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高中歷史新課綱委員的期待和建議

王仲孚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民進黨執政八年,使台灣經濟衰退、教育混亂,馬蕭高票當選,就是民意期待政黨輪替能予以撥亂反正。可惜馬政府成立已一週年,各方面的表現未能符合民意的殷殷期待。其中固然遭遇全球性金融風暴,因應不易,而人事佈局之未盡理想,更是根本原因。

以教育而言,任用一位不諳教育的人物擔任教育部長,舊勢力盤據下的教育部,仍在默默地推動其混亂的教育政策。以問題重重的《高中九八課綱》為例,教育部在各方紛表反對、高層嚴重關切的情勢下,仍然不顧一切付諸實施,僅宣佈高中歷史、高中國文二課綱暫緩實施、並承諾重組課綱委員會、重新擬訂國文、歷史新課綱。我們對於教育部雖未能從善如流、廢止「九八課綱」感到遺憾,但是對於國文、歷史二課綱的「暫緩實施」仍寄以厚望。據聞新課綱委員已經聘定,並於2009年4月6日召開第一次委員會。

因為教育部並未公佈高中歷史課程新課綱委員名單,也沒有開放記者報導第一次委員會的內容,詳實情形還有待進一步瞭解。根據側面消息得知,新課綱委員的組成,教授九人,其中一人為教育專業,四人為台灣史專業,其他宋史一人、中國現代史一人,外國史二人,高中歷史教師6人。唐史以上專業教授,竟無一人入選,不知中國史課綱將如何擬定?新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據稱沒有議程,召集人吳文星教授說,九八課綱很多人在做,已經做得很好,只要小修一下就可以了,有幾個委員就隨聲附和,並且聲稱教育部希望在六月份完成。如果此一消息屬實,那麼「高中歷史新課綱委員會」的表現是令人失望的。好像根本沒有擬訂新課綱的打算。如果要就「九八課綱」小修,那又何必成立新課綱委員會?

基於對歷史教育前途的關懷,謹對新課綱委員會寄以深切的期待,和誠懇的建議:

一、希望新課綱委員能廣納各方意見,特別是高中歷史教師的意見,依據高中階段教育的標準,重新擬定新課綱,不要依據從「九五課綱」匆促修改而成的「九八課綱」舊稿加以增刪拼湊,就如同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修改舊衣服。新課綱委員務必要依據高中學生可以接受、應該接受的歷史教育,擬訂新課綱。

二、注意與「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九年一貫課程之中,已無單獨的「歷史課程」,僅在「社會科」中每週列一節歷史課而已。以如此薄弱的歷史基礎知識,如何與高中歷史課程銜接,這需要依據調查資料,歷史教師的意見,綜合研判再做成決定。希望不要急就章,草率從事。

要圓滿達成上述二項任務,決不是幾位課綱委員開一二次會議就可以完成,至少應該做一些問卷之類的研究,才有擬定新課綱的依據。教育為百年大計,「課綱」的擬定,不可不慎重其事。至於教育部官員如陳伯璋公開宣稱的「課綱是政治競技妥協的產物」,簡直就是「坐地分贓」,令人匪夷所思,不敢苟同。這種莫名其妙的想法,新課綱委員應予徹底揚棄。

三、新課綱的「課程目標」應如何擬定?是一項亟需認真思考的問題。「九八課綱」系從「九五課綱」抄襲而來,總共四項「課程目標」,只將舊稿改動了幾個字而已。這四項目標是:

1、藉由歷史問題的探討,提升歷史思維的能力。

2、理解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同感。

3、認識世界多元文化的特質與演變,養成互為主體、彼此尊重的開闊胸襟。

4、激發對歷史的興趣,充實生活的內涵。

檢閱以上高中必修科目「歷史」的「課程目標」,我們不難發現具有「模糊」、「缺少自主性」、「沒有方向感」等特色,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如:國家的認同,民族文化成就的關懷、共同記憶的保留、垂訓借鑒的作用,都似乎被有意的抹煞掉,令人不能不懷疑與「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相配合,嚴重違背憲法精神。

新課綱委員必須注意及此,認真把握高中歷史課綱的精神與方向,如仍率由舊章,因循了事,則又何必新聘委員,組織新委員會?新政府的鄭瑞城部長、司長暨新課綱委員們,任重道遠,不可不慎,不可不勉。

四、教學時數、科目應如何分配問題:

「九八課程總綱」分配給歷史科的總時數是:高一、高二每週二節,必修;高三每週二節,選修。

在所謂「國編本」時期,「總綱」給歷史科的時數,大致也是如此。歷史科的時數與科目的分配,曾有過以下幾種方式:

1、「72課綱」必修,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中國史;高二下:近代世界史。

教科書:本國史(中國史)三冊、近代世界史一冊。

高三選修,高三上:中國文化史;高三下:世界文化史。

教科書:中國文化史二冊、世界文化史二冊。

2、「88課綱」必修,高一上、高一下:中國史(每週三節);必選,高二上、高二下:世界文化歷史篇;選修,高三上:中國文化史;高三下:世界文化史。

教科書:中國文化史一冊、世界文化史一冊。

3、「九五課綱」與「九八課綱」:

必修,高一上:台灣史;高一下:中國史;高二上、高二下:世界史;高三上、高三下:專題。

這兩份課綱的結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與前此歷屆課綱比較,則有以下幾項重大改變:

(甲)台灣史脫離中國史課程,單獨成冊;

(乙)中國史課程大量減少,僅剩一學期一冊教科書。

(丙)依照杜正勝「同心圓」的設計,課程實施的順序為:

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

高三的「文化史」改為「專題」。

這個「課綱」把五千年中國史縮小到只有一學期、一冊教科書,無論從任何角度分析,都是不合理的,這不需多說。台灣史單獨成冊,為「時勢」所趨,但是放在第一學期,高一學生缺少中國史、世界史的基礎,因此,就會產生教學與學習上的困難。歷史界大老許倬雲院士指出:這種課綱的安排「最為欠妥者,則是將台灣史的教學,排在第一年的前半段,在講授中國史與世界史之前,即先講授台灣史。」許院士認為,「這是一個不講來龍去脈的安排。為了政治主張,強迫學生一頭栽進迷霧。」(許倬云:《歷史不能截斷,也不能分割》《聯合報》副刊,2008年9月13日)根據許院士的意見,台灣史是否應單獨成冊是一問題,即使單獨成冊,應安排在哪一學期,又是另一問題。新課綱委員豈可不加討論即做出決定。

高三歷史采「專題」方式可說是「史無前例」,而且許多「專題」都是課綱委員自己「研究」的領域,甚至是配偶發表的相關論文,高三「選修歷史」為什麼要采「專題」方式?又為甚麼要採用這些不成熟的學術論文要高中老師和學生去研討?都沒有說明。本文建議新課綱取消「專題」,恢復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至於高三是否適合「專題」式教學,教育部可作「專案」研究。

五、教材大綱應如何編列、使之周延而不偏頗,應是新課綱委員的重要任務。由於舊課綱把中國史縮小為一冊,並以「略古詳今」為名,大量抽減中國歷史教材,以致夏商週三代大約只能分配一節課;魏晉南北朝四百年大段落,稱「漢唐之際」大約也只能分配一節課。教材內容大大地「略古」卻沒有「詳今」,在編輯上,呈「跳躍式」地進行,前村不接後店。再者,所謂「略古詳今」不過是縮減中國史的藉口罷了。歷史教材的選擇,應視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生的影響是大或是小,不在於「古」或「今」,王充《論衡‧謝短篇》云:「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學習歷史需要通博,豈可知今而不知古?

六、在「九八高中歷史課綱」中,世界史則缺少亞非文化,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都沒有做應有的介紹。台灣史的課綱問題亦多,基本上是「敘述的主體」模糊,例如清代台灣要用「清領」,「日據」台灣須用「日治」,且須用日本天皇年號記年、「光復」須用「戰後」、抗戰勝利須用「終戰」。

台灣史課綱如此,教材的選擇也就有極大的偏頗,例如:「日治」時代多采正面的態度介紹,像推動公共衛生、普及教育、嘉南大圳造福台民等等;「戰後」則采負面態度處理,例如:228事變、白色恐怖、長期戒嚴,甚至否定開羅會議,強調台灣地位未定論。

七、課綱所列「教材綱要」應予教科書編者寬鬆空間,不應規定如何寫,再配合審查制度加以全面控制,如上屆委員審查時不准「秦始皇統一天下」、不准用「武昌起義」、不准用「我國」……完全是「思想審查」、「意識型態審查」,嚴密的情形,不下於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這是民主社會的諷刺。

總之,「高中歷史九八課綱」問題重重、千頭萬緒。以上論述,十不及一。我們對歷史科新課綱委員的期待,要而言之,約有以下三點:

一、課綱目標不可背離憲法精神與國家民族立場,所謂「世界觀」、「國際觀」都不能背離上述立場及主體性,否則將流於虛無飄渺、不著邊際;而台灣人民的主體性不可模糊過渡為台獨的主體性或皇民的主體性。

二、課綱所列教材綱要,要能與「九年一貫課程」銜接,符合高中學生學習程度。科目、課時皆需作合理的安排;

三、課程綱要宜作原則性的規範,讓教科書編者有各自發揮的空間,達到教科書真正「多元化」的目標。因此,審查制度可以考慮廢除。審查制度的存廢,不是課綱委員的權限,但可以做成決議,向教育部建議。

最後,本文要以嚴肅的態度忠告教育部長、中教司長、新課綱委員們,不要再像過去,利用歷史課程、以模糊的手段,企圖達到「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消滅青少年的歷史記憶、改變青少年歷史認同,是罪惡的行為,必將受到嚴厲譴責而遺臭萬年,謹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