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孫慶余論兵

石文傑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讀罷1月23日蘋果日報孫慶余「弱化國防 萬萬不可」一文,其中有不少引喻失義,不當類比之處,對其推論更期期以為不可!

馬英九總統計畫要精簡國軍員額,由目前的27萬人減為18萬人,孫「文」認為是「弱化國防 萬萬不可」,並且引德國、奧地利為例,結論是「一個國家沒有足夠國防作為外交及談判後盾,其下場就會如納粹德國之與奧地利」。或許就德、奧同文同種而言,以及希特勒併吞奧地利之前例,有一定的說服力,因為海峽兩岸的確同文同種。至於說到德、奧兩國在19世紀「爭奪日耳曼宗主權及統一權」,則與事實有所出入。奧地利在十九世紀因為是由日耳曼人、馬札兒人所組成的兩元帝國--奧匈帝國,因此自始至終,是反對日耳曼統一,甚至作梗,阻礙統一,哪來「爭奪統一權」?

至於二次大戰前,納粹德國併吞奧地利,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全球正遭逢經濟大蕭條,英法等國忙於處理國內經濟問題,對納粹德國之侵略行為采綏靖政策,致使希特勒得寸進尺,先後併吞了奧地利、捷克,奧國的覆亡不在奧國國防武力的強弱與否?而在國際形勢與綏靖氛圍。

台灣究竟需要維持多少兵力才能確保安全?這是可以討論的,但有一個事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且無法拋開的因素,那就是美國的態度與保台的決心,否則這個討論是沒有意義的。難不成要恢復兩蔣時代的60萬大軍才能確保安全?這議題又涉及美國軍火商的利益,當然他是希望銷售越多越好。再舉一個例子,當年金門駐軍多達十餘萬人,如今只剩下約5千人,卻從來沒有人會擔憂金門的安危。

台灣的安全主要在政治民主與經濟繁榮,值此美國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經濟面臨嚴峻考驗,要解決經濟困境,裁減軍備不失為其中一種方法,與馬英九軟弱與否,並無關聯。如果經濟不改善,徒有再多的軍隊,也是於事無補,甚至可能拖垮經濟,台灣軍隊再多也不可能超越大陸的編制員額,與其花再多的錢去養兵,不如勤修內政,杜絕貪瀆,政治清明,民主自由,不要做「麻煩製造者」,自然贏得對美外交的順利推展,也就得道多助--得(心)民者昌,失(心)民者亡,古有明訓。千萬不要陷入以為強化國防,甚或進行兩岸軍備競賽,就能確保台灣的安全,前蘇聯的解體,與美蘇兩國的軍備競賽,為其主要關鍵,吾人當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