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高中歷史之誤謬

劉廣定
(台大名譽教授)


過去曾聽說前任教育部長大力推動「去中國化」,但不悉其詳。去年初秋,偶然看到教育部依據一份「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報告書」,指示編譯館作為審查教科書之「參考」。由於其內容甚是荒唐,乃請《海峽評論》(215期)刊出拙見,公開要求教育部立即廢止,唯不知結果如何。

今年三月,筆者在《科學月刊》471期發表了一篇有關化學元素中文譯名的短文(頁234-235),其中提及「中英鴉片戰爭」。四月初《科學月刊》編輯部轉示一位讀者的電子郵件,內容是:

《科學月刊》文稿需尊重史實,當時國號是「大清帝國」,所以是「清英鴉片戰爭」。234頁「故遲至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宜改為「故遲至清英鴉片戰爭之後」。

這位讀者並提出幾個網址,證明「中英鴉片戰爭」應改為「清英鴉片戰爭」,也表示「中法戰爭」應作「清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應作「清日甲午戰爭」。

筆者推測這位讀者可能是學生或中學教師,受到不學無知者之誤導,乃向其說明「中英」無誤,「中」不可改為「清」。現列淺見於下,敬請高明指正。

1.自秦漢以降,中國一名逐漸成為統一政府政令所及,或傳統文化所被之地區通稱。但因改朝換代而國號有所不同。不受管轄或不同文化者,為胡、番、蠻、夷,亦統稱外國。

2.朝起與外國交往頻繁,對內對外多自稱中國。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時就說:「……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台灣史話》台灣省文獻委員會,p. 89)。

3.清朝皇帝雖是滿族,並不自外於中國。雍正皇帝曾說:「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世宗憲皇帝實錄》卷83)

4.鴉片戰爭之前,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等禁煙毒之嘉勉亦曰:「合力同心,除中國大患之源」。(《東華錄》道光朝,卷9)並不是說「除清國大患之源」

5.林則徐晚年謫居伊犁時說:「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崇墉,《林則徐傳》p.551)也不是說:「終為清國患者」。

6.當時與外國簽約雖用「大清國大皇帝」或「大清國欽差」名義,但中文內文仍多用「中國」,英文本用的也是China。

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過許多檔案,專刊。都用中英、中美、中俄、中法等名。如《中法越南交涉檔(光緒元年至宣統三年)》

8.明清兩朝皆自稱中國,外國也多稱我為China。「清國」則是日本用法,我們沒理由沿用。

藉此機會,筆者看到教育部的「歷史文化學習網」和北一女的「台灣史教學網站」,才發現不但「去中國化」多處可見,且有許多誤謬處,現舉幾個例子。

教育部的「歷史文化學習網」,重要事件年表中:

1.1689年「清國與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但1703年「教皇禁止中國教徒祭天、祀孔、祀祖」。混用「清國」與「中國」,學生如何瞭解?

2.1945年「美英蘇召開雅爾達會議、德國投降、美對日投原子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何以諱言「日本投降」?

3.1971年『「蔣政權」代表被逐出聯合國』,竟然用大陸官方的口氣!

4.2002年『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邊一國」』。難道企圖以此違憲之言,宣佈「台灣獨立」?

北一女的「台灣史教學網站」的大事年表中:

1.1865年為「英人陶德在淡水北部種茶」。但此不是什麼「大事」,因台灣早已有茶,唯僅產粗製茶葉,而精製繫在福州或廈門為之。後英人在艋舺建精製茶場,乃不再運往福建精製。

2.1874年為「沈葆楨來台,開山撫番」。對於日軍入侵台灣,偷襲琅嶠,焚殺牡丹社及高士滑社原住民一重要事件,卻未提及。

3.1971年為「台灣本島保釣運動開始,台灣退出聯合國」。前半句正確,但後半句用辭有問題。蓋聯合國中向無「台灣」一國,1971年以前「中國(China)」席位是以「中華民國」為代表,1971年以後則將「中國」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史實,不可擅改。

可見現行高中歷史教育有許多大誤謬處,萬千學子因而受害。盼望政府高層飭令教育部立即全面改正,勿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