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陸08年北京奧運在世人的肯定中落幕後,「中國崛起」伴隨著北京領導人穿梭各國,宣揚「中國式發展道路」的氣勢,與中國舉辦的一場場國際重要會議,甚至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北京政府尚提出四兆多人民幣的基建計畫,力拚09年的經濟成長率要「保8」;反觀台灣卻因民進黨八年執政,導致整體國力嚴重衰退,經濟對大陸依賴更深。於是,馬政府上台後,島內外關心兩岸情勢者都在追問:兩岸均勢是否已被改變而且是向大陸傾斜?兩岸直航後,台灣當局是否將因抵擋不住北京當局長期迂迴的施壓,而從經濟領域的統合走向政治領域的統一?隨著美國總統選舉落幕,總統歐巴馬上任後,新政府相關人事底定,這些令美國「中國通」們感到寢食難安的疑惑,進一步浮出檯面。尤其當兩岸進入直航新時代後,日益常態化的官、民交流互動,偏偏遇上全球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不僅歐盟轉向求援於中國,日本執政的自民黨麻生內閣也搖搖欲墜,根本無力過問台海事務;美國依賴日本架起的圍堵中國的安保機制,眼看著要出現破洞。於是新一波「中國威脅論」開始從布希政府甫下台的高官們口中提出,美國重要智庫也紛紛舉辦學術座談,質疑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因為過去建築在民進黨政府反中親美,兩岸「一邊一國」的傾台獨政府,這道圍堵對岸勢力入侵台灣的綠牆,如今恐怕將被藍營政府架起的直航機所穿破。當美國為救自家經濟而無暇他顧時,台灣是否進一步向大陸靠攏而破壞了美國在東亞的利益?甚至進一步被中國迎頭趕上?這已經是美國「中國通」們心中無法抹去的疑慮。
更激烈的是,林志升等旅美台僑於2006年10月委託律師坎普對美國政府提出告訴,宣稱日本在二次大戰投降後只宣佈放棄台灣與澎湖列島的主權,並沒有將主權歸還給中國,而1952年舊金山和約也未處理台灣與澎湖的主權問題;他主張依舊金山和平條約,美國仍是台灣的主要佔領權國,須盡到保護台灣的義務,並且要求美國法院根據舊金山和約與美國憲法,檢視台灣人民應有的權利,包括申請美國護照;今年二月初,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甚至親自到法庭旁聽並且表態聲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8日召開的臨時中常會後宣佈,面對馬政府傾中路線,將推動「全民保台運動」,保護台灣主權;而民進黨和獨派媒體也拚命發表民調,指多數民眾反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但從其它公正媒體的民調顯示,馬政府最讓民眾滿意的是大陸政策;從而,民進黨難道真能靠著這些抹紅馬英九的老招術來重振黨的形象?台獨牌在兩岸較勁中還存有多少作用力?
儘管民進黨已經在野,但美國長期來扶持台灣本土勢力的政策並未改變,把民進黨定義為「台灣的」、「民主的」、「反統一的」政黨,並且多方扶助。這個取向同樣反映在執政的日本自民黨政府,不但馬英九訪日時未得到首相或政要的接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日同樣未獲日方熱烈的接待,日議員甚至曾當面對老日本通江丙坤副主席提出不友好的問題。台灣要求日本司法互助,清查扁家在日本洗錢藏匿的資金,也未獲日方回應。自從陳水扁被收押以來,來自美國各方的「關切」動作也越來越明顯。陳水扁執政以來對AIT極力拉攏、討好,甚至前理事主席夏馨因多次護扁、護台獨的突槌發言而下台。為挺扁,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白樂崎、前美國副總統錢尼的亞洲顧問葉望輝等多位美方人士,在去年十一月底及十二月初,曾兩度聯名致函法務部,就前內政部長余政憲、前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李界木、嘉義縣長陳明文、台南市議員王定宇、前國家安全局局長邱義仁、前外交部長陳唐山、雲林縣長蘇治芬等七人所涉具體的個案,連署希望能確保檢察官對外的獨立性、遵循無罪推定、遵守偵查不公開、落實公開審判等建言。白樂崎等中國通的動作不但粗暴而且無理,形同暗示台灣就算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政治改革,政黨再輪替之後,竟然就倒退回「戒嚴時期」。這種論點等於撕毀了西方民主政黨政治的價值,否定了最高權力由人民直接民選的神聖性。白氏為挺扁而貶低台灣的心態,怎能獲得台灣多數民眾的認同?如果民眾把白氏的不當行徑等同於華府的政策,則美國不等於平白與多數強烈要求司法能將扁家洗錢與貪瀆案偵辦到底的民眾,站到對立面?
同一時間出版的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週刊在頭版報導,台灣民進黨人士最近遭到一連串逮捕,引發外界對國民黨政府質疑,指國民黨過去施行戒嚴,現重新執政後重啟政治打壓,這篇報導的立論和白樂崎等致函法務部的內容幾乎「不謀而合」。報導指11月3日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期間,警方執法過當令人民聯想起戒嚴時期的景象;並且描述馬總統承諾與中國維持更密切關係,而最近的這些逮捕行動引發外界控訴馬政府施行政治報復,以取悅中國大陸,這些對國民黨政治壓迫的指控,可能變成美台關係的棘手問題。
同一時間(去年11月20日),華府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也發表聲明,敦促「台灣政府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徹底調查中國特使陳雲林歷史性訪問期間,警察與抗議分子之間發生的衝突事件。」它並呼籲檢討台灣的《集會遊行法》。同一天,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人權聯盟」發表致台灣領導人的公開信,措辭更為強烈,譴責台灣警方對抗議分子的拘捕和暴力行為,指這是假藉國家安全之名,嚴重侵犯和平抗議群眾的人權,並要求台灣的司法院與監察院展開公正調查。曾經是馬總統老師的孔傑榮教授去年11月27日在台灣報紙上刊文,引用上述「自由之家」的聲明,要求對扁案成立特別委員會,以防案件背後可能牽涉政治動機或「選擇性」辦案。1月17日孔傑榮接受美聯社訪問時,再度就陳水扁受審一事提出建言,希望馬總統應該阻止「令人越來越不安的鬧劇氣氛」,讓陳前總統接受公平審判。孔傑榮自己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他的論述形同打了自己一巴掌,也打了哈佛大學一巴掌。如果馬英九上台就使台灣民主倒退,則孔傑榮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哈佛大學培育出什麼樣的學生?孔傑榮竟然要求馬總統公然干預司法,如果台灣的民主與法治在這些人的眼中如此不堪,則台灣還有什麼臉去指責中國大陸?還有什麼基礎向大陸人吹噓「台灣經驗」?還有什麼依據說台灣可以發揮軟實力去影響大陸的民主改革?
1月21日綠營再度動員,包括白樂崎、美國前東亞助卿薛瑞福等30多名美加人士致函馬總統,提出和「自由之家」的聲明相同的主張,要求馬英九回應,甚至更直接表達對扁案的關切,函文明顯出自綠營之手。陳水扁被收押後,美國的媒體如《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也陸續出現指責台灣當局、偏向扁家的評論,顯示旅美綠營為救阿扁已經總動員了。
陳水扁執政八年,不少台灣民眾確實相信,在美國、日本的支持下,台灣將能制憲、正名;只要台灣人民公投獨立,台獨就大功告成。但殘酷的事實是,最後出手封閉台獨之路的,是美國公開的反對。原本視美國為救世主的台獨子民在2008年台灣公投綁大選的爭議中,看清了美國只是有限度的支持台獨;看清了台獨的底線、也看清了華府的真正意圖。不少綠營檯面上人士及支持者公開嗆美、反美。如今,扁家貪瀆案已到了連民進黨人都不願沾上,視挺扁如上刀山,甚至扁家辯護律師紛紛解任。吳淑珍17次不出庭,逃避了787日後,10日再度出庭,竟然只選擇性認罪,其餘貪瀆、收賄等重罪一概不認,全以政治獻金而且阿扁全不知情為由強辯,還把國務機要費案的責任全推給馬永成、林德訓與陳鎮慧等下屬,民調顯示高達七成民眾不滿扁嫂的做法。如果情勢至此,美國少數政客竟然還想護扁,這不但容易誤導台灣民眾以為這是華府官方的立場,導致台民對美國當局挺扁不滿;倘若部分美方人士進一步鼓動民進黨上街抗爭,無異加重台灣民眾反美的情緒,這分明不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如果美國執政當局仍然看不清台灣的局勢,還要放縱這些落於時代之後的過氣政客在台灣興風作浪;則最終傷害最深的必定是美國自己的利益。如果美國部分人士還想炮製戒嚴時期扶持黨外的手法來重新扶持民進黨,則美國對兩岸局勢的影響力,可能迅速隨著民進黨的失去人心而一齊向下沈淪,這才是華府應該思考的事!
民進黨九日趕在吳淑珍出庭前,召開臨時中常會宣示民進黨將再起,要結合社會力來改造民進黨;但結果只看到黨中央要增設社會運動部,增設八個任務編組性質的委員會,供黨主席諮詢。問題是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除了搞台獨之外,老早與社會運動脫節,台南市長許添財點名民進黨當前的問題不是定位路線而是能力問題,必須提升黨的能力讓人民信賴;黨內也批評增設八個委員會是疊床架屋。實則民進黨真正最大的隱憂,是該黨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變成一隻漂浮在過去黨外時期成就上的竹筏;更嚴重的是,竹筏上還滿載著扁家人及扁家搜括而來的沈重家當,蔡英文及所謂四大天王們,不但不敢把扁家的負擔推下水,還一夥人七嘴八舌,各撐一把篙,更為爭主導權而相互推拱,民進黨再這樣搞下去,這個黨怎能不死?這只竹筏怎能不沈?
媒體報導臨時中常會本來要討論議會路線或是街頭路線,但蔡英文出面定調說,會議主軸一是討論民進黨如何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監督制衡力量,其次是如何與社會力量結合。問題是,主張民進黨不應迴避路線問題的新潮流系段宜康及主張推動二次黨外運動的羅文嘉都未出席,顯見民進黨內部矛盾仍無從化解。令人感慨的是,民進黨自淪為在野黨以來,面對國民黨一獨黨大,始終寢食難安;當兩岸關係進入直航的新時代,民進黨不但提不出對新形勢下的大陸政策論述,連如何發揮在野黨的制衡力量,究竟應走議會路線或重返街頭,也爭議不休。蔡英文就任黨主席初期喊出民進黨要重返街頭,其實只是為內部團結、提振黨內低落的士氣,並且嚇嚇國民黨。然而,事實上這種爭議是假的,是沒有用的,並非民進黨想重返街頭,民眾就會跟著相挺、就會跟著走。蔡英文發動的幾次街頭運動,連最高峰針對陳雲林訪台的「圍城抗爭」,也只落得民眾更多的責難。蔡英文不但形象大壞,被媒體稱作「暴力小英」,黨內士氣更跌到谷底。在輿論的壓力及民進黨街頭運動動能大不如前的現實逼迫下,蔡英文不得不改口說,民進黨要街頭路線與議會路線並重,但這實在是廢話。因為在實施政黨政治的國家,在野黨都是議會與群眾路線並用,蔡英文一開始就開錯藥方,根本沒有找到民進黨真正的病因!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台灣失業嚴重,民進黨如認為有機可乘,就想上街頭把失業勞工的不滿,轉變成反中、反兩岸交流,重新為式微的台獨運動,煽惑新的前鋒隊;但這樣粗糙的手法,勞工們看不懂嗎?馬政府雖然民調支持度不理想,但劉內閣的打拚、勤政,人民沒有看在眼裡嗎?支持度不正止跌回升嗎?難道民進黨反兩岸交流、唱衰馬政府,人民就會肯定民進黨?當真正多數的台灣民眾已經不再一味仇中、恐共,民進黨拚命抹紅馬政府的大陸政策,拚命煽動反中言論,不是和阿扁一樣是逆勢硬搞嗎?民進黨在野快一年了,到底做了些什麼正經事?如果連最起碼的表態反貪、和扁家切割都做不到,蔡英文還能誇口說什麼要結合社會力?一個連最起碼的公信力都失去的政黨,還會有多少群眾願意跟著她上街?
蔡英文說馬政府執政引發台灣主權、經濟、社會公平三大危機,有關如何保護台灣主權,未來不僅是黨的政策優先考量,也將激發出民眾對保台的共識,民進黨將提出兩岸戰略規劃。但不必看民進黨最後提出的主張,光從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來陳水扁說過的話,東修西改,加些小標語,就可以變成蔡英文的主張。換句話說,民進黨從陳水扁到蔡英文,根本是換湯不換藥。陳水扁過去抹紅馬英九,無所不用其極,無人能出其右;在2008年總統選舉前後,民進黨更是結合獨派外圍組織,一波波指責馬英九是特首、賣台,全面仇中、懼統的宣傳,排山倒海而來;但結果是,馬英九一路從台北市長選到總統,得票一次比一次高。台灣民眾不是早就用選票告訴民進黨,所有抹紅馬英九的伎倆全白搞了?為何蔡英文還要搞?說馬政府執政引發台灣主權、經濟、社會公平三大危機,指責馬政府開放兩岸政策速度太快,傾向中國;這些論調民進黨只能自己在黨內說爽的,在外面說給獨派的支持者聽,其他中間立場的民眾,有多少人會相信?就算多數民眾真的對當前台灣的經濟不滿,但民進黨動不動就拿兩岸交流來做文章,民眾不會倒胃口嗎?動不動就指控馬政府出賣台灣主權,指控對岸急著併吞台灣,如果五月台灣成為WHA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民進黨還有什麼臉罵馬英九賣台?民進黨一直咬著所謂的台灣主權問題抹紅馬英九,台灣民眾真的不會厭惡民進黨「獨」性難改?「獨」癮難戒嗎?
民進黨不論怎麼檢討,如果不敢碰台獨綱領,不敢正視兩岸現狀,不敢重新教育支持者,務實並且冷靜的看待中國的崛起,重新定位台灣在國際的角色與台灣在整個華人世界中的位置,則民進黨只會隨著時間而被淘汰。現在根本沒有所謂的二次黨外運動的空間,因為台灣早已不是戒嚴體制,馬政府是人民一票票選出來的,就算一黨獨大,也是人民的選擇,民進黨除了力爭上游、自立自強外,別無它法可以自救。蔡英文無法逃避橫在眼前的和陳水扁切割的反貪問題,以及對偏激且已失去民心的台獨論述的修正問題。只要這兩個問題民進黨一天沒有給外界令人振奮的反省,提出具前瞻性的新台灣論述、務實地看待兩岸交流、正視中國崛起的挑戰,則民進黨不論中央如何吵翻天、不論在街頭抗爭多少次、也不論開幾次國是會議,民眾還是會對民進黨投反對票。蔡英文上任快一年了,還摸不清楚民進黨被台獨教條點住的死穴在那兒?那麼這個黨,八成死定了!但台灣仍需要一個健康的本土論述,一個健康的政黨政治體制,民進黨仍是重要的在野政黨。過去,國民黨搞丟大陸遷台後,老蔣還勇於改造;但如今民進黨還在護扁,該黨有識之士實應見賢思齊;否則,一個打不開的降落傘,再被美、日反中人士抱住,這樣大家只會摔得更快、更慘!
歐巴馬上台後,美國智庫及名校陸續召開研討會關切美、中、台關係,其中1月30日,全美政策中心(Center of National Policies)舉辦了美台關係及軍備台灣(Arming Taiwan: Impact on Asian Security)等兩場研討會,美國國會研究處研究員簡淑賢(Shirley Kan)在研討會上表示,現在是美國對台灣政策進行戰略檢討的時候了,她甚至質疑台灣政府是否仍然把中國大陸看成軍事威脅?台灣是否急切地希望升級它的自我防衛能力?台灣是否維持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作為其談判籌碼?這是美國提供台灣安全援助的前提之一,美國是否仍支持雷根總統在1982年提出的希望維持台海軍事平衡的目標?這些都是美國必須檢討的很多非常根本的問題。
另一場由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大衛森學院政治系副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表示,八年來台灣民進黨政府測試了他們對兩岸關係的理論,他們策略被證明是不正確的,行不通的。任雪麗說:「馬英九政府正在測試另外一個新的處理兩岸關係的模式,馬英九的政策沒有前例,這和李登輝時期的兩岸政策不同,和兩蔣時期的兩岸政策更是不同,這是處理兩岸關係一個全新的模式,而我們不知道這是否行得通。」奧斯丁學院政治系副教授羅曉唐(Donald Rodgers)則指出,馬總統在許多領域必須取得平衡,在改善和中國關係的同時必須維持綠營選民的支持,也必須維持從淺藍到深藍選民的支持,還必須從中國那裡得到恰當的讓步;馬總統必須在改善和中國大陸關係和維持台灣主體意識之間取得平衡,同時又能在其中為台灣取得立即的經濟利益,他不確定馬是否能達到他的目標,這是很困難的工作。任雪麗和羅曉唐都認為,馬總統的政策是否能取得成功取決於中國政府是否能做出善意回應。而曾任中情局亞太地區情報官的喬治城大學教授羅伯特.沙特(Robert Sutter)則表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得到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大家都希望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能取得成功,但從分析師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似乎相當單面。中國此時此刻在軍事、經濟和外交領域上已經佔有優勢,這個政策似乎再度確認中國的主導權,他質疑這樣的政策真的行得通嗎?沙特認為美國的角色很重要,華府一定要幫馬對付中共,光靠馬自己是不夠的。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不平衡的角力,沙特說他對前景樂觀,但仍難免緊張、憂心。基於台海局勢的新變化,美國應該進行一個對台政策的全面檢討。他說美國應該有兩套應變措施:一套是如何能幫助馬英九加強台灣對中國大陸談判時的力量,但是馬英九必須展現他希望美國的幫助;另外一套應變措施是如果馬英九政府不希望美國的幫助,希望進入中國的軌道時,果真如此,對美國在整個亞太地區的佈局不利,美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政策。
從這些學者的談話中可以發現,美國已然注意到兩岸情勢已經發生了若干根本的改變,甚至擔心馬政府會進一步滑向北京當局;因而有人主張,馬政府不可放掉對大陸硬的一手,不可改變對抗的路線,台灣應積極武裝自己,甚至應以「不統、不武、不戰、不和」做為兩岸關係的指針,才能確保台海現狀不會被改變。對民進黨的式微,美方擔心台灣偏統的言論會上升,於是有人推拱呂秀蓮辦報、推拱民進黨重返街頭,但從前述分析可見,這些不但對民進黨無助,對美國也無益。
從歐巴馬總統的新任國家情報總監(DNI)、前美國海軍上將布萊爾(Dennis C. Blair),在國會審查報告時答覆參議員的提問時表示,美國應保持台灣目前未解決的國家地位之現狀,並補強台灣軍備。布萊爾曾發表過題為What to do about China的文章,以及在Independent Task Force Report第59期發表題為US-China Relations: An Affirmative Agenda, A Responsible Course的專案報告,並在「國家亞洲研究局」發行,題為Strategic Asia 2008-09: Challenges and Choices的專書中,刊出一篇題為“Military Power Projection in Asia”由布萊爾執筆的研究報告。從這些文件中可見,布萊爾對美中交往持肯定的態度,美國鼓勵「中國崛起」成為負責任的世界事務參與者,以共同面對人類社會在21世紀所將遭遇的問題;同時美國也充份的瞭解到美、中雙方有許多共同合作利益的重要議題,但彼此間仍存在有利益分歧的議題;因此,對美國而言,最基本的挑戰將是如何擴大與中共在經貿、外交、環境、軍事、文化等建設性合作關係時,也能同步強化美國對中共的競爭力;現階段美國並沒有把中共視為敵人,而是建立在一個平衡的原則,一方面積極鼓勵中共能融入世界體系,並在外交、經貿、環保、反恐,甚至軍事事務上做出貢獻;至於雙方仍有分歧利益的議題,則將以直接而坦白的態度,繼續與中共保持協商的措施。
依據外交關係協會發表的前述報告建議(由Blair擔任研究報告共同負責人),新總統應基於台灣所需的軍售來忠實履行《台灣關係法》,美國應持續向台灣軍售,以增強其抵禦中國攻擊和中國的武力恫嚇。美國也應向台灣政府清楚表明,華府不支持台灣獨立,如果因台灣挑釁而引起危機時,台灣也不應依賴美國的軍事干預。報告中建議「雙重防堵」(dual restraint)與「雙重保證」(dual assurance)政策應該持續,前者指的是「中共不武、台灣不獨」;後者則是美國向中國保證不尋求台灣與大陸永遠分離,與美國向台灣保證遵守前總統雷根的六項承諾,即不會向台灣施壓以做最終解決的同時,也會嚇阻中國對台灣的侵略。
再從布萊爾12日向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關於美國國家安全威脅問題的報告顯示,讓美、中關係緊張的台灣問題,已實質緩和;台灣總統馬英九在去年5月就任後已與北京恢復對話,兩岸的領導人對雙方維持較不衝突的關係,也審慎樂觀。他在回答委員會主席范士丹詢問兩岸關係現況時更表示馬總統當選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是美國近年來所見「最正面的發展」,「我也為兩岸採取的那些措施鼓掌」。布萊爾說,台灣的長期安全,仰賴與中國達成某種安排,而非軍事防禦;美國目前在兩岸事務上能做的一項重要部分,就是確保兩岸不要動用到軍事手段,讓兩岸發生衝突。維持兩岸平衡,也是台灣關係法的要求。因此,布萊爾說,一方面,台灣不能毫無防禦能力,導致一切唯中國是從;另一方面,中國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欺凌台灣。如果美國能正確維持兩岸這種「平衡」,接下來解決兩岸問題的所有誘因,都會是用政治和人民間互動的方式;過段時間,兩岸就會在台灣認為自己值得擁有的國際空間問題上,達成安排,這也可以給中國保證:「一個中國是個實事求是 (realistic) 的政策。」美國新任副國務卿史坦伯格12日在就任後首次公開演講時說,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在兩黨認同下,是多年來最成功的外交政策之一,「維持一中政策的架構非常重要」。
由此可見,馬總統的兩岸政策和華府新主人將採行的政策並不牴觸;更印證出被綠營運用的部分美方人士所謂台灣應走對抗性兩岸政策、乃至繼續扮演美國圍堵中國崛起的最前哨的看法,根本不是華府對台政策的主流。參議院民主黨對新會期提出「經濟刺激計劃、因應全球範圍新的威脅,以及關閉美國在古巴關塔那摩灣的拘留中心」等三項首要議題,布萊爾也說拚經濟是首要任務,顯見美國目前實無多餘力氣過問兩岸事務。國務卿希拉蕊定2月15日訪問東亞,雖然第一站選日本而中國只是第三站,但這並不意味著歐巴馬政府排斥中國。由於前布希政府高官剛與中國爭論誰該為全球經濟危機負責,華爾街也掀開新一波反中國威脅論的聲浪,新政府顯然必須安撫;但同時也說明了美、日的困窘--面對中國的崛起,美、日聯盟形同唇齒相依。
綠營台灣智庫13日找來前AIT理事主席夏馨演講「歐巴馬上台後的亞太政策」,但因夏馨早淪為拿錢辦事的軍火販,名聲已壞;因而在得知綠營找她胡說八道後,為恐誤導台灣民眾,10日楊蘇棣主動聯繫馬政府的智庫,希望代為安排演講,講題是「美台關係的展望」。楊蘇棣認為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的對台政策,還是會在兩黨對台政策的框架裡,對台灣絕對不會有任何不利的地方。綠營吳釗燮在演講後提問,指大陸近日表示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省,中國可以參與WHA,在此架構下台灣也可以享有參與的權力;但在此架構下是否台灣的主權會不保?不過楊蘇棣的回答顯示美方完全不願為綠營的說法背書,他表示:「現在解決問題比較重要,不要在過程中製造更多困擾」,他並舉例說,一中政策就像空的杯子,裡面裝什麼樣的酒,應該由兩岸自己去調。顯見美方的政策和馬政府並無不合之處。不過,由於美國對台政策正在檢討修正,藍、紅兩軍激烈較勁。但因共和黨時代小布希的做法太粗糙,加上前總統柯林頓下台後,和大陸關係良好,新任的歐巴馬政府安全及亞太事務團隊也較布希時代,對與中國交往政策持相對肯定的立場;因而美、中政策會較之前務實。馬總統的兩岸交流政策只要多向美方說明,就不致於被綠營抹紅。不過,由於第一年是歐巴馬拚經濟的關鍵年,美方無力過問兩岸事務,因而擔心兩岸走太遠,而把美國擠在外圍;擔心台灣玩「滅頂交流」,從而出現希望馬總統兩岸政策不要走太快的聲音,也希望兩岸不要忘了敵對的立場尚未解除的危險;這方面,馬政府有向美方多溝通的必要。
但客觀的外在因素是,中國已經崛起,全球經濟危機更給了中國新的機會,擴展她在全球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台海現勢已然因直航時代的到來而改變,所謂的兩岸均勢的概念也應重新定義,必須追求交流的、新生的與動態的均勢,而非建立在對抗與封鎖下的冷和平。對華府而言,她應該關心的是如何重新找到兩岸均勢的著力點,以不至於對兩岸交流過度反應或對北京的動作掉以輕心;而不是企圖在馬政府中重新複製另一個「扁路線」。美國必須對台灣有信心,對民主機制有信心。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結合最理想的典範,更是全球華人應珍惜並維護的發展軌跡。在大陸沒有進行具體的政治改革、讓兩岸的生活與政治制度趨同之前,目前台灣人民不會同意和大陸統一,更不可能接受大陸主導的一國兩制。美國對台政策的確應重新檢討、翻修,但不是責怪馬政府放手推動兩岸交流,而是應協助台灣在兩岸交流不可逆轉的過程中,確保自己的獨立性與安全;同時積極的協助台灣在國際保持一定程度的活動空間,避免被中國進一步擠壓;讓台灣在經濟、安全與外交等領域中,和大陸保持動態的均勢,美國可以在不同場域裡機動的調整,這才是兩岸保持均勢可行的做法。
馬英九總統宣示「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即揭示了台灣必須走出對抗式冷和平的束縛,而走向和解交流的新軌道;台灣並能從兩岸交流中,重新取得特有的地位、累積特有優勢,才能在兩岸競賽中立於不敗之地。在直航時代,兩岸必須追求正合關係,因而在動態的交流中,會出現各種新的挑戰,兩岸當局也會持續在主權議題上艱難的過招;誠如沙特擔心的,台灣如果出現被大陸主導的傾向,則美國就應該加碼台灣,加大力道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而不是讓大陸跑在前頭,領著台灣走。美國要保持兩岸均勢,不能要台灣退回走對抗的老路,因為這條路,不但會把台灣擠出全球華人圈,讓大陸取得唯一的發言地位,讓中華文化變身成為支持中共一黨獨大威權體制的依據;而且,更容易導致台灣優勢進一步喪失,台商更往大陸跑,台灣更被掏空。這樣等於加速兩岸統一,而非確保兩岸現狀。何況,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早在總統競選期間,即已公開向選民提出,並且經765萬多張選票的背書,這樣的競選政見怎麼能跳票?要馬英九重新走回民進黨對抗式的兩岸政策,形同背叛選民所托,將遭受支持者譴責甚至發動罷免。如同歐巴馬總統在競選時提出與前布希總統不一樣的伊拉克政策,在當選後歐巴馬能反轉嗎?從而美、中、台三方都應為迎接大和解的新時代,建構美、中、台三邊新的關係而應有新的思維、新的做法與新的路徑。這條路徑應是、也將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合作,絕對不能是已逝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所設想的、是東西文明的大對決!唯有這樣,美國才能繼續保有領導地位,甚至帶領全球解決經濟、能源、生態危機等重大難題,而能再造人類文明的高峰!◆
社論
中國與世界
美國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
釣魚台和台獨
歷史教科書
反省二二八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