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百年 論尚未定

金人


蔣經國在上(4)月,過了他一百歲的生日,但斯人已去世21年(1909-1988)了。台北朝野政界都舉辦有追思紀念性的節目,若干媒體也有應景式的報導,然而幾乎都語焉不詳,給人一種他至今仍不能蓋棺論定的神秘色彩。以事實論之,做為蔣經國接班人的李登輝,在蔣後主政12年;作為李登輝接班人的陳水扁,在李後主政八年,這長達20年的時間,是否可以(應該)被稱為「後蔣經國時代」?而更有趣的是,08年3月國民黨勝選回鍋執政,馬英九政府成立,這是「後蔣時代」的結束?抑或是今天的執政者是被反對者所醜化的「蔣時代復辟」?

我們願意依據自己的理解與研究,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蔣經國應該是在蔣介石逝世(1975)後,同步全面接掌了他父親在台的大權,但他跟他父親不同的是,雖然其權力來自老爸,但卻非得老美首肯,這張權力的支票才是實在的。這包括了華盛頓的同意蔣經國做為台灣的最高領導人,以及華盛頓不支持或終止支持國民黨內的反蔣經國勢力與人物。蔣經國取得與其父類似的「全黨效忠」局面,其權力的運作因此沒有障礙死角。但是美國在「後蔣介石」時代的對台政策實務,則是要培育出「反中」、「去中」的可以取代國民黨的「民主政黨」。可以相信,美方系以此做為「不為難」蔣經國登基的「交換條件」。在這一重點上,蔣經國的國民黨上層,概可分為兩派,一派深諳老美意旨,認為蔣經國雖為強人元首,卻負有責任將台灣引領上「民主之路」;另一派則無意接受(理會或尊重)這一「美蔣」默契,抗拒中華民國或國民黨的「台灣化」,也厭恨與恐懼在「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下,失權下台,亡於台灣。

蔣經國的維權手段是在上述二派之間,以天威難測玩弄平衡、賞罰的遊戲,一方面混淆美國;一方面讓二派人等都對他畏服與幻想(期望)。不過人們務須注意到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在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戲劇性變化,對台北形成益趨龐大的壓力,此一壓力對蔣經國與其執政隊伍的心理影響,則更為巨大。簡單的說,蔣經國的國民黨上層,其二派人等,在稍後都選擇向美國屈服,此無異是向尚包裹在民主外衣內的「台獨」讓步。1984年的「江南案」可被視為一轉捩點,蔣經國即便於同年輕易的獲選連任,但他個人的光環與魅力卻大幅黯淡,他已經是一個病重失能,苟延殘喘的老朽,他隨後也公開宣示放棄(讓出)對其接班人的決定大權。這一事實暗示了來自大陸的中華民國或國民黨在台灣的謝幕。而台灣的朝野各黨各派,各路豪強,這個時候所盤算等待的,是接收與分噬蔣經國一旦撒手釋出的權力。這一形勢大大的提供方便美、日及早深入操弄佈局,主導蔣經國之後的台灣政局走向。1988年1月13日之後的台灣一路走來,所呈現的是怎麼一回事,實無庸多言矣。

今天各方讚頌的蔣經國豐功──經濟建設與民主化改革,其中有多少出於他自己的創見與魄力推動有成,仍有值得深入與全面探究的討論之處。美國中央情報局駐台北站長克萊恩在蔣大去之後隨即出版的《我認識的蔣經國》,不但訴說了他(們)對蔣個人長期與多方面的優勢影響,也不吝指示蔣後台灣之路的「應然」方向,有人對此或許故作不知,佯為不見,但這無法掩飾美方的認定(或決定),即蔣經國主政時期「是由蔣介石的中華民國「轉型」到李扁的中華民國招牌下的「台灣國」的過渡。除非今天台灣「現狀」的合理、合法已為台海兩岸所公認、肯定,則蔣經國即便已經百年,但事關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與正常,此一神聖訴求,所涉及的許多根本或關鍵問題,仍不宜一筆帶過,以為子孫後世之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