這段形容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話,用來形容這些年來起伏紛雜的兩岸關係,似乎也非常貼切。眼前的兩岸關係確實走到了一個新的關鍵點,我們的判斷、抉擇正確與否,將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命運。

在李扁執政的過去二十年中,兩岸關係始終處在一個滑向戰爭邊緣的險境。如今,由於台灣政黨的再度輪替,大陸政策的改弦易轍,兩岸關係陡然呈現出一片新的氣象。七月四日首航週末包機的對飛,以及大陸旅客的來台,讓兩岸人民普遍感受到,兩岸關係確實已經活絡了起來,緊張情勢已經消失,前景似乎無限光明。但一切真的是這樣嗎?這確實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只是改善兩岸關係的一小步。我們會否走向光明,走向春天,端視我們的認知與作為而定。

一 兩岸關係的推展要分階段、辨難易

回顧自1895年清廷割台以來,在113年的時間長河中,兩岸除了在1945到1949年中有過短短4年的復合外,其他都處在割裂的狀態中。兩岸之間,從制度、理念到歷史認知都有許多分歧。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展望兩岸新局,我們應從務實的立場出發,方不至於落得好高騖遠的譏評。

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大陸在上個世紀七○年代末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和平統一,但和平統一的條件始終沒有成熟。九○年代中期以後,台獨勢力在台灣大幅成長,也一直努力推動和平獨立,但受內外制約,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浪潮對兩岸都是嚴重的考驗,使雙方領導人不能不對兩岸關係的前景作出新的佈局。大陸方面放下統獨,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景;台灣方面則宣佈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看來兩岸領導人確實都有了全新的領悟。

對於國民黨的贏回政權,兩岸執政當局都寄以高度的期待。國民黨一改民進黨對大陸的閉關自守,否認「九二共識」,改採了開放交流,並接受「九二共識」的政策,縱使兩岸政府對於「九二共識」的內涵、瞭解未必完全一致。大陸希望藉此機遇,遏制台獨的發展,爭取台灣民心;台灣則希望藉此機會吸取大陸遊客與資金,刺激台灣經濟復甦,鞏固國民黨執政基礎。於此,兩岸政府找到了利益交集。所以縱然兩岸目前還存在許多政治上的紛歧,現階段雙方都願意「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兩岸政府都知道,以過去這麼多年錯綜複雜的兩岸分歧而言,兩岸關係的改善必須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先經濟後政治,不能一下就卡死在政治分歧的糾結中。可以預期,兩岸未來在直航、觀光、經貿等議題上,必定會達成更多的協議,兩岸交流必然更加頻繁密切。

透過頻繁的交流,密切的往來,兩岸或許終於會慢慢培養出「兩岸一日生活圈」、「命運共同體」、「兩岸共同家園」的感覺。兩岸當前應盡量把握時機,致力於建構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未來解決政治分歧,建立互信,奠下基礎。

二 主權、兩岸定位等分歧不會因台灣政黨輪替而消失

在先經濟後政治的諒解下,兩岸會有一段蜜月期。但是蜜月總會結束,柴米油鹽的現實遲早要面對。現在兩岸為營造友好交流氣氛,在處理直航與觀光客等議題時,都刻意打馬虎眼,不再強調一中、主權,模糊處理「九二共識」。但是未來兩個重大議題,一在如何擴大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一在如何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這兩個議題都直接觸及一中原則、主權、及兩岸定位等問題,是迴避不了的。

由於國際上普遍接受一中原則,大陸在此原則上也絕無可能退讓,則兩岸如何在維持一中原則,不損及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妥適解決兩岸定位問題,實在是一大考驗。目前無論是大陸提出的「一國兩制」,或是台灣方面建議的「兩德模式」、「歐盟模式」,都很難為對方接受。前者矮化了台灣,後者隱含了兩個中國。至於「聯邦」、「邦聯」,也一樣落入上述兩難。而「一國兩治」、「一國良制」等建議,定義更模糊不清。

在國際空間議題上,雙邊外交休兵相對比較容易,因為這不牽涉一中原則、主權、定位等議題,而且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說,一但兩岸關係再度逆轉,外交戰可以重啟。採取這一政策對兩岸都有好處,沒有損失。但在多邊國際組織來說,問題就比較棘手,因為這既牽涉到一中原則、主權與定位、組織章程,也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一但大陸同意台灣以某種身份加入某一國際組織,未來如果兩岸關係逆轉,大陸也將奈何台灣不得。大陸因此不得不慎。

雖然胡錦濤主席說,兩岸可以坐下來討論國際空間議題,特別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參與。王毅主任也說,可以討論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但是兩人的真意大約都不是指讓台灣以某種法律身份,直接加入世衛組織為會員。這與台灣朝野的期待可能有相當落差。如何讓多邊國際組織參與的困難,不影響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兩岸政府都要務實思考。

就台灣而言,既然「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及「以彈性名義重返聯合國」,兩項公投提案都被人民否決,三年內不得再提,則參與聯合國一案就可以擱一擱。至於其他國際組織,如世衛組織的參與問題,台灣究竟是爭名份(主權),還是爭資訊、意見管道的暢通呢?民進黨這麼躁進,過去幾年也只在推動「以台灣名義取得世衛組織大會觀察員」的身份而已。國民黨政府是換個名稱繼續爭取觀察員地位,還是要加碼?短程只鎖定世衛,還是想積極擴展至世銀、國際貨幣基金?是否應考慮欲速則不達?

就大陸而言,既然王毅已經表明不支援台灣直接加入世衛組織,以避免損及一中原則,則是否可以考慮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成為世衛組織大會的觀察員?滿足台灣虛榮的民心?畢竟大會觀察員與世衛會員身份是不同的。

三 制度之爭是拒絕統合便宜的藉口,分離主義是和平發展主要的威脅

回首過去,在近六十年的兩岸對峙中,先有制度與政權之爭,後有分離主義。民進黨雖然下台,台獨氣數未衰,分割主權的威脅仍在;國民黨再度執政,雖然早已不爭正統,但與大陸的制度之爭仍存,化解也不容易。馬英九在他的就職演說中特別強調: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盼望中國大陸能走向自由、民主與均富。

馬英九服膺美式民主與資本主義制度,希望兩岸都能實施這樣的制度。但是對大陸來說,美式民主未必適合中國國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則可以酌情採納。實際上,各地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歷史背景,全盤移植有客觀上的困難。

理想的情況,一個國家當然應該實行一種政治制度。馬英九用制度的差異來拒絕兩岸統合,初聽言之成理,再想卻是一種推脫。第一、就是想為制度之爭解套,所以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台灣如果不滿港澳實施的一國兩制,盡可以提一國三制或多制。第二、實施聯邦制的國家,各邦制度也未見得完全相同,但並不損聯邦制國家的完整性。第三、兩岸隔絕已經六十年,越拖隔閡只會越深,並給予分離勢力以及外力以可乘之機。第四、大陸在經濟上已經大幅市場化,資本主義色彩濃厚,政治民主化也開始起步。

用制度不同拒絕統合,其實未必正確。制度沒有絕對的好壞,端視是否適合國情。君主立憲與共和孰優?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孰優?開明專制與民主孰優?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答案。

統一與分裂孰優,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答案。譬如前南聯,它在一次大戰後的形成,其實是國際現實所造成的人為之國,並無內發的凝聚力;它在上個世紀九○年代的解體分裂,也是國際政治所促成。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幾千年常態都是統一的。國共兩黨長期主張統一,即使現在馬英九說「不統不獨不武」,也是指在其四年或八年任內的政策。馬英九並不敢公開主張放棄終極統一。馬英九在統一問題上的曖昧態度,主要出於選票與連任的考量,以及欠缺自信與使命感。

現在兩岸面臨的問題是:制度與統一究竟孰重?大陸不想陷在這樣的困境中,提議以「一國兩制」解套。台灣在兩蔣時代,以「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來逃避;自李登輝以來,則嘗試以各種形式的「兩國論」來脫困。記得在義大利半島統一前,主張共和制的加利波底,與主張君主立憲制的加富爾,兩軍以那波裡為界對峙。幾乎可以預見,薩丁尼亞將與雙西西里南北分治。但最後加利波底卻放棄制度成見,以國家統一為重,拱手讓出半壁江山,幫助加富爾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在「一國兩制」下,台灣無須放棄本身的制度,卻可以幫助國家統一,馬英九何以不能以史為鑒,卻繼續以制度杯葛?

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獨政黨雖然在選舉中挫敗,台獨主張與論述並未退潮。馬英九雖然贏了選票,卻並未贏得台灣前途的論述權,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根本就是鄉願,不是台灣與兩岸的願景。相反的,馬英九在「台灣主體性」上的添柴加薪,在中國人身份上的退縮,在一中原則上的模糊,將更增添台獨的正當性,使台獨勢力不衰反盛,這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最大的夢魘。

四 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的契機與局限

不可諱言,馬英九上台給兩岸關係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那就是:兩會協商機制已經恢復,兩岸未來在交通、經貿、文化各方面的交流能夠逐步正常化,從而開創了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契機。

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至少要靠兩根支柱才能撐起。在直航與經貿文化交流上,雙方有利益交集,這根支柱可以打造得十分牢靠。但是外交與政治這根支柱的基樁卻不容易打進巖盤,和平發展框架建構的過程中難免波折。

此外還有兩個因素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其一是外在的美日,特別是美國,對兩岸關係發展會否施加負面影響。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馬英九是否有足夠的抗壓性,也令人不無疑問。其二是台灣內部政情能否穩定,馬英九的統治基礎會否動搖。

馬英九以「馬上好」的競選廣告擄獲人心而當選,但上台一個多月的表現卻荒腔走板,油電價格的調升雖然引起民怨,但這是勢在必行,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其他許多政務的推動上,表現相當不如人意。尤其在處理人事問題上,惹起的爭議更令人扼腕。無論是內閣組成,考監委的提名,許多人選都不孚眾望,引起內外反彈,導致馬英九的支援度,在一個多月內,由66%直線下降到39%。

馬英九錯誤地認為,可以透過不分顏色用人,彰顯其為「全民總統」,並消除藍綠之間的對立。但此等作法完全違背了政黨責任政治的原理,藍綠都不領情。他在決定人事時,經常出人意表,不符合社會合理期待。干綱獨斷,只有少數親信與聞的行事作風,亦暴露了馬英九性格上威權的傾向,與時代脫節。他刻意切割與國民黨的關係,不理會黨與立院黨團的感受,顯然更不具備政治領導人的智慧。這結果使馬的威信大損,處境孤立。馬英九如果不能在短期內痛改前非,不僅支援度難有起色,國民黨政權前途堪慮,恐怕連兩岸關係都會受累。

大陸從選前就全力支援馬英九,選後更完全配合演出,絲毫不計較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許多出格的談話或作為。大陸雖然也清楚國民黨的本質已經改變,但是當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死馬當作活馬醫,繼續支援國民黨,期待後者執政能長長久久。對中共而言,再怎麼說,一個主張維持現狀的國民黨,總比公然主張獨立,全力推動制憲公投建國的民進黨好。

只是對台政策若純粹只以遏獨為主,恐怕這個算盤未必能如願。因為馬英九的作為並不像有些人期待的是在「化獨」,相反的,他不斷向綠色論述靠攏,刻意以國家名器來爭取綠色政治人,反倒有「被獨所化」的可能。從謠傳馬英九可能恢復國統會運作的消息曝光,總統府發言人就忙加否認的情節來看,至少我們不必期待馬英九任內,會花費絲毫力氣來耕耘「統一」的這塊凍土。非僅如此,由於馬英九一心追求連任,在處理兩岸關係的政治議題時,將更會堅持台灣主體性,擁抱台灣,台獨勢力將更獲加持。如此,大陸遏制台獨的政策不僅不容易實現,恐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也難以順暢,這是大陸在改善與馬政府關係時,所不能不多加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