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華化的暗流

論國民教育的台灣史與台灣文學

潘朝陽
(台灣師大東亞文化系教授)


國民教育在實踐上有兩個面向,一是在學校體制中,教師根據教科書而對中小學子施以教育;一是在民間社會中,文史、文化、藝術工作者運用各種方式,將其等之觀念、思想、意識型態教化大眾。

兩面向的國民教育推展,又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層次,前者在其教育主旨和教材中,昭然明白地呈現,譬如中華民國的國民教育,依據立國精神,老師和課本均會明確瞭然地教導國民以「秋海棠」的《本國地理》;也會如此教導以「炎黃華胄」的《本國史》。而後者則沒有明白的主旨條規和教材,它一則是老師課堂上的教學之潛移默化;一則是民間社會中各類人物和文本的社會教化。因此,在這一層中固然存在「秋海棠本國地理」以及「炎黃華胄本國史」的潛移默化,當然也存在「中國地理--台灣本國地理」以及「中國史--台灣本國史」的敵體對裂式的潛移默化。

台獨的李、扁連續執掌中華民國國政,長達二十年之久。執政時期,國民教育在學校和社會兩個面向中透過顯性和隱性形式,將去中華化以及台獨的觀念、思想、意識型態盡情地推拓開展,特別是在台灣史和台灣文學兩個領域的教育上,或顯或隱都達到了相當深廣的效果。二十年可以有效地教化一代青年,確可成功地將台灣青年的心靈予以「去中華化」而達到台獨認同。

去中華化與台獨的文化建設和教育工作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手段。在台獨黨人獨攬國民教育大權的時期,如杜正勝經歷李、扁兩朝,在台灣史的教育大政中,擔任設計師和執行長。從李氏政權的「認識台灣」之「教改」開始直至扁政權的國高中教科書重編,一系列的歷史教科書,在教材的顯性上,很清楚地進行了「去中華化」和「台獨化」的國民教育實踐工作,其最明白的舉措就是以台灣史為本國史而以「中國史」之名將神州華夏史排出去變成「外國史」。

這樣的改史工作,在隱性中透過歷史教學潛移默化了台灣下一代國民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一旦在心靈認同中,不以為自己是中國人時,對於這一代的台灣人而言,孔孟老莊以及李白杜甫,統統都是「外國人的中國人」。

台獨黨人通過歷史教育的國民改造工程並未因為國民黨的重新執政而真正地停止。因為在教育部管轄中的歷史教育和教科書的執牛耳者,在本國史的認同上,仍然還是李、扁政權培植而形成的班底。莫以為鄭瑞城部長不是舉台獨旗幟的學者,過往二十年的歷史教育之毀史工程就會截止,我們應該掀開主管的這一層蓋子,仔細地觀察中華民國國民教育主旨和教材之實質設計者及執行者,也就是「循吏」這個庶務操作層,是不是仍然是「黃昆輝們」和「杜正勝們」。

去中華化和台獨的顯隱性雙層教化實踐,何止是在學校教室中昭然或潛伏地推進?換言之,國民意識型態的潛移默化,乃是全方位的總體文化戰。茲以行政院客委會的客家文化工作為例說明之。

最近的客家電影「一八九五」推出上演伊始,身為客家人的馬總統也到電影院欣賞,或許總統會十分讚賞劇情中的姜紹祖、徐驤、吳湯興等台灣抗日的客家先烈之崇高人格。

為了向台灣抗日客家英雄致敬,身為台灣客家子弟的筆者也特別去看了「一八九五」。然而看了之後,不是感動而是憤怒。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部嚴重媚日丑華的台獨影片。而這樣的影片,卻是扁政權的行政院客委會大力支持的政策性電影製作。

劇情對於侵台日軍持尊敬崇仰的態度描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詮釋成充滿佛家慈悲以及儒家仁義的德性尊貴之將軍;日兵則是軍容嚴整,清潔乾淨的仁義之師;而那位日據時代非常出名的皇民文學催生者的森鷗外,則在片中被塑造成一位既有學問又有道德的結合傳統與現代之傑出文人。

劇情刻意醜詆當時的中國人,將腐朽的滿清之割台之罪惡擴大為中國人對台灣的無情無義,甚至連抗日客家先賢丘逢甲也予以誣衊。

武裝抗日的客家義軍,卻被有心無意地描述成徒手張掌愚笨送死的一群魯夫。整個日軍在台灣從北到南的大屠殺,在這部政策性客家大戲中,全然被淡化、美化,似乎抗日的台灣客家人只是北台的姜紹祖、徐驤、吳湯興這一小撮人,而絕大多數台灣人是以寧靜安祥的心情接受日本統治的,而對於日軍在台灣的殘暴鐵蹄蹂躪,卻盡情地加以美化成有如郊遊於美麗清幽的台灣山河。

「一八九五」客家政策性大戲拍成媚日丑華歪曲台灣史的去中華化之台獨電影,當然非出於偶然。此片的劇本改編自李喬的小說。眾所周知,寫完大河小說《寒夜三部曲》之後的李喬,因應台灣台獨化的時風,很快地迎合轉型為反華仇華的親日型台獨文人,在李扁政權時期,儼然為客籍的台獨文化國師級人物,其大名不讓鍾肇政、葉石濤專美,故台獨文學論述有「北鍾南葉中李喬」的諂辭。

李喬的台灣文化觀采多元文化說,台灣文化包含西方殖民者文化、現代化文化、日本文化、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等;其中中華文化給台灣帶來的是落後腐朽骯髒等負面陰暗面,而日本文化卻是台灣文化中的清潔衛生有效率守法律等。

根據這種小說和劇本拍攝出來的「一八九五」,必然是媚日丑華歪曲台灣史的台獨電影,而它乃是客委會的積極性政策。現在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已經不再是台獨政權,然而,正如教育界的「循吏」多為「舊黨」,客家政策單位中的「循吏」之「舊黨」豈不所在多有?執政先生可不戒慎恐懼乎!

台灣史和台灣文學其實是同一個體系的存在,在學校和社會兩個面向中,以顯隱兩層,結合為一進行國民的國家認同之意識型態教化。多年來,去中華化和台獨的教化工程,乃是整合著台灣史和台灣文學而潛流地推展其建國工程。它在潛流的拓展進度中,取得了深刻的文化和教育效果。往後台灣史和台灣文學的教化,應該廓清媚外而丑華的敗家出賣之氛圍和內容,積極正面肯定表彰華夏性的台灣史和台灣文化本性。然而,若果在國家的各種機構中,依然有如明嘉靖朝之「只剷除嚴嵩嚴世藩卻讓嚴黨持續坐大」,去中華化和台獨的工程將不是潛流而將會是發自中華民國自身內部卻將她淹沒的滔天巨浪。

二月十三日寫於台北.天何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