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國家意識是教育的首要價值

蔣欽堯
(前《海峽評論》編輯)


培育國家意識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國家意識是維繫國家發展的力量,忽略國家意識不但造成社會分歧、破壞社會和諧,也阻礙國家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國家意識的培養是教育的重要任務,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也必須是對國家意識的理解和認同。國家意識牽涉到國家認同,牽涉到對人群的認同;這種認同讓各方承認彼此互有義務,在不違背義務下,可以互相合作去實踐個人的生活計畫。雖然社會中充滿衝突、競爭;但是審視人類社會的發展,任何發達的國家必然擁有獨特的國家意識;這些國家意識可以是日不落帝國的光榮歷史,也可以是夾雜著強烈國家利益色彩的美國大夢;國家意識為整個國家建立共同目標,使各方的衝突和競爭得到緩和,從而凝結各方力量為整體社會國家創造幸福。

國家意識的形成除了血緣、宗族、習俗、語言的因素外,在當代多元的社會中,就必須藉助於學校教育。學校是培育國家意識的主要場所,雖然家庭和社會也可以擔負這樣的工作,但是國家意識主要是在學校中透過教材而逐步有計畫地養成。培養國家意識是教育的首要價值,無論教育的實施多麼精緻和先進,只要教育機關無法稱職地培育國家意識,這樣的機關就必須受到修正或者拒絕。

教育是培養國家意識的主要管道,因為學校教育具備教師、教材、設備以及同儕團體的互動。國家意識的培養是在人群互動中,從對國家意識的認識與實踐得到發展。國家意識不能無中生有,而是由特定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共同命運的認同而產生。培養國家意識是教育的重要責任,中華民國憲法第158條就明訂,「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教育部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97課綱,民國100年實施),也指出:「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育部「國民教育社群網」)

本土與國際意識不能取代國家意識

雖然國家意識在教育部的課綱中被列為重要的目標,成為學校教育所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國家意識並沒有明確出現在課綱所規範的任何學習領域中(參見「國民教育社群網」中的各學習領域);即使在概論課綱的「基本理念」時,「國家意識」的重要性也不及「國際視野」;而在「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中,「國家意識」卻突然消失,只剩下「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缺少國家意識,單靠本土意識,並不能培育出健全的國民。不論是主張中華民國,還是主張台灣建國,都不能以世界公民來代替國家意識,更不可能以本土意識來充當國家意識。不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是台灣共和國,只要是國家,都必須具備國家意識;企圖以國際觀與本土意識來代替國家意識,將使國不成國,殖民地不成為殖民地,而淪落為比殖民地更不如的次殖民地。

在現行的教育政策中,國家意識不但模糊不清,甚至遭到忽略和遺忘。在教育部預定於民國100年施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中,只提到一次「國家意識」;而在基本理念所列舉的五個項目中(1.人本情懷方面、2.統整能力方面、3.民主素養方面、4.本土與國際意識方面、5.終身學習方面),並沒有明確地列出國家意識,只是把本土意識與國際意識並列。在這部課綱中,還指出了教育所要培養的十種基本能力,(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究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但是國家意識仍舊不在這十種能力之中。

在「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能力」中,教育部的課綱並沒有要培養國民對日本強佔釣魚台的憤怒能力,而是「唯有透過文化的學習與國際的理解,才能讓身處相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珍惜共享的鄉土文化資源,也讓身處於不同文化間的個體能理解到『人』反映在文化生活中的共同性,並且能學習到如何在人際間和國際間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進而多元的吸收與成長,發展出個體的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一家的胸懷,願意放棄本位主義、消除各種偏見與歧視,增進不同文化族群之間的和諧,促進人類的共存共榮。」所以當日本主張釣魚台主權,如果出現贊同日本的意見也就不足為奇;因為沒有了國家意識,在「世界一家」的主張下,即使日本佔領了釣魚台,也可以等同於我們擁有了釣魚台。在沒有國家意識下,為了「促進人類的共存共榮」,即使不能去釣魚台釣魚,基於「放棄本位主義、消除各種偏見與歧視,增進不同文化族群之間的和諧」,放棄去釣魚台釣魚也可以成為教育所必須培養的能力。

教育不能迴避培養國家意識的責任

培養國家意識是教育的重責大任,教育主管機關如果無視於國家意識的重要,而企圖以本土意識和國際意識來混淆國民的團結和認同,就與外國強權的代理機關不相上下;這樣的教育主管機關如果不是無知又該與叛國如何作出區分呢?國家意識必然包含本土意識,但是國家意識不只是本土意識,而國家意識絕對不可能是世界公民意識。公民的觀念從屬於國家的觀念,所以世界公民的觀念必須建立在世界已經結合成為一個國家之下;世界公民的主張如果不是出自於對無政府主義的信仰,就是西方詐騙集團用來迷惑發展中國家知識分子的K他命。(Ketamine〔氯胺酮〕,一種分離性精神科藥物,可以產生分離性幻覺和興奮感。K他命使用後會使人對周圍環境失去警覺性。濫用氯胺酮會引致後遺症,如:神志不清,嚴重則可以使中樞神經麻痺,繼而喪命。)

教育政策和教育機關對國家意識的漠視,不但造成國家認同的混亂,也是對歷史與文化的割裂。歷史和文化是國家賴以維繫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提供了團結的基礎,也激發國民的使命感,讓國民願意為自己的國家奉獻與付出;沒有光榮的歷史和文化來激發無私的國民責任,就無法形成偉大的國家。世界上偉大的國家並不多,幸運地,我們的國家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擁有漫長歷史的偉大國家。教育主管機關如果無視於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一昧地追求國際化、本土化,而把珍貴的國家意識有意地移除,這樣的教育主管機關要如何能和外國強權,內部國賊作出區別?教育改革的推動,如果把國家意識、國民責任、歷史使命感也同時推倒,這樣的教育改革難道就可以免於被修正或者拒絕?不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是台灣共和國的教育主管機關,都不能迴避培養國家意識的重責大任;不論國家的未來走向如何,任何教育主管機關都不能否定培養國家意識才是教育的首要價值;缺少國家意識,把國當成家,將只剩下結黨營私、買官賣官;這樣的教育即使培育出技術精湛的行政官僚人員,也無法為人民帶來普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