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台灣有廣闊的新天地

新政府成立兩個月的觀察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本文脫稿正逢馬英九宣誓就職總統滿兩月。馬蕭新政權好比清泉流經一片亂石,既滋潤又摩擦,水花飛濺、發出潺潺的聲音,這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景象。馬英九接收了陳水扁的爛攤子,百廢待興,不會一個早上就萬事大吉的。兩個月新政的最大收穫就是海峽兩岸化戾氣為祥和,這不但是台灣和大陸人民的福音,而且有利於東亞的發展,更會對世界形勢起良性作用。

中興壯志不能脫離審時度勢

論者討論台灣,總覺得空間狹窄,無法施展。這是童稚之見。《老子》把「天地之間」比作「橐籥」(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說,風箱看起來是空的,卻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越用力拉,動力就越大。這種高智商地把「空間」比作風箱值得當代所有的政治家,特別是台灣的政治家仔細尋味,認真考慮如何拓寬台灣空間的問題。我想以十六個字相贈:「審時度勢、合攏海峽、中美和諧、能動亞太」。

「審時度勢」:——古時「劃地為牢」,人們活動很難超越地理界限,只能從神話中「升天」、「下凡」、「騰雲駕霧」、「一個觔斗十萬八千里」發洩對「互聯通」的憧憬。如今「互聯通」已經變成家常便飯,好比得到「齊天大聖」免費服務,小小電腦可以把「空間」擴展到無限大,坐在電腦面前可以製造出駕馭全球、影響世界、牽動萬億人的能力來,在美國可以如此,在中國可以如此,在台灣也可以如此。

人人都處於宇宙之間,所謂「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李白把這種處境形容為「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們來到這一世上,好比住進旅館(「逆旅」),馬英九政權也如此。住進以後,觀看環境再決定如何生活、如何活動。然後意識到,自己是「過客」,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光陰」,時機不可喪失。馬英九把總統官邸改名為「中興寓所」,應該把這「中興」的壯志和李白的詩意結合起來。要拓寬台灣的「空間」,第一要使台灣和大陸接軌最終合而為一,第二要使中美交往和諧,第三要創造新的亞太,這就是我下面要探討的三點。

「消獨避統」到「統一團結」

「合攏海峽」:——這是台灣拓寬空間的終結目的。台灣海峽的鴻溝消失以後,「小我」就變成「大我」,台灣就變成名符其實的「中華」。馬英九勝選是「藍色革命」成功,馬蕭新政權開創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海峽兩岸正常關係發展的新紀元。今後台灣和大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用四個字來概括:(一)初級階段:「消獨避統」,(二)中級階段:「聯合雙贏」,(三)高級階段:「統一團結」。

我記得五月二十日在台北承《海峽評論》社長吳瓊恩教授和總主筆王曉波教授宴請,席間有一位退休記者與別人打賭說「七月四日週末包機直航不會實現」,暗示大陸不會讓事態發展得這麼順利,不會成全馬英九。當時,作為馬英九好友並且對大陸有深刻瞭解的王曉波教授只微笑而不發表意見。是他告訴我馬英九有「化獨漸統」意圖的。現在回顧一下,《海峽評論》對這幾個月來台灣局勢的發展趨勢頗有預見之明,值得慶幸。

中國媒體針對國民黨副主席關中有關「統一」的言論及聲明,覺得馬英九班子「馬上」以前宣佈「不統不獨不武」,「馬上」以後卻「只敢談不統,不敢談一統」,過於膽小。我認為現在剛剛開始的初級階段正在對「台灣獨立」的病菌進行消毒,要有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避免談論「統一」是明智的做法。馬英九在「五二○」就職講演中為「中華民族」樹立起正氣,驅除了「去中國化」的歪風,這是了不起的變革,但是「消獨」是大手術,需要大打運動戰、殲滅戰,需要一點一點地吃掉病菌的有生力量、一個一個地拔掉頑固堡壘。

唐人岑參《送崔子還京》詩云:「匹馬西從天外歸,揚鞭只共鳥爭飛;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裡題詩淚滿衣。」詩人滯留在遠離故鄉的風雪邊陲(今天的新疆)因此有最後一句傷感,可是詩是慶賀友人能夠快馬加鞭回歸京城。「匹馬西從天外歸」正是馬英九帶領台灣回歸神州祖國領域的生動寫照,雖然馬英九內心不會不想與「鳥爭飛」而早日完成中國統一大業,卻也不能不看到「路漫漫」需要時間,欲速則不達。如果他是有意「避統」,我們應該對他諒解、給他時間。

總的來說,「馬上」以後形勢是向樂觀的方向發展,車上了路,大方向對頭了,車開得不穩、東搖西擺是技術問題。記得陳水扁剛上台時,大陸由於對他不信任而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策略。現在大陸對馬英九基本上是信任的,中國媒體如果有人再「聽其言、觀其行」,總想從他哪一句話或哪一件事中找到不滿之處,那就不對了。還要看到,兩岸之間絕交太久、隔閡太深,這兩個月的磨合當然免不了噪音刺耳。有人認為雙方之間的互信度薄弱,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深化鞏固起來,這些都是海峽兩岸正常關係初級階段的特徵。

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包機直航通了,「陸」客上島了,這就是質變。從「三通」發展到五通十通,從少數人穿梭兩岸到越來越多的雙線交往,就會逐漸產生量變,量變到了一定的程度又會產生質變,這樣量變與質變的良性循環,初級階段就向「聯合雙贏」的中級階段過渡了。這個過渡時期估計會很長。當今的胡溫領導是走不到盡頭的,馬蕭配的第二屆任內也可能不會完成。可是,胡溫馬蕭對中級階段向前發展到「統一團結」的高級階段是可以起重大作用的,可以在他們任內作出一兩項或三四項像鄧小平「解放思想」、搞「改革開放」那樣的突出轉變而一鳴驚人,因而名載史冊、流芳百世。我們翹首引項以待。

美國政界在台灣問題上垂直分裂

「中美和諧」:——盡人皆知,台灣之所以遲遲不能回歸祖國,並不是從蔣介石、蔣經國到李登輝、陳水扁有甚麼魔術,完全是由於美國的干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至今中美關係的鐘擺式發展,台灣是重要因素。先是杜魯門打算洗手不管中國內戰結局,讓蔣家王朝自生自滅。當時毛澤東執迷式地向蘇聯「一邊倒」,又陷入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圈套去「抗美援朝」,杜魯門就把台灣當作「不沉的航空母艦」而利用蔣介石政權充當破壞與顛覆中共政權的過河卒子。那時的美國如日中天,卻也看到「紅色中國」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並不掉以輕心,而是偷偷摸摸地和中共代表在歐洲進行「華沙談判」。一九七一年美國特使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就是這美中「暗戀」的結果,消息傳出,台北是全世界最傷心、最氣憤、最痛哭流涕、最罵娘詛咒的。

可是話又得說回來,蔣氏父子並不是「賣國求榮」之輩。雖然他們曾經躲在美國核保護傘下苟且偷生,但是也不唯唯諾諾、唯華盛頓之命是從。毛澤東早就看出這點,於是戲劇性地炮轟金門,幫助蔣介石力抗美國逼他放棄「反攻大陸」、撤退金馬而充當「台灣領袖」的壓力。華盛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讓中共大使取代台灣代表佔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國席位,勸蔣家政權在聯合國以「台灣」的名義成為會員,蔣介石斷然拒絕,這也說明他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中華民族」的尊嚴。從總的來說,當時是客觀上大陸與台灣聯手抵制了「台灣獨立」的國際陰謀,使台海兩岸維持不獨不統的局面。

尼克松當選總統決心與中國大陸和好以後,美國政界在台灣問題上垂直分裂,一部分以大陸為重心,另一部分誓死保衛台灣。有趣的是,前一部分成為美國政治主流,無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執政都如此,後一部分變成河流的明礁、暗礁,阻擋主流航行暢通。三十餘年來,這明礁、暗礁越來越少,馬英九在美國唸書對此是一目瞭然的。小布希於二○○一年入白宮時,台灣「既得利益」抱有改變這一形勢的幻想,但鮑威爾和賴斯兩屆國務卿的統一口徑是「維持尼克松政權以來美國一貫的對華政策」,現在看起來,小布希統治八年期間在這一點上勝過他的前任,用通俗的話來說,他比以前所有美國總統更「親華」,更不怕那些明礁、暗礁的阻擋。陳水扁政權沒有看清這點而自討苦吃,馬英九卻是頭腦清醒的。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通」與親台專家譚慎格(John Tkacik)在不久前發表的一篇論文《台灣的「未解決」國際地位:保持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選擇》(Taiwan's 'Unsettled' International Status: Preserving U.S. Options in the Pacific,引了美籍印裔副貿易代表帕迪亞(Karan K. Bhatia)二○○六年七月二十日在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作證時親口透露,他曾經到台北去勸陳水扁政府削減對海峽兩岸交往的限制以換取美國加大和台灣貿易關係的力度。譚慎格分析說,布希政權這樣做是出於美國當前所面臨的嚴峻國際形勢以及從他看起來是片面強調了中國的重要性。他說:「由於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許多危機,華盛頓斷言——雖然沒有足夠的證據——中國對美國外交目標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譚慎格又說:「由於中國的壓力,美國、台灣和亞洲的利益尋求早日對中國有利地解決台灣問題。中國的力量越強、影響越大,經濟與軍事越顯得強大,美國就越避免在亞太地區過分活躍。」

譚慎格說,從二○○二年開始「美國外交官和國家安全官員一直對台灣的未定地位麻木不仁,卻反過來平息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憤怒。」一方面,華盛頓眼睜睜地看著蕭萬長在當選後去博鰲和胡錦濤會談;另一方面,布希政權卻不允許蕭萬長訪問美國。譚慎格把這事看成美國不自覺地使台灣在外交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孤立。從譚慎格的口氣來看,以國務卿賴斯為首的美國國務院最害怕台灣問題把美國捲入遠東戰爭之中。他說:「美國外交政策官僚越來越認為台灣有可能導致戰爭,因此美國對台灣的熱情就可能冷卻。」譚慎格抱怨說:「如果美國把(台灣)這樣重要的亞洲民主國家讓亞洲最強大的獨裁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去溫柔處理的話,顯然對美國不會有長遠利益而只有長遠代價。」

這譚慎格是冷戰時期「地緣政治範式」中成長的「中國通」,自以為「親台灣」,但他把大陸「獨裁」和台灣「民主」對立是不符合台灣利益與美國長遠利益的。應該看到,那種以價值觀念突顯所謂「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對立的「文明衝突」論已經過時,美國的長遠利益在於發展一個和平、繁榮的亞太地區,擴大其影響,讓深受伊斯蘭「聖戰」毒害的中東地區也像台灣海峽一樣化戾氣為祥和,這就要求在國際政治中以「地緣文明範式」取代「地緣政治範式」。

導彈不會自行升空……

在「地緣文明範式」中,台灣可以起三方面的重大作用。第一,要把馬英九「五二○」就職講演中說的「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和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變成奮鬥目標,早日使海峽兩岸變成「和平共榮」的經典範例與燦爛紅旗。第二,要充分利用包括馬英九本人及家人在內的雄厚「知識智慧本錢」在中美之間起溝通與深化瞭解的作用,促進中美兩大文明、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瞭解與合作,徹底消除存在於中國大陸和美國大陸的「冷戰」意識殘餘。第三,從經濟、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開始,構建「中-台-美三合一」互動框架,最終鑄造一個「中-台-美合作軸心」。

前面談到蔣氏父子執政時注意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但因為自己成為政治意識的俘虜而使得海峽兩岸變成「漢賊不兩立」而無法拓寬台灣的空間。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搞政治「本土化」、和「中華」漸行漸遠,更是把自己繩捆索綁、自我矮化,台灣處於「不光榮孤立」狀況,更無拓寬空間的可能。馬蕭政權是和兩蔣與李陳兩個朝代分道揚鑣的新時期開始,想必能吐故納新。美國官方對馬蕭政權的誕生基本上抱歡迎態度(我們暫時也不必去當「魔鬼的律師」去疑神疑鬼)。美國太平洋軍區司令基廷(Timothy Keating)七月十六日在華盛頓傳統基金會的一場研討會上講演時對台灣海峽兩岸的形勢描繪成「可以高枕無憂睡覺了」。基廷說,台海兩岸交戰「非常、非常、非常不可能」。又說,他對兩岸軍事對比愈來愈不利於台灣的發展不會過分擔憂。

布希政權暫時擱置供應新式戰機給台灣的決定被媒體炒作起來,人們又提到馬英九「五二○」講演中說的「將編列合理的國防預算,並採購必要的防衛性武器」。可是,美國有人注意到,馬英九二○○六年訪美時曾經於三月二十二日在華盛頓美國企業研究所講演時說,台灣與大陸增進關係會減少美國在台灣海峽的安全責任。他說,台灣海峽平靜了「我們可以把精力放到經濟發展上,而不是購買軍備」。太平洋上軍艦數目眾多,太平洋兩岸洲際導彈數目也眾多,卻沒有影響太平洋上的「太平」。人們——包括馬英九在內——也不必神經緊張而睡不著覺。軍艦和導彈好比硬體必須到位,如何支配它們就靠軟體操作。如果美、中、台領導人一心一意以「和為貴」,導彈是不會自己升空去威脅任何人的安全的。

天地日月怎麼會忘記台灣

「能動亞太」:——前面已經談到發展一個和平、繁榮的亞太地區對美國、對世界長遠利益的重要性。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聚焦於中國和海峽兩岸局勢的穩定。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台灣的全球重要性非凡,過去台灣領導人都沒有看到這點而自暴自棄,馬蕭政權的光明前途就在這一點上。台灣的經濟實力很大,是美國十大貿易夥伴之一。台灣人口只有大陸的一個零頭,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調查,二○○七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三萬二千五百億美元,台灣是三千八百三十億,按實際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計算的總值是大陸將近七萬億,台灣六千九百五十億,恰巧是十與一之比。印度人口是台灣四十餘倍,GDP(近一萬一千億)卻不到台灣的三倍,PPP(近三萬億)是台灣的三倍左右。台灣發展的檔次之高可見一斑。

國際形勢中「以小勝大」、「以小領大」的例子很多,當代的新加坡最為突出,它是東盟國家的領頭羊之一,在東西半球交往、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中都扮演積極角色。新加坡領土只有六百九十三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四百六十萬,但卻是亞太地區舉足輕重的國家。台灣的領土是新加坡的五十一倍,人口是新加坡的五倍,但在亞太地區所佔的政治空間是不及新加坡的。彈丸之地的新加坡之所以這樣神通廣大,正是本文開始時所說的「互聯通」本領強,享受「齊天大聖」免費服務。台灣在這方面技術條件比新加坡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和新加坡的相似之處很多,兩者的統治菁英都是華人,都與海外華裔有親密聯繫,都在英美受過高等教育,都對英語相當精通。主要的不同是:新加坡領導人十分清楚中國大陸對全球化發展的關鍵重要性而與其積極合作,台灣則不然;新加坡政府主動避免冷戰式「地緣政治衝突」,台灣則不然。總而言之,是過去台灣領袖自暴自棄而不走正道,才使自己的空間受到限制。奉勸馬蕭政權好好檢討前人所犯的錯誤,痛改前非,把台灣引導到光明大道上來。那樣的話,台灣就會有廣闊的新天地。《禮記》有云:「天無私蓋,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日月怎麼會忘記台灣,怎麼會把台灣當作不可接觸的賤民呢?絕對不會的。台灣如果看不到前途,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不能怨天尤人。我這樣說似乎有點「忠言逆耳」,如有不對之處,希望台灣的智囊與知識菁英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