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高興」寄希望於「台灣不高興」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第二次金融高峰會議「G20」〔注〕,是近期全球性的國際重頭戲,它使得國際政治的板塊又有了大幅的移動。

基本上,此次「G20」新興國家發言的份量劇增,不再像過去那樣,全是由先進國家引導議題。不單是金融體系、氣候變遷等全球課題,為了驅動「開發中國家牌」,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與會,份量也增加,同時將「G20」當作主要的外交舞台,而中國的地位尤其突顯。

中國采積極性經濟外交

會前的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雙方都表示「中美兩國作為兩個重要的經濟體,會致力於恢復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穩定。兩國所提出的刺激財政政策,在促進世界經濟穩定上,已經顯現出效果」,強調了對世界的幫助。胡錦濤又與俄國總統梅德維捷夫會晤,表明「希望在石油方面締結幾個合作協定,建立長期合作的架構」,推動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與法國總統薩科奇晤談,取得法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獨立』」的聲明,修復了自去年12月薩科奇會見達賴喇嘛之後持續惡化的關係,雙方也願意加強合作,克服金融危機,重開戰略對話。一舉搞定與美、俄、法的關係,收穫已很豐碩了。

眾所周知,目前先進國家經濟下沉,帶動世界經濟的角色,必須委由新興國家挑大樑。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現今約兩兆美元的外匯、擁有巨額美國外債,兩項都是世界第一,預料2010年代前半,GDP(國內生產毛額)就有可能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去年11月在華盛頓召開的第一次金融高峰會議,或許當時全世界經濟衰退,中國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頗有危機感,因此那時還較低調。而這次的「G20」,中國很明顯地展開積極的經濟外交,爭取增加在國際經濟上的主導權。胡錦濤停留倫敦期間,一共與9國領袖舉行了雙邊會談。

「G20」拍紀念照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位在主辦國(主席國)英國首相布朗的旁邊,顯示其份量、地位的重要。而負責金融方面的副總理王岐山,在會場亦相當活躍。

過去,中國為了避免孤立,都跟「G8」領袖會議劃清界線。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確保有利於中國的國際環境,這是中國大陸經濟外交的基本戰略。

日麻生首相忙推「包圍北韓」

此次峰會,另有一話題。接待來自世界各國媒體記者的倫敦國際新聞中心,之前設置的三個時鐘所顯示的時間,慣例皆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東京。但這次峰會期間卻改成紐約、倫敦、北京。那之前,都不是北京,而是東京。這在日本及各國媒體間引起不小的議論,紛紛認為象徵「中國的份量提高」、「日本地位下降」,連駐倫敦的中國大陸記者也「感到意外」。

而「G20」的同一時間,與會的日本麻生首相也忙著和各國領導人會談(韓國、印尼、英國、義大利),目的則是在就北韓發射的「飛彈」(日本當時一口咬定)問題,建構「包圍北韓網」。只是成效不明顯。

峰會之後幾天的北韓發射「人造衛星」風波,日本媒體接連數日的標題、用語都還是「飛彈」長、「飛彈」短,活像日本版的「指鹿為馬」。本文暫不論日本事前、事後在安理會內鼓動強硬譴責、制裁北韓,逼使北韓索性退出中國及相關國家經營多年、近日稍具眉目的「六方會談」,弄成僵局尚不知該如何收拾(或許日本覺得在「六方會談」裡沒有主導權,乾脆逼北韓強烈反應而使之破局,任由美國和北韓直接談判,日本、南韓固然影響力更減,中國卻也沒了主席國的舞台,美國在此問題就不必那麼依賴中國,降低中美合作的項目)。

美抽身,日進退兩難

但大體看整個過程,事前日本出動攔截飛彈、神盾艦,擺出要聯合美國大陣仗對付的態勢,後來美國蓋茨國防部長說,發射的飛彈不朝美國飛去、沒有威脅,美國是不會處置的,「實際上,沒有做任何因應的準備」。日本頓時尷尬,進退維谷。而4月5日,北韓發射之後,美國起先跟日本沆瀣一氣,要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表決,強烈譴責北韓,但美國跟中國協調後,又改變態度,表示用主席聲明即可,不同於日本先前的主張,4月13日包括日本在內的安理會國家全體一致通過主席聲明,日本鐵定是氣在心裡口難開。

日本在「G20」眼見中國地位躍升,中美兩國領導人會談的重要性甚至被稱為「G2」;原先日本擬藉北韓發射衛星,與美國站在同一立場,區隔主張慎重、緩和的中、俄,結果也被美國甩開了。

凡此日本在國際間相對於中國,被比了下去,都非常不是滋味,積累起來,可以稱作「日本不高興」,但日本對這樣的發展又莫可奈何,無法阻止。現在日本對付中國,唯一可以使力、擺弄的對象,大概就是台灣了。

藉「日語世代」之口

去年5月,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反對台灣獨立的國民黨,取代傾獨的民進黨再度執政,兩岸關係解凍,走向和睦──這也會是「日本不高興」的因素之一,迄今將近一年,由日媒報導台灣的新聞可以窺見「日本心事」的端倪。

日媒駐台或來台人員,三不五時就會在文章裡流露「懷念」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時代,那時候親日的日語世代能在政界、財界施展影響力,並更改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觀。他們喜歡採訪老一輩日語世代的事情或聚會,既突顯他們年紀大了,日漸凋零,影響力下降,以籲請日本當局設法補救,另一方面,則希望這些台灣老一輩的日語世代「自發、自覺」地將「戰前日本在台灣做的好事,及其後國民黨鎮壓的歷史,『正確地』告訴台灣年輕的一代」──略掉日本高壓、歧視台灣人的殖民統治,以及陳水扁時代的貪腐,雖然明知那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大污點」。

日本通常有個技巧,他們對台灣政治情勢有看法,或是想要某種答案,卻要藉由某些台灣人──講白了就是「台獨親日反中」派的嘴裡說出來,製造此為「這是台灣人說的」、「台灣的『民意』」、「台灣人的意願」等印象,跟日本無關,萬一以後來出狀況,也不是日本的責任。

形塑馬英九和台灣人性質不同

就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人員交流,日媒分析稿裡,一些資深在台人員總在報導中夾雜說,認識很多即使生氣陳水扁的作為,卻仍會表達「中國不動武的話,真的想要獨立」這樣的台灣人,馬英九對中國「將來統一」的主張、立場,和這類台灣人是不同性質的。這不是明擺著來分化?更且質疑,加強兩岸經濟連結的馬英九使「事實上是獨立的台灣現狀真能維持下去?」這種質疑式、隱藏著多重意思的問句是很毒的,既挑撥兩岸,又刺激獨派民眾。

又譬如,台灣拚經濟,開放陸客來台觀光,他們報導的「歡迎與不安」中,實際上是強調「不安」,說:台灣人懷疑外省家庭出身的馬英九「會為台灣盡力嗎?」台灣人深知,馬英九沒有李登輝那種難對付的特質,也沒有陳水扁的固執,李登輝、陳水扁訴求的是「主權國家台灣」,而馬英九是在不出賣台灣之下,跟中國大陸和平共存。某位多次直接採訪過馬英九的日媒前駐台記者,形容馬英九「很像個中國學者」──意在和台灣人區隔。

日本老是認為,台灣開放探親、旅遊中國已20年,每年均有很多台灣人和中國人接觸,台灣人是因面對實力逐漸增強的「鄰國(中國)」才選擇馬英九的「(與中國)和睦」政策。但兩岸三通,經濟更密切結合,結論是正如民進黨所說「快速跟中國接近,台灣主權矮小化」。

目的在挑起「台灣不高興」

馬英九政府想推動兩岸結束內戰狀態,日本政論如此評述:「結束內戰狀態,對台灣等於是放棄主權,接受『一個中國』,事實上就是投降」──故意做這樣的解讀,鼓動台灣獨派起來阻撓,使海峽兩岸維持軍事對峙,而不能融合在一起。

連「2‧28事件」日媒也要側面軋一腳──採訪當時對抗國民黨的27部隊長鍾逸人,藉以證實27部隊所用的是「舊日本軍人埋藏在山裡的武器(二戰後期日軍本打算與美軍在台灣島內進行山地戰)」,有軍刀、手榴彈、步槍、迫擊炮等等,其編輯處理讓人覺得27部隊間接受惠於日本、親日,並進行日式訓練(正面),對抗國民黨的武力鎮壓(負面)。

日前大陸總理溫家寶與錢復會談;《產經新聞》登蔡英文「台灣香港化」的談話;大陸南極調查船「雪龍號」進高雄港,附近海軍基地軍、警高度戒備;台灣有無認真向美軍購等等,日本都盯著看,分析、盤算著兩岸關係。

在國際份量上的失落,以及為了彌補「日本不高興」,日本不動聲色地在想點子,誘發台灣島內台獨、反中意識能揚起「台灣不高興」。

〔注〕「G20」的與會國是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印度、巴西、韓國、印尼、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歐盟等20個國家地區,國內總生產(GDP)占世界的九成。◆