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抗戰中的積極作為

邵銘煌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


抗戰初起,由於國力軍力都遠不如日本侵略者,中華民國政府曾經寄望國際盟邦援助,尋求國際正義支援,可是都乏善可陳。外國軍事專家對中國抗戰前途多持悲觀看法,臆測最多只能堅持半年,日本軍方更大放「三月亡華」的狂言。然而中國最後還是獲得光榮的勝利,證明中華民族是不容輕侮,只要團結一致,堅持到底,就沒有打不敗的敵人,而致勝憑藉的關鍵,不外是鬥志與毅力。

中國國民黨失去執政權,讓台灣人煎熬挨過八年的苦日子,今年三月終於又取回執政權,無異是另一個型態的八年抗戰,差別只在於對像不同而已。國民黨應該好好珍惜人民的付託,千萬別再重蹈過去歷史的覆轍,艱苦贏得抗戰的勝利,卻在四年之後拱手把政權讓給在野的共黨。

抗戰勝利後,蔣中正委員長派特使與專機,赴延安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戰後國家復員與建設大計,兩位政黨領袖在重要場合分別留下握手言歡及舉杯互敬的歷史鏡頭,象徵國共二次攜手合作,才能擊敗日本強敵,證明團結才是克敵致勝的重要力量。展望兩岸未來,有一天也可以看見馬英九總統和對岸領導人把酒言歡的場面。紀念抗戰,應該記取的歷史教訓就是國力必須強大。當年中國實力夠強,日本便不敢貿然發動侵略戰爭。中日兩國都必須正確認識抗戰歷史,絕不容遺忘或歪曲。

一、為國家民族黨名可以取消

回顧抗戰歷史,國民黨是執政黨,為了國家前途,自應盡量摒除黨派私利。上海浴血抗戰後,政府實行長期抗戰,黨政軍機關充分配合,紛紛遷移至重慶大後方。漢口一度成為政軍中心,中共派駐由王明、周恩來、博古、鄧穎超組成的一個代表團。為了抗戰前途,蔣中正委員長與周恩來曾舉行一次重要會談,坦誠討論團結合作的問題。

民國27年2月10日上午,武漢的天氣陰冷。周恩來為了《掃蕩報》刊載批評共黨的文章,求見蔣委員長。兩人在武昌省府主席官邸進行一次談話,由秘書蕭自誠記錄,最引人矚目的話題,是關於黨派合併。蔣委員長鑒於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主動提議,希望國共融合,一致抗敵。蔣委員長說:

現在應設法使各黨各派併合起來,以便集中力量來應付當前關係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戰。因此,國民黨竭誠盼望各黨各派能夠合而為一,成立舉國一致的新黨。為此,具有光榮悠久歷史的「國民黨」名義亦可以取消。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慎重考慮。我始終認定要對外戰勝,要革命成功,就只能有一個黨,一個團體。否則總難免疑忌摩擦。

周恩來不以為然,回應說:

兩黨合併為一黨,事實上有困難:一、國民黨有悠久光榮的歷史,如果合併,許多老同志恐不願拋棄他對於黨的歷史的尊榮。二、共產黨有他特殊的組織,一般黨員,另是一種經濟生活,如果勉強合成一黨,對於抗戰革命,並不見其有利。而且如果名義上合併,而實際上仍分界限,反是增加彼此間的摩擦,重蹈十年前的覆轍。我們認為與其兩黨合併,不如兩黨各仍其舊,確立一個兩黨共同遵守的綱領,大家一致奉行。如此公開聯合,似較為妥當。

蔣委員長明瞭共黨不願合併的盤算,還是表示可以詳加研究,從長討論。由這次會談,已可預見國共必走上衝突的結局。但更重大的意義,則是顯示蔣委員長開誠佈公的胸懷。

二、迅速調整黨內最高決策機構

抗戰是嚴重的國難,自應採取一切必要的非常措施。國民黨為因應抗戰需要,先後設立「國防最高會議」與「國防最高委員會」,取代原來扮演黨政橋樑的「中央政治會議」,成為戰時最高決策機構,提升決策效率。

國防最高會議,於民國26年8月成立。設主席、副主席各一人,蔣中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出任主席,汪精衛則以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身份出任副主席。國防最高會議之會議分全體會議與常務委員會議兩種,全體會議不定期召開,常務委員會議原則上每星期舉行二次,遇有特殊議案可召集臨時會議。至28年1月改組為國防最高委員會止,共舉行全體委員會議8次、常務委員會議115次、臨時會議1次。蔣委員長固為主席,但因前線軍務倥傯,只主持全體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議都由汪精衛副主席主持,有所決定再向蔣主席報告請示。汪精衛主持常會至27年12月14日第110次為止。

27年12月18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脫離重慶抗戰陣營,出走海外,與日本議和。國民黨派人勸解不成,次年1月開除其黨籍。加上,抗戰進入第二期,為因應新局面,國民黨召開全體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議另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取代國防最高會議。國防最高委員會於28年2月7日成立,至36年4月23日結束,歷時8年又2個月。蔣中正總裁兼委員長,黨政軍高階首長都是委員。舉凡重要事項,必須經過最高委員會討論決定。

三、召開兩次全國代表大會

國民黨之有全國代表大會制度,始於民國13年,孫中山先生晚年親手建立者。歷次代表大會召集時機,就是為了制訂有利於時代發展的政策與具體可行方略,對於近代中國政治與社會的變化,均產生相當影響力。對日八年抗戰為關係中華民族存亡絕續的正義之戰,也是中國邁向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充滿悲壯感泣鬼神史詩的時代。國民黨肩負執政重責大任,為爭取最後勝利,先後舉行兩次全國代表大會。

一是抗戰初期,即27年4月在武昌舉行的第五屆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確立黨內總裁領導制;並制定《抗戰建國綱領》,實行一面抗戰,一面培養國力的方策。此外,還決定成立「國民參政會」,廣納民意,集中力量;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號召青年加入抗戰建國行列。這些重要決定,對抗戰建國的工作發揮效能。

二是抗戰末期,即34年5月在重慶舉行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歐戰已經結束,抗戰勝利曙光浮現,大會任務在策定戰後國家建設與實施憲政的基本方針,如:展現貫徹民主憲政的決心與行動,力求民生主義之實施,興辦黨營生產事業、鞏固黨的經濟基礎等。蔣中正總裁於閉會式中聲言:「抗戰八年所以沒有失敗,完全是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結果,此為八年來最重要之力量。此次大會,已奠定建國之基礎,建國的成功,就在今天。」

在六全大會中,謝東閔以台灣代表身份出席大會,國民黨有史以來的首例,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謝東閔表達六百萬台灣同胞歸宗祖國的心聲,籲請中央多關注台胞的願望。他又領銜提出三項議案,敦促中央正視台灣人民存在的價值。蔣中正總裁在會中特別召見謝東閔,多所期勉,並請他向台灣同胞轉達「台灣光復的日子快到了」的喜訊。果然三個月後,抗戰勝利,台灣隨之光復。

四、扭轉內部分裂的危機

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等一批黨內菁英,因對抗戰失去信心,選擇走所謂的「和平道路」。民國27年12 月18日,汪精衛出走重慶,經近一年張羅,29年3月,南京「和平政權」已到誕生關頭。在蔣中正委員長指示下,國民黨分別通過「尊稱孫中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與組織台灣黨部案,作為反制。

(一)尊稱孫中山為國父案

尊稱孫中山為國父案,發起於民國28年11月國民黨舉行的五屆六中全會。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12人連署提議,在抗戰艱苦階段,具有激勵民心、鼓舞士氣之特殊意義。大會並未進一步處理此一提案。29年3月21日上午,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正式討論六中全會交下的林森等人的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提案。討論之前,秘書長葉楚傖說明:昨日總裁有電話查詢此案。奉總裁吩咐,特提出常會討論。全體出席委員一致起立,贊成通過。距28年11月提議,已歷時四個月。可見,蔣中正總裁的「電話查詢」與「吩咐」,是促成此案即時通過的關鍵。

蔣總裁關切此一提案進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針對汪精衛在南京緊鑼密鼓籌建「和平政權」的舉動。當時,汪精衛招攬淪陷區各黨各派及在野人士召開「中央政治會議」,在日本人主導之下,通過成立政權的必要組織條例和法案,決定30日將以「還都」南京形式成立。汪派召開「中央政治會議」之日,蔣總裁即致電秘書長葉楚傖,務於次日中常會上討論尊稱國父一案,含有反制機先與維繫正統地位的雙重作用。尊稱案經國民黨中常會通過後,中央執行委員會旋於3月28日函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各省市一體遵行。

(二)組織台灣黨部

汪精衛政權於民國29年3月30日在南京登場。當天,蔣中正總裁即致函組織部長朱家驊等人,指示要對日本侵略加大打擊,贊助台灣與朝鮮的革命運動,以擾敵後方,削減其侵略勢力,希望負責約同在重慶的革命首領會商推動。朱家驊部長透過在軍委會政治部工作的台灣人劉啟光介紹,約見謝南光、宋斐如等人,瞭解台灣革命運動的現況。經多次會商,決定先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直屬台灣黨部籌備處」,劉啟光並介紹翁俊明參與籌備工作。

翁俊明是老同盟會員,革命資歷最深,為朱家驊所信任。民國30年2月,直屬台灣黨部籌備處在香港成立,翁俊明任籌備處主任,統領黨務。不過香港籌備處為時僅10個月,是年12月香港淪陷,籌備處先後遷至廣東曲江及江西泰和,32年3月,國民黨中央將籌備處升格為「直屬台灣黨部」,仍派翁俊明為主任委員,黨部再遷至福建漳州,以利開展對台灣工作。當黨部積極進行各項工作之際,翁俊明不幸被日本間諜毒害,於是年11月死亡。33年4月,黨部又遷至永安。抗戰勝利後,直屬台灣黨部改組為台灣省黨部。

國民黨台灣黨部,除了積極發展在日本佔領地區的地下組織、搜集日本情報、研究台灣歷史與情勢、布建台灣島內的反日力量等多項任務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指導「台灣革命同盟會」,團結台灣人力量,協助祖國抗戰,光復台灣。兩個機關之間雖有過摩擦,但光復台灣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且都發揮應有的功能。

五、締造輝煌的外交成就

抗戰建國,外交方面的輝煌成就,最為顯著耀眼。戰前的中國,是一個貧弱的半殖民地國家,歐美列強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租界及租借地、內河航運權等特權,中國的國家主權並不完整。這種狀況反而在抗戰期間發生巨大改變。以不平等條約為例。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的一百年間,中國在國際上一直處於不平等地位。民國以後,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均曾致力廢除不平等條約,也都收回一些主權,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標迄未達到。此一孫中山遺囑中諄諄告誡的奮鬥目標,到抗戰後期,終於實現了。民國32年1月,英美兩國分別宣佈取消在中國享有的特權,將另訂平等新約,其他各國隨後紛起傚尤。掙脫不平等條約百年桎梏的中國,終能與各國家處於平等地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抗戰使中國躋身強國之林,與英美蘇等大國並列。戰前,中國貧弱而且處於被支配地位,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被剝奪。抗戰後,由於中國抵抗侵略的優異表現,獲得舉世肯定。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僅蔣中正委員長出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也參與國際重大事務。如民國31年出訪印度,會見甘地,試圖調解英國與印度之間的分歧;32年,蔣中正主席出席開羅會議,與羅斯福、丘吉爾商討世界反侵略戰爭等重大國際事務。抗戰勝利前夕,中國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肩負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