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竹園
(美國博爾大學經濟系教授)
鄭竹園
(美國博爾大學經濟系教授)
(一)「前言」
近半年來,金融海嘯的威力,在全球蔓延及深化。不但各國的金融體系瀕於癱瘓。實體經濟也陷入空前危機。為穩定金融市場,防止經濟墮入更嚴重的衰退,擁有全球GDP90%的20個重要國家,於四月初在倫敦舉行高峰會議,不但參加成員與上屆不同。會議的進程也比歷屆複雜。會議的前奏是各國元首的雙邊會談。在幕後達成協議才於四月二日的大會正式通過。決議的內容雖包括六大方面並附有一萬多字的文獻。但是否能振衰起蔽,各方評論不一。本文將就大會開幕前各主要成員間的角力,大會通過的決議,及其可能達成的經濟效益,作一客觀分析。
(二)峰會幕後的大國角逐
儘管參加會議的成員包括19國及歐盟的首腦,但真正發生影響力的只有美國總統奧巴瑪、英國首相布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法國總統沙克吉及德國總理梅克爾。
奧巴瑪對大會的期望,是希望與會各國能追隨美國用財政支出來加速經濟復元,英國首相布朗雖表示支持,但德法兩國元首卻共持異議,他們對美國砸大錢刺激經濟的作法,認為是飲鴆止渴,必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歐盟輪值主席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Mirek Topolanek)更公開指責美國大舉擴大公共支出來振興經濟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美國勢必大量發行公債。將嚴重損及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德法二國的元首認為當前經濟危機的形成,是全球金融體系失控,加強金融監管才是治本之道。法國總統沙克吉更公開聲明,如果這次峰會不通過法國加強金融監管的提議,他將退出峰會。顯示英美與德法間對這場峰會的立場,有根本的歧異。
這次峰會中最受矚目的是中國的動向。過去在國際論壇上屈任配角的中國。在這次峰會召開前轉守為攻,大鳴大放。三月中,溫家寶總理以美國公債最大持有國的代表,對美金債券的安全性表示關切。雖立即得到美國總統奧巴瑪的保證,但已引起全球的注意。隨後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財政部長謝旭人及副總理王岐山均先後在網站上發表文章。建議國際貨幣基金(IMF)以特別提款權(SDR)為基礎,創造一種國際儲備貨幣。並主張各國應推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加強監管貨幣發行國的金融體系。同時建議各國中央銀行與各國政府採取非常手段以控制可能發生的風險。王岐山表示中國願意認購IMF發行的債券,但要求提高發展中國家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發言權。這些言論明顯地是對獨霸世界金融市場的美國挑戰,得到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俄羅斯總統也呼籲IMF發行一種非主權國的特種貨幣代替美元成為國際通貨,為中國助威。
在德法及中俄的夾攻下,作為峰會主持人的英美兩國,一時陷入四面楚歌。但在美國新任總統奧巴瑪與各國元首的雙邊會議中,放下身段,察納雅言,化解對立局勢,終於在四月二日順利舉行峰會。
(三)峰會達成的主要協議
這次峰會達成的協議,集中在六個方面。大體上是綜合會前各重要成員在雙邊會議中所形成的共識。
〔1〕G-20國家承諾在2010年前執行總額5兆美元的方案,以振興經濟,刺激生產。為全球經濟注入新活力。預期能提高4%的GDP成長率。
〔2〕G-20為IMF紓困基金增資5,000億美元,另發行特別提款權2,500億美元。總共為IMF注資7,500億美元。再加上為促進國際貿易撥款2,500億美元及為世界銀行注資1,000億美元。合計將為全球注入1.1兆美元的新資金。以刺激經濟,創造就業。
〔3〕為捍衛自由貿易。G-20除提供2,500億美元貸款額度,供發展自由貿易外,對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國家,將公開指名予以譴責。以示防止貿易壁壘的決心。
〔4〕對西歐國家最關注的金融體系加強監管問題,峰會同意公佈「避稅天堂」的黑名單。各國的避險基金必須向各國政府登記,接受管制。金融業的薪金與紅利,也將受到限制。避免引發不當風險。
〔5〕成立金融穩定委員會,監管全球金融體系,防止另一場金融海嘯的發生。
〔6〕採取一致政策,清除全球銀行的不良資產。重新恢復銀行的功能。
總結來看,這次峰會的重要成果,一是強化金融監管。二是抗拒貿易保護主義。三是提高IMF的功能。至於峰會的決議能否使全球經濟擺脫衰退,仍有待證驗。
(四)經濟成果的評估
峰會雖圓滿落幕,且被主持人英國首相布朗誇稱為劃時代的成就;美國奧巴瑪也聲稱這次峰會是全球經濟的轉捩點,但歐美主要報刊的評估都認為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相當有限。
峰會所在地的倫敦《金融時報 》在會後曾訪問過三位經濟學家,都認為峰會的六項協議是華而不實。G-20國家5兆美元刺激經濟的方案,不過是各國進行中計劃的總和。其中包括美國已宣佈的7,870億美元及中國已出台的5,890億美元。並非新注入的資金。峰會要求G-20國家提供1.1兆美元加強IMF及世界銀行等金融機構,但資金來源並無明確保證。在對IMF增資的5,000億美元中只有歐盟日本及加拿大承諾出資,合計仍不到半數。美國表示承擔100億美元但仍需國會通過。可見這些注資救市的協議,並無確實的保證。《金融時報》評論員的結論是峰會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大(London summit has little impact on global economies)。
《紐約時報》評論員的看法也大同小異。大會雖通過反對保護主義,但美國國會所通過的紓困案仍附有購買美國貨條款。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擴張出口與減少進口的各種措施。表面上都反對保護主義,但在實際行動上仍然是自固吾圉。《紐約時報》記者認為這次峰會所達成的協議,缺乏具體內容。所提出刺激經濟方案也只是紙上談兵 (見《紐約時報》四月七日A8)
儘管輿論品評不高,平心而論,這次峰會仍衍生一些正面效果。最主要的是緩和各方對立。在共體時艱的大前提下,達成基本共識,提升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在峰會圓滿落幕的次日,各國股市紛紛大幅上升,為全球經濟前景帶來新曙光。
(五)多元金融中心的形成
這次倫敦峰會所展現的一大轉變,是半世紀來由美國獨霸全球金融主導權的局面將發生根本的變化,代之而興的是多元金融中心的形成。
自從三十多年前布列敦森林協定瓦解,美國以其龐大經濟力提升美元的國際地位,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仲介,全球金融進入美元時代。美國運用這一特權,可以無限增發貨幣,擴大財政赤字,提高國防預算,擴增消費支出,保持經濟繁榮。當公共債務高築時,即大量發行國債券,由貿易順差國家以所得外匯購買美國公債。由於財政赤字及貿易逆差不斷攀升,美元開始大幅貶值,無形中稀釋其債務。這次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仍重施故伎,大量增發公債,利用外匯儲備充足國家來支付其刺激經濟方案。但今非昔比,美元債券的安全已引起各方的疑慮,峰會前溫家寶總理的公開問難,進一步動搖美元作為國際貿易通貨的正當性,激發新興國家建議IMF發行非主權國新貨幣的呼聲。
美國經濟霸權的沒落代之而興的將是美國最大債權國的中國。在中國二兆美元的外匯儲備中三分之二系購買美國政府債券及由美政府保證的公司債券。在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面臨瓦解的情勢下,中國人民幣的地位,一時雖尚未能取代美元,但極有可能成為亞洲地區貿易的仲介。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政府正推動三項措施:
第一、是以上海為中心試行與廣東省內的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四個城市的對外貿易,改用人民幣結算。如試點成功將推廣到沿海各大貿易中心。盡量減低美元的使用。
第二、是與東盟國家及南美的委內瑞拉等國進行中央銀行間的貨幣互換,不再使用美元。
第三、正式宣佈建設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三月二十五日北京國務院通過「建設上海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書」。陳述金融中心是一國經濟發展水準和競爭力的關鍵。中國金融體制與西方不同。至今仍保持健康發展。上海一定能成為國際重要金融中心。
從世界經濟的大勢觀察,中國的崛起,已是不可抗拒的現實。當全球經濟陷入空前嚴重衰退中,今年中國的GDP仍希望能扺達8%的成長率,即使只能達到6%,仍將傲視全球。十年前世界十大銀行中,中國未佔一席,最新的統計,在今年世界十大銀行中前三名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這次倫敦G-20峰會,英國《衛報》認為實際上是中美兩國的G-2會議。四月一日會議前夕,英國首相布朗官邸的宴會中,貴賓席位的安排,坐在首相右手邊的不是美國總統奧巴瑪而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十年風水輪流轉,即將來臨的世界金融中心必將是紐約、倫敦和上海三足鼎立的新局。◆
社論
國際經濟與外交
五四運動九十週年
馬英九就職週年
高中歷史教科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