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朝戲劇性的表演,戰略性的靠近

論朝核問題的爭執

印鐵林
(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


今年(2008年)6月27日,朝鮮寧邊核設施冷卻塔在美朝共識之下,公開地炸毀,美國著名電視網CNN向全球現場直播,當然更在其節目中屢次重播。

此次公開炸毀此象徵性設施,相較於過去美國點名朝鮮為四大「邪惡國家」之一,為朝鮮核武問題而開六國談判之神秘又艱難之歷程,不可說不戲劇化。各方評論多表示跌破眼鏡,對未來仍不敢確定云云,其分析大體上支離破碎,或不脫新聞報導式的分析,實未能擊中要害,且欠缺深度。

筆者以為美朝之間的所謂朝核問題爭執,以及大國多邊談判等等,其本質是東亞冷戰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個戰略問題。過去幾年此問題之進程是一個追尋動力,以突破舊戰略框架,而達到新戰略框架的努力,其發展當然受制於有關各國所處之環境,領導人的能力,見識與風格等等。筆者過去在《海峽評論》發表過關於朝鮮問題中,對中美俄朝日韓等國之利害,進而論及朝鮮半島統一對各方之影響,包括對兩岸統一之影響等等,亦以戰略角度與思考論述,篇幅較長,此文不再重複。然而,有一要點必須強調:美朝交往,對美朝均有利,此戰略目標必然會曲折進行,終將成功,本文以此主軸略論述之。另外,本文不以戰略思考的理論進行推論,乃以一些現象說明其深沉戰略意義,從此角度切入,對筆者較為輕鬆易為,而讀者諸君亦可見其全貌。本文若能就此問題拋磚引玉,於願足矣。

一、世界局勢的改變:北朝鮮被稱為世界上最受困之國家(most isolated country),經濟凋敝,人民生活貧困,當然國家政權亦受到威脅。其國家領導人理當以衝破此困局為施政第一要務,而發展核武就是為達此目的可運用之利器。不少分析家過去經常擔心並倡言:朝核危機很可能造成第二次朝鮮戰爭云云,至為可笑。1950年冷戰初起之時,史達林氣勢正盛,鼓動有心統一朝鮮半島之金日成發動戰爭,藉以牽制中美,亦可引戰爭之禍到東方,以減輕俄國在歐洲之壓力,以便從二戰殘破中重建。筆者認為此乃史達林(二十世紀最大戰略家之一)一石多鳥之精彩傑作。然而,今日朝鮮半島、東亞、以及世界的局勢完全不同了,第二次朝鮮戰爭,於美朝均不利,於朝是找死,於美則無此力,亦無此心作此無意義之事,筆者這些年屢次論及於此。

二、美國在東亞之僵局:在東亞,美國與日本的盟約是針對中國乃毫無疑義,近來又加上台海周邊地區的擴大範圍,針對性當更為明顯。然而中國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之立場,以及反對台灣獨立的底線極為鄭重,亦不後退一步。因此,東亞的局勢亦呈現僵持局面,而朝鮮之核武發展乃為一足以改變局勢的潛在動力點,也因此過去有分析家擔心二次朝鮮戰爭等等。

2001年後美國忙於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無暇東顧,因此贊成「六方會談」,中、美、日、俄、朝鮮與南韓之集體談判,較能穩妥地拖延時間。並且,中國與美國在台灣問題、貿易問題,以及中國較穩健、和平、且欲「融入世界」之對外心態與政策,也正符合美國之打算,因此,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可發揮安定作用。於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就發生了:伊拉克、伊朗並無核子武器,而美國日日強調其核子威脅,朝鮮已試爆核裝置,也自稱是擁核國家,美國卻不承認其核子地位而淡化之。其原因何在?

三、朝核問題的基本形勢:東亞諸國均不願朝鮮成為擁核國家,這是可以肯定的,美國最在意的乃是朝鮮將核武技術輸出至中東回教國家,造成中東局勢的失控。而朝鮮則想以核武為條件及談判之利器,衝出國家之困局,走向世界,安定政經,徐圖發展。

四、美朝戰略利益是一致的:朝鮮戰爭後,朝鮮盡量壓低,甚至消滅中國志願軍援助其政權生存之歷史記憶,在中俄之間左右逢源,但蘇聯解體後,它只能靠中國援助苟活,自然急欲打開局面,走向世界,已如上述。而美國如能把朝鮮拉出其困局,以取代當年蘇聯的地位,則對中國,也包括對日本、南韓增加制衡力量。換言之,打散了東北亞的戰略困局,對美國是極有好處的。所以美國利用「六方會談」穩住局面,也合於六方去朝核武之共同願望,但美國必在其中尋求其戰略局面之突破,故美國對朝鮮始終十分「客氣」。基此,筆者認為美朝相互必有靈犀,終將有其雙邊關係之突破。這與美與中東之伊朗與伊拉克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不談美朝去核談判之詳情,但由下述一件事即可見其大概。在2005年六方會談達成「9.19文件」,朝鮮已承諾棄核之後,情報顯示,朝鮮仍在幫助敘利亞建核設施,此乃十分嚴重之事。今年4月初,美助理國務卿希爾與朝鮮副外長金桂冠在新加坡密會時,朝鮮對援敘之事並不否認,美亦低調處理。其結果非但未影響去朝核之談判,並進一步達成共識,此共識為何?即筆者所分析,美朝一致的戰略利益,因此而有看似戲劇化之炸毀寧邊冷卻塔,實者美朝戰略關係向前走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